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芳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教育教学中,很少会有学校针对学生心理教育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及教师,而学科教师对心理教育的认知只限于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的内容,本身心理教育水平有限,这就使当前的初中教育产生了一种弊端,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或产生心理问题时,往往无人可以倾诉,积累成郁结,进而阻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背景、以心理教育渗透为中心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以情动人,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教育;心理素质
教育是乘风破浪,行驶越久,发现的问题、产生的感悟也就越多。当教师在搞好教学问题后,就会轻易发现当前初中学校存在的教育弊端,学校与教师对心理教育的弱化甚至忽略,让很多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手足无措直至酿成恶果。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空窗期,此时的学生刚从小学毕业,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且还未升入高中,学业压力也没那么大,因此,不管是教师与家长对此阶段学生的关注度相较于其他两者要小得多。另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陆续进入青春期,此时学生的心理思绪比较复杂,有可能会因为过度反应导致心理敏感,有可能会因为人际交往陷入困惑,有可能会因为家庭氛围感到烦闷,可以说,学生身边的任何事件都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自在,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而教育者的忽视让学生应对心理问题只知道硬抗,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学生的心理抑郁。因此,身为学科教师,应自觉扛起渗透心理教育的大旗,为学生点亮一盏灯。
一、因材施教,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审美素养,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保障學生的和谐发展与积极发展。由此可见,语文学科除了具有教学上的工具性特征,还具有教育上的人文性特征,两者是紧密结合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大多不具备专业的心理教育素质与水平,因此,教师不能为了心理教育而教育,如果仍然使用语文教学时模板化的语言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或者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教师的心理教育形成抗性,严重的甚至会“厌屋及乌”,由此讨厌教师的语文教学,原本在学生眼中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也会变得枯燥乏味,这样一来,不仅当下的教育目标很难达到,原来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1]。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心理教育的时机与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心理教育,灵活渗透心理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面都带有“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将其与心理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表露自己的内心、宣泄自己的烦恼,学会正确的倾诉,大胆寻求同学、教师的疏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养成敢于表达、直面表达的良好品质,并趁机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达到心理教育的初衷。
二、言传身教,树立学生的学习榜样
近两年,教师虐待孩子的事件在网络上频繁曝光,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热议的同时,也让很多教师进行了反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此恶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怎么配称为教育?事实证明,恶的教育比没有教育更可怕。我们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实施、传承、发扬好的教育。
身为语文教师,可以没有专业的心理教育资质,但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时刻不忘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这不仅是教师发展专业化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言传身教的要求,更是让学生耳濡目染的要求。要知道,好的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教师高尚的人格能引导学生,教师坚定的意志能浸染学生,教师丰富的学识能教化学生,教师应教师高雅的情趣能感化学生,教师个性的审美能影响学生,显而易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态乐观、积极阳光的学生。因此,在渗透心理教育的同时,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育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搜集素材,拓展教育内容与范围
对语文教师来说,最好的教育阵地就是课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抓住这四十五分钟,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达到美的熏陶与德的感化。初中生生活阅历有限,对心理教育的认知较低,很少能够客观全面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素质,而社会传统认知的影响又会让很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的错误认识,所以,学生普遍无法接受自己心理不健康、需要接受心理教育的事实。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发挥其生动性与形象性,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学习其中的高尚节操与优良品质,启迪学生的人生,在无形中渗透心理教育,达到心理疏导和辅导的作用。以《羚羊木雕》举例,其描述的内容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难免会与自己的父母产生分歧,尽管这会让你伤心、流泪,但这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困境终将会过去。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生活、离开父母的初中生来说是个排泄心理郁结的良好渠道,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收拾好心情,快速融入到初中生活当中。由此可见,只要利用好教材就可以显著提高心理教育的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每一个教师都应认识到心理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润物无声、漫长持久的教育工程,语文学科作为初中主课,应因势利导,发挥其人文性与育人性,以情动人,以心触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确保学生具有面对多种心理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以心育人,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缪树茂.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9(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