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2021-09-10 17:10姜富饶马雪迎商蒙蒙
文学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姜富饶 马雪迎 商蒙蒙

摘要:综述社区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包括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特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仍处于中、低下水平,心理干预模式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应寻求适合我国社区特点的心理干预模式,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进而推动我国慢性病管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 高血压患者 心理干预 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高血压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1]。由于病程长、并发症多且需终身服药,较易引起患者的情绪变化,对其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减轻负性心理尤为重要[2]。如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方法来提高治愈效果,已成为社区高血压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现将社区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特点

1.1 焦虑、恐惧

此类患者对自己的病因和病程的推延心理准备不足,对身心的变化非常敏感且害怕生病,极易产生紧张的心理,表露出对人生的留恋和自身健康的关心。尤其在开始阶段,希望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能药到病除,一旦后期病情反复,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加之疾病知识的缺乏,会使恐惧感日益加重,促使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加,心输出量及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临床症状。

1.2 悲观、抑郁

此类心理问题随病程延长呈上升趋势。由于家人疏于照顾或对社会角色的转变难以适应,患者容易产生寂寞、孤独感。有些患者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治疗效果不佳,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不愿交流,态度消极冷漠。悲观是对健康危害最大的负性心理,可导致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致使心率减慢,血压升高。

1.3 自大、麻痹

此类患者性情开朗,不重视自我保健,对高血压表现出无所谓,缺乏保健知识,意识不到高血压的危害。这类患者经常不听劝阻,擅自进行过重过多的活动,不遵医嘱服药、无规律服药或拒绝服药。

1.4 激动、易怒

此类患者多属“A型人格”,性情怪僻,心理承受力较低,以男性长者居多。主要特征有固执、个性强、好争辩、急躁冲动、过分的抱负、强烈的竞争意识、具有攻击性等。患者机体处于激情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导致收缩压升高。病情反复致使情绪不稳定,又处于激动、易怒的异常情绪状态。

2 社区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的现状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2.1 新型多样的干预模式

周冰倩等[3]提出聚焦解决模式下的心理干预,用于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提高其自护能力。徐淑娟等[4]探讨感恩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认为该模式可有效调节焦虑、抑郁情绪,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郭晓丹等[5]针对临床收治老年高血压病例实施家庭整体心理干预,将整个流程家庭纳入护理环节中,患者与家属互相补充与纠正,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积极情绪。

2.2 不同合并症的干预对象

徐英姿[6]对高血压伴心理障碍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对有孤独感、自言自语、情绪多变、记忆下降等情况对症处理,缓解患者脆弱情感状态。占梦洁[7]通过分析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康复积极性、生活质量等相关因素,进而明确心理干预的重点与方法,消除懈怠、疲惫和自卑感,提高康复的积极性。吴雅兰等[8]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情绪、认知、行为、人文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功能障碍程度,使之达到最优化,这与董莉莉等[9]的研究报告结果一致。

2.3 个性化的干预手段

陈亚平等[10]认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加强用药依从性,降低血压值。苏秀红[11]采取病友会、主题活动、关爱诊疗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患者进行心理关怀,消除患者的寂寞感与孤独感,有效防止了患者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阚媛媛等[12]认为,根据患者性格特点,合理运用自身行为、神态、语言等给予心理干预,能使其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识得到及时纠正,放松精神并克服心理障碍,勇于面对治疗。徐曼[13]通过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针对不同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少身体应激反应,维持良好心理状态,郑丽凌[14]的研究与其研究结果一致。

3 存在问题

3.1 辨析能力不足

部分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期间易出现心理障碍或疾病,社区护士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辨别技能,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准确判断患者当下的心理状况,进而无法提供全面、专业的心理干预。

3.2 技术力量薄弱

社区护士仅凭自身过往的经验、直觉或不完善的理论知识处理问题,没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依据进行干预,且方法大多以小组讲座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没有意识到社区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知识、用药饮食、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差异化的个性需求,患者接受程度普遍不高。

3.3 服務意识欠缺

我国社区高血压管理主要采取分级管理模式[15],即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所伴随危险因素的情况,将患者分为3个级别,对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随访间隔和干预措施。这种分级管理模式仍属于社区护士对患者的单向管理,缺乏患者的主动参与和护患间的积极互动,心理干预变成“纸上谈兵”未能有效落实。

4 对策探讨

4.1 建立社区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标准

干预标准源自社区护理实践,设计理念必须强调以高血压患者为中心,以实际心理状态为出发点,以可测量的目标为导向。前期寻找心理问题相关的文献研究作为证据,然后从各渠道获得的科学研究成果中,筛选出最佳证据作为标准,用于指导心理干预的实践。循证护理模式下的干预标准,可以帮助护士准确判断患者的心理状况,使后续的干预更具针对性,也更科学和人性化。干预标准应以客观证据为主,而非以经验性的方法为依据和指导[16],有效避免护理中出现的盲目性或者主观性,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4.2 完善社区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策略

明确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动因后,依据循证而来的方法应用到高血压患者中。首先,加强对患者的思想教育力度,转变传统观念;其次,循序渐进,让患者知晓心理干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缓解负面情绪;最后,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日常活动方案,给予系统化的心理教育,增强患者自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意愿和价值观,使之感到被重视和尊重;教育方式需要更灵活,增加护患间的联系和互动[17]。决策制度的完善,可为建立和推行新型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5 小结

目前,我国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仍处于中、低水平,心理干预模式也处于探索阶段,提升心理干预的能力任重而道远。因此,开展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要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我国医疗现状并不断加以创新及完善,以寻求适合社区的心理干预模式,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进而推动我国慢性病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么丹.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9):243.

[2] 邓万珍,马燕平,张彦芳.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负性心理中的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4):43-44.

[3] 周冰倩,陈勤,罗婉丽,等.聚焦解决模式应用于慢性病病人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17(20):2467-2469.

[4] 徐淑娟,高清琴,胡冰.感恩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1):113-115.

(山东英才学院医学院)

猜你喜欢
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高血压患者个体化用药治疗的护理
高血压患者个体化用药治疗的护理
社区高血压患者控盐限油健康教育效果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