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线描在中国画的作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线来塑造人物是从古至今工笔人物画的基础。“高古游丝描”位居十八描的首位,其艺术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经过不断的变化升华,愈加坚固的铸造着它。本文通过纵穿历史,探索“高古游丝描”从由来、发展、成熟、再到后人的继承和发展的时代印迹。它俨然化作为一股血赋予每一幅工笔人物画生命,是基础也是关键。
关键词:线;高古游丝描;工笔人物;稳:质感
引言
西方的油画讲究“以面造型”,而中国画追求“以线造型”。中国的工笔人物画,线条可说是以骨骼和灵魂的地位存在着。人物画作为中国画史上最先发展起来的绘画题材,最初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记录皇族及达官贵士影像的一门技艺,后经画家们不断地钻研与发展成了连相机都不能替代的艺术作品。现在的它成为可以寄托画家们思想感情的一种媒介,既可描绘出神采奕奕的人物形象,也可表达出一些超乎常理的形象。作为中国人物画中最先成熟的笔法,“高古游丝描”成为后来画家们用线和用笔的基础。
一、高古游丝描的由来
线描的由来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和岩画中,又在青铜器的装饰图案中得以继承,再到画像石画像砖,直到绘画的载体变成了丝帛和纸张才被真正定义为中国画,线描也是由此流传下来的。后经过西晋卫协的提炼升华,形成更为精细缜密的笔法,为高古游丝描的形成提供了极大的动力。直到东晋顾恺之的出现,正式的奠定了高古游丝描这种线描技法的形成。
二、高古游丝描的形式特点及艺术特色
游丝描的为何加上“高古”二字,与画家的用笔及所形成的线条有很大关系。细劲,柔韧,如游丝一般所组成的密体,画面整体尽显高远古雅。高古游丝描在用笔上,以极细的尖笔勾勒,中锋用笔,以平稳移动为主要运笔方式,笔尖的提按变化程度不大,均匀且细腻,圆转的曲线居多,顿笔是小圆头的形状。以“春蚕吐丝描”来形容这种技法的超乎,因为线条纤细且流畅,起笔和收笔处皆是虚笔,就像蚕丝一样,故得此名。
三、古代人物画中的高古游丝描
(1)高古游丝描的起源
高古游丝描”这种风格并非绘画初始时便有,中国绘画的起首年代卓为久远。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挖掘了技巧较为成熟的两件帛画,分别为《人物御龙图》以及《人物龙凤图》,两幅帛画皆用细线描出人物形象,对衣物的转折表达流畅朴实,人物形象写实且比例准确,此时的人物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也成为了以后图画描绘方法的根蒂。随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中,又发现了以线为主要描绘手段的艺术作品。画面也开始出现了绚丽的颜色,线条处理的更加精细,这幅画的线描类型就是“高古游丝描”的先驅。
(2)由略专精
西晋卫协是顾恺之的老师,“高古游丝描”正是因为他的出现加速了形成的脚步。因卫协无作品传世,我们只好从与其同一时期,新城砖画六号墓出土的《出行图》来窥察卫协“由略转精”的绘画风格。画中用略粗的线条绘出人物服装的褶皱处,来增加衣服的庄重之感;用细线条画出马的肚皮,显现出奔马肚子的柔软和弹性;笔触开始有了“紧劲连绵”的感觉,画风由也粗略变得精致细密,与西汉和战国出土的帛画相比,开始区分画面中线条粗细线条的应用,以及画面中主次人物的体现。
(3)繁华时代
东晋顾恺之的出现,正式的奠定了高古游丝描这种线描技法的形成。其代表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有力的表现出高古游丝描的高超的形式特点和独特的审美内涵。
《女史箴图》中,人物的用线细云流畅,又富有很强的韧劲。在用笔方面,起笔露锋稍停顿再行笔,行笔速度平缓,收笔也是略停笔或者缓慢出锋后收锋,中锋用笔,线的形状粗细均匀,始终若一。随后,在用墨方面,画面中的人物的墨色一致,没有过多的区分。以上的几点,充分表达出高古游丝描形式的特点和用笔的稳与匀。
《洛神赋图》人物中头部的描绘最为精细,而头部中眼神的刻画更是全画中的中心点,用眼神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是顾恺之在作画时惯用手法。人物衣饰的处理简单明了,用极简洁的线来表达出衣饰飘动的感觉。整个画面准确且有力曹植《洛神赋》的思想中心。
四、后人的继承和发展
唐朝的吴道子曾经学习过顾恺之、张僧繇的用笔方法,他的兰叶描一经问世,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其原因是他的线描不仅具备高古游丝描的一切用笔方法,还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恰好满足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
宋代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整幅作品层次分明,衣纹线的条表达与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相比,线条的粗细、转折、曲直变化更为明显。衣纹的线条组织更为精细,但很整体。并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用不同的线描进行表达。总体来说,《维摩演教图》线条具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和细节的刻画。
五、现代人物画中的高古游丝描之影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绘画语言上也逐渐出现这种中西相结合的现象。何家英的《秋冥》是一幅用线造型,骨法用笔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以“高古游丝描”绘画为基础,他巧妙的将“钉头鼠尾描”与“兰叶描”结合起来表达人物衣纹,使线条即简洁明确又灵动真实。在结构上,用线条的粗细的变化和曲折程度对衣服的体积感进行塑造,画面效果既追求透视又力表平面化。该作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特色,又有所突破。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人物画有很大的突破,但终究离不开线描的基础。
作者简介:运红(1998.04.27—),女,汉族,辽宁盘锦,沈阳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
(沈阳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