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云霄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数学实验的特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直观的面对抽象的知识。同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实验计划,在实验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实验;小学;数学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尤其是一年的学生刚步入小学,思维能力虽然比幼儿园时期相比有所成长,但是还不能够直接理解抽象知识,教师需要将抽象知识使用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更注重计算数学题目,教师一般都会忽略数学实验,认为数学只要通过计算就能够得出结论,但其实数学计算的过程就是实验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确定命题,通过不同方法进行实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
一、确立明确的实验目标
要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数学实验,首先教师就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确立明确的实验目标,将教学重点融入数学实验中,使学生能够明白实验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是什么,围绕实验目的[1]。其次,在进行数学实验导入环节时,教师要使用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分类与比较”的数学实验中,首先教师提前梳理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其次,通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立数学实验目标,如本节课的数学实验目的是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物体的薄厚,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动手比较物体的长短、大小和多少,初步体验在统一标准下和不同标准下物体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和多样性,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在确立实验目标后,教师可围绕数学实验目的开展课堂导入环节,“同学们小明邀请大家去他家做客,你们想去吗?”使用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小明家都有些什么。利用小明请学生做客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二、设计合理的实验计划
一个有效的数学实验都需要完整、合理的计划,通过实施实验计划,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知识的积累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按照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那么在小学数学实验中,教师在确定实验目标之后就要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数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例如,在:“厘米和米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目标、实验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合理的试验计划,通过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在数学实验中,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首先确立实验目标,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刻度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其次制定实验计划,第一步确定实验中需要的材料,课前让学生提前准备直尺、橡皮,教师准备图钉小纸条等教学用具。第二步设计实验步骤,教师使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实验,播放与长度有关的动画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除了用绳子可以测量出桌子有多长,还能用什么进行测量呢?预测学生回答用尺子量。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接着教师提出数学实验问题用课前准备好的一节毛线,提出问题这一节毛线有多长?首先,教师请学生观察直尺,与同桌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变化,当学生观察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信息与大家进行分享,然后教师对直尺上的厘米的单位和刻度线等进行讲解,使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接着教师请学生找一找直尺上的一厘米,并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每两个相邻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一厘米。当学生有了厘米的概念后,再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尝试与小组之间合作用直尺测量毛线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测量方式,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明白几厘米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以及自主观察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数学实验,最后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实验结果,同时教师对测量注意事项再次强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将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的尽头,将直尺平放,另一端对准支持刻度线上标注的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将数学实验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首先要明确实验目标,其次根据实验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能力设计合理的实验计划,并将数学实验应用在教学中。最后在应用数学实验时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心理状态,通过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将抽象问题转换为具象的形式。让学生在自己動手实验和合作探究、自主观察的过程中以及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魏良田. 探究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20, v.12(05):69-69.
[2]黄雪丽.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工具开发的探讨[J].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20, v.000(001):29-29.
新泰市平阳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