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愈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课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059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的教学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的进步与成长。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设定中,是从课文入手,课文内容包含了人文地理、风景描绘、历史人物、古文诗歌等,要求学生能够读懂不同内容的文章,并从中理解文章包含的意义。可以说,阅读课文是学生整个语文学习中的基础,无论是日后需要面对的写作,还是更为复杂的阅读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开始,就是从这课文开始的。所以,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
若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会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原则,让学生高声朗读课文。再帮助学生搞清楚课文中所讲述的内容,最后总结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未必可以使学生真正明白文章的含义,导致学生在学习完一篇文章后,对文章仍旧一知半解,无法掌握文章的核心。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一项需要教师格外重视的课题。
一、教师的思想高度,决定了学生的思想高度
无论是何种教学方式,教师都是课堂唯一的“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答疑解惑,也是掌控课堂进度,把握课堂节奏的角色,教师对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教师准备在课堂上讲解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在备课时,就需要先将文章读透彻,将文中所描写的含义理解透,方便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述。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从文中读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多角度去分析课文内容,在文中加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尝试着换种角度去看待文章中描述的问题。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最终教师还是要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为主。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多样的思维,使其对问题的看法不拘于一种,让学生尝试着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这就需要考验教师的能力水平。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阅读训练的启蒙时期,而他们可以模仿的人大多是教师,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对于阅读的认知有多少,思想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因而,教师的思想高度,在很長一段时间,就会成为学生思想水平的“天花板”,并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方式方法造成影响。
正是基于这种重要性,教师应该充分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教学水平,将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以及阅读的技巧和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同时,对阅读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1.鼓励为主,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多以鼓励学生为主,使学生尽快建立起自信心,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有条理、分步骤地开展阅读课文教学的内容。每个步骤都要尽量使学生参与进去,无论是课文的分析,还是课文的内涵和主旨,通过教师系统的培养,让学生从点滴处着手,慢慢提高对阅读的认识,形成基础的阅读文章的能力。
2.贴合生活,将阅读课文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语文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只有将阅读课文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在组织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关联起来。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更为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除此以外,学生通过生活的日常以及与课文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充分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使课文在学生面前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更有利于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学习。
3.创立情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课文的内容是从生活中来,最终又服务于社会。所以,课文与生活本身就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方面的限制,对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还没有办法理解。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课文来自于生活这一特性,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具体化,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相结合,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践去理解。
三、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语文的学习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学生的习惯和兴趣对于语文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当学生对学习充满求知和兴趣的时候,教学便能事半功倍。
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着从阅读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讲解以及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在《三味书屋》中,作者刻在书桌上的一个“早”字,便成为了督促自己按时完成任务的警示;在《我和时间赛跑中》,作者通过自己经常和时间“比赛”,逐渐养成珍惜时间和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还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青年周恩来,从小就立下大志向;等等。
教师通过课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吸引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从阅读中能够学习到更为宝贵的品质,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学生学习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并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终身受益。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同时也能够更加理解文章的架构和写作手法。也就是说,阅读课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写作教学起到辅助性的支撑帮助,在学生的书面写作上会有很大的益处。在低年级时对学生进行阅读培养,会让学生逐渐明白文章是以一个中心的视角来展开描述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章内涵都会进一步得到完善,那时候的学生不仅可以阅读较有深意的文章,还能够创作出有深度的文章。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自己和学生摆在同一个水平高度上,平等地去探讨课文内容,与学生互问互答,让学生充分讲述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的看法和理解。教师的作用是去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意。只有像这样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才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