农村精神扶贫困境及对策

2021-09-10 03:12杨慧婷唐仕楚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6期
关键词:扶贫农民

杨慧婷 唐仕楚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贫困人口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这项基本国策的主要受益者。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要改变其经济、社会生活水平,必须从精神层面进行提升和优化,摆脱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和落后的发展观念。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教育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生活的质的提升。

关键词:心理贫困;农民;扶贫

引言

精神贫困是我国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农村精神贫困的状况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陈旧、法律观念陈旧、道德观念落后、政治意识淡薄等方面,封闭落后的思想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对精神贫困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分析精神扶贫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教师唐仕楚、学生蒋蓉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顺利推进,关键在于农民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精神世界的重塑。

1、推进农村精神扶贫的必要性

1.1精神贫乏是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

物质是精神生命的基础,而精神对物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如果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在精神上得不到质的提升,即使通过政策补助和公共资源援助在短期内都脱离了贫困,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缺乏摆脱贫困的意愿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过一段时间之后,同样也会再次陷入貧困。因此,精神贫穷会导致一系列的物质贫困。如果不从帮助贫困人口走出精神贫困的道路上走,不仅不能实现脱贫目标,而且会给农村地区整体经济质量的提高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在精神扶贫的基础上,创新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意识、生活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和法制观念,才能保持高度的劳动热情,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2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基础

技术进步和文化进步是农村脱贫的有效途径。如果农村贫困人口在先进的文化理念指导下,不能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以先进的文化观念引导,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那么,在农村地区就无法实现扶贫效应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增强农村贫困人口的科技意识和文化意识,就必须从落后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扩大农村贫困人口的视野。运用新技术、新观念、新思想指导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创新农村发展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如果无法在精神层面上全面优化农村贫困人口思想意识,就会严重阻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实施。

1.3落后观念阻碍农村人力资源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又是人口聚集区。虽然农村地区的贫穷导致了大量的穷人,但是这些穷人同时也是主要的人力资源来源。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农村人口的潜力,通过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对优化农村人口结构、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量农村人力资源难以开发和利用,其根本原因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相较于城市,农村居民可以接触的社会生活信息相对单一,生活方式较为落后。

2、农民的精神贫困存在的现状

2.1农村教育理念比较模糊

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特别贫困地区,父权主义的观念非常严重。贫穷地区的农民认为“女子无才是德”,她们则认为“出家从母,出嫁从夫,读书无用”,更有农民认为,就算进了大学也没有什么用处。西方学者 Samuel P. Huntton说过:“人类越是发动对付它的老敌人----贫穷和愚蠢的战争,他们自己的战争就越多。当地农民认为学习技术对生产没有好处,耽误了时间,上学也是要花钱的,这些思想说明贫穷和愚昧就像一对双胞胎姐妹,必然导致贫穷。

2.2农民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部分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落后。如:安于现状、自暴自弃的人生理念;父权观念等落后封建思想依然存在,“两眼朝上,坐吃山空”的懒惰行为仍然盛行。这些农民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的态度,每天都在混沌中度过。这种观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道而驰,严重扼杀了农民自主脱困的意识,成为脱贫的强大杀手。

2.3保护农民的生态意识不足

在农村,“以农为本”的观念比较强烈,古往今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狭隘的农耕文化导致农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农民视土地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依赖于土地,缺乏事业心,故步自封,在生活中坐等政府的资助和帮扶,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些农民盲目扩大垦荒、乱砍滥伐,缺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有些农民对农业生产过于追求,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营养减少,地力下降,农业效益逐年下降。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缺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这样的意识完全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3、农村精神扶贫对策

3.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贫穷地区的农民主要是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习近平提出,要从农民的思想观念入手,从安贫乐道、贫穷和等、靠、要等封建落后思想中去除,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它是一种以农民为主体,通过积极的社会帮助和救助,激发和强化农民的主体性人格特征,使其植根于农民的思想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地方老干部、老职工中,要不断创新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新的角度来看问题。要以人为本,树立农民本位思想,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树立尊重农民、理解农民、信任农民的新观念。

3.2提高农村人口对教育的重视

加强农村人口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地区由于外出打工人口多,把学龄儿童交给长辈照料。由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学龄儿童之间存在代沟,溺爱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会使其教育水平大大下降。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农村人口教育中的作用,还应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农村适龄儿童实行义务教育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乡村儿童受教育受到阻碍,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体制、机制、经济保障等方面来看,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教育水平不高,整体素质不高。

3.3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管理部门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科学思路,提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这不但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很多地区拥有优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产环境并不矛盾。只有转变发展理念,实现资源与经济利益的相互融合,才能在实现农业生态保护的同时,不断探索出具有农村发展特色的产业模式。

4.结论

扶贫致富先治心。贫困的同时,我们更要从思想和精神上帮助农民。根据当前我国农民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唐仕楚、学生蒋蓉提出了上述几点建议。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对农民的精神扶贫,提高我国农民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精神扶贫的三个维度[J].刘浩然,胡象明.人民论坛.2019(15)

[2]“精神扶贫”:全面小康社会的敲门砖[J].孙勇.开发研究.2018(05)

[3]分层推进精神扶贫[J].甄喜善.社科纵横.2017(09)

[4]改革开放视域下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J].胡继鹏.考试周刊.2017(73)

猜你喜欢
扶贫农民
耕牛和农民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农民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A股“扶贫”和市场的“扩容焦虑”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