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芳芳
摘 要:按照《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以下简称“文化站”)是国家在乡镇一级设置的旨在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宣传文化的主阵地,承担着宣传主流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文明新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职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站作为基层主阵地,必须紧跟时代,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突出问题
进入“十四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迈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获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文化站资源匮乏、服务理念滞后、传播先进文化技术手段落后、服务效能偏低的问题比较严重,本文就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展开论述,拼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一、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要求和提供的服务内容
原文化部颁发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文化站应建有为群众提供开展培训、讲座的多功能活动厅,读书看报学习的书刊阅览室、传送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共享工程服务点,与开展活动相适应的室外活动场地,配套设置宣传栏。文化站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免费开放公共设施,免费提供体育健身器材、图书和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培训讲座、数字文化信息等服务,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开展各类文娱活动。
二、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文化站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一,文化站现有设备大部分是“十一五”“十二五”时期配发,电子信息设备老化,功能不全,不能满足新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第二,根据《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要求,文化站建设一般不设在乡镇政府办公场所范围内,目的是方便群众开展文体活动。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离乡镇政府集中办公区较远的文化站,供暖、供水和通网等配套设施跟不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少,站舍长时间闲置,也是设施设备被搁置老化甚至被挪用的原因之一,文化站资源利用效率低。
(二)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专干“不专”问题普遍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文化站实施上级文化部门和乡镇双重管理模式。双重管理看似合理,但由于文化工作的特殊性,文化工作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归属于大的效益[1],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在乡镇工作中,文化站站长多由分管副镇长、武装部长等乡镇其他部门领导兼职“顺带管管”,文化站专干也多忙于乡镇中心工作,无暇顾及文化站业务,甚至部分乡镇(街道)体制改革之后,撤销了文化站机构,改为公共事务中心的内设部室,文化专干更是身份模糊,乡镇文化工作“应付上级”成为常态。
(三)经费投入不足,免费开放地方配套经费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臺后,将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上升到了法律层面,要求地方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免费开放工作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文化站按20%、50%、80%的比例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剩余部分由地方财政配套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文化[2],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极低,部分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方,文化站免费开放中央补助经费被地方统筹,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地方配套经费缺失。文化站设备更新、站设维修无经费支撑,免费开放和日常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缺乏经费保障。
(四)服务理念落后,文化服务效能偏低
文化站专干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服务的理念滞后。第一,宣传不到位,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有效吸引群众到访。第二,专干缺乏创新精神,联系群众不够紧密,不了解群众的文艺特长及喜好的活动类型,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不能发挥群众主力军的作用。第三,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信息化设备落后,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和现代化信息传媒技术开展网络群众文化服务。
三、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的措施与建议
(一)转变思想认识,紧跟“十四五”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繁荣兴盛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文化站是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排头兵。文化站建设至今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文化兴国的重要意义和战略目标,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在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区域GDP方面的贡献。各地政府要转变思想,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文化成风化雨,在提高农民群众知识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优化当地投资环境、增加人力资源储备、间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软”实力作用;认识到文化宣传在推介当地特色资源、增加当地知名度和吸引力、把“软实力”转变为经济发展“硬”实力的巨大效益;认识到“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加强队伍建设,注重人才队伍专业化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文化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乡镇文化专干必须是懂文化、有相关知识背景和文艺特长、有组织活动能力的专业人才。[3]目前,文化站面临的共性问题除了文化专干“在编不在岗”、管理体制不顺之外,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专业人才。文化专干不懂文化,很难激发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和内生动力。因此,应加强乡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地方人事部门要完善基层文化人才准入机制,实行部门联动机制,要参考业务主管部门意见,选聘有文艺特长的专业人才安排到乡镇文化专干队伍当中;第二,乡镇部门也要创新干部队伍建设,适当设置公益性岗位,吸纳有艺术特长的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充实到文化专干队伍当中;第三,市、县级文旅业务主管部门要采用柔性思维,科学辩证地看待文化站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不可推诿松懈业务指导职能和监督职责,要定期举办文化专干培训班,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要组织文化馆、图书馆对文化站开展对口辅导和培训,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提升乡镇文化站服务效能。
(三)创新投入机制,保障落实免费开放各项经费
县、乡两级政府要保证文化站日常工作开展的基本经费,严格执行国、省相关法规和政策,落实免费开放中央、省财政下达专项补助资金的转移支付和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并建立公开、透明的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办法,接受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也要切实担负起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之责,确保专项经费精准使用,共同保障文化站免费开放和群众活动的开展。财政收入较低的县、乡政府,要科学创新投入机制,积极对接资助项目、企业赞助、招募捐赠,或依法适当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本地文化建设。
(四)创新服务手段,满足新时代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伴随着“十三五”结束,我国顺利完成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对精神文化需求已由读书看报看电视,转变为能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获取便利且参与度高的多元化文化产品。第一,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更新或增加文化站设备的同时,多考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设备,增加户外电子大屏幕、数字图书借阅机、点读机、有声读物、培训视频教程、宣传片等基层群众方便获取、易操作的数字文化设备和资源的配送,使农民群众闲暇时利用碎片时间也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要闻,或见识祖国各地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或学习种养殖技术,或接触先进的生活理念和民俗新风。第二,文化专干也要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以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兴网络媒体为平台,制作内容健康向上、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微视频,实现文化便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利用农闲时间组織开展农民主题摄影展、农民趣味运动会、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知识有奖竞猜等群众易接受可操作的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把群众从文化活动的“观众”变成开展活动的“主角”。第三,文化站要创新服务内容,加强与基层党建、司法、文联、妇联、教育等部门资源的整合,突出文化站的“综合性”,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寓意深刻的活动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先进思想,科普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认识和文明程度,增加农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着眼于满足新时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权益的保障,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落实到基层群众当中去,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加强文化站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基层宣传文化主阵地作用,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甘肃省庆阳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王峰锋:《试析如何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经济效益》[J].《艺术科技》,2013年第26期,第255页。
[2] 陈金春、潘诗雨、毛文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队伍建设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民族音乐》,2019年第4期,第52- 55页。
[3] 陈湘:《探析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者综合素质》[J].《大众文艺》,2018年第4期,第11- 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