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祎 张华博 徐鑫
严修是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家,新私学的引领者。他的教育理念有很多都为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主张改废科举,奏开“经济特科”;倡导教育救国,培养实用人才:提倡中西兼学,改革传统教育等等。本章主要论述了严修在开办新私学中体现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加系统深刻的了解严修在他的新私学中的一些理念和教育成果,并且能够进行继承和发扬。
1、主张改废科举,开设“经济特科”
科举制度从创立开始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是封建旧中国考取功名、飞黄腾达的必经之路,它就像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严修作为新旧时代交替的一个知识分子,无疑也是深受科举制的影响,他的科举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是科举制存在太多的弊端,比如学术内容僵化、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思想的柳锁等等。严修一直都伴随着科举制度,他受益于科举也看到了其弊端,并对其进行了有力的押击:“科举法之比,人才之衰,至今斯极!若一无变通,似于作育之道,亦有未尽。”[1]这就可以看出严修已经意识到科举已经成为阻碍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制度,不能适用于时代的需要不能满足对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1897年,严修担任贵州学政,经过在当地的实践更加看清楚了科举的弊端。这时,北京正开展着维新变法运动。严修见形势急需选拔人才,而科举制度已经失去了选拔人才的功能。“救时之俊,必不出于八股试贴之中” [2]。1897年10月15日,严修将写好的《奏请设经济专科折》上奏,奏请开设经济特科。光绪帝看到奏折之后予以充分的肯定,决定采纳严修开设经济特科的建议,并发出公文,正式允许各地学堂开设经济科目。很快开设经济科目的消息传遍各地,各个学堂都开始开设经济特科的相关科目,并很快的在授课科目中新增了自然科学、外语、历史、外交、法律等科目。在整个教育事业来看,严修的经济特科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局限性,严修还是只能站在清政府的角度来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严修这样一种深受科举制的影响还能发现其中弊端并指出已经是一种很不易的事情,他的以经济特科改革科举仍具有很大的意义,打破了八股取士选拔人才的僵化,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平等的环境。为科举制的瓦解做了进一步的贡献,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以后私学的创办奠定了基础。
2、推行教育救国,培养实用人才
晚清时期国家破败、民众深处苦难之中,殖民地的程度日益加深。所以爱国之士出现了许多,他们有着不同的救国之道,有的倡导儒学救国、或者主张实业救国、还有主张变法维新,当然教育救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的教育救国思潮日益高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对教育救国、发展教育的呼声最高。在诸多教育救国借导者之中,严修也是其一。“侧闻王师下辽海,千乘万骑收东罔。愿涉边城齿边草,一饱便足供驰驱。纵令白肉葬流矢,死革犹裹忠臣驱”[2],。这可以表达出严修想要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愿望。“盾火积薪,危若燕幕,感时纤珍,如何可言”[3],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又引发严修此番感慨。然而严修认为要让这种敌强我弱的局面有所改变,并且拯救中国,就必须从教育入手。严修的新式人才观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新式人才观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到晚清时期,科举制越来越僵化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严修对于科举制也产生了极大的疑惑,他认为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名无实,头脑僵化,他们只是为了功名利禄去学习,脱离了生活和实际。更无法满足新时代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无法抵挡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冲击。首先,他认为新式人才应当是实用型的人才,用所学知识能够亲身实行或体验。并介绍了像胡援、王守仁等这的名人证明了讲求实用的可贵之处。在《奏请经济专科折》中,也有许多关于他的新式才观的标准。这都能看出培养新型实用人才是严修的重要主张。其次,严修认为新式也应该是具备德行的人,反对言行不一,坚决反对“言不能顾行,行不能顾言”的随习无疑严修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张是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极大的。
3、提倡中西兼学,改革传统教育
在清朝末年和近代开始之初的特殊年代,所有人都处在一个新旧杂陈的状念下。他们脱胎于传统教育但又生活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以至于中西兼学的特点尤为明显。一方面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根深蒂固,不断标榜着修身、治国、平天下,另一方面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崇尚着西洋文化。严修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也是极力主张中西兼学的近代教育家。
经过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严修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想要挽救民族危亡,光靠落后的教育和儒家伦理之学是万不可能的。而是应该突破陈旧和自我、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实用知识。但是也不是完全学习西方,而是存中学、学西学,它只是我国救亡图存的一个途径。近代时期,我国赴日留学盛行,严修大力鼓励自己的子女、优秀之士赴日留学,这足以体现他向西方學习先进思想文化的主张。另外,严修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有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存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严修开篇就提到:“各国教育,必于其本国言语、文字、历史、风俗、宗教而尊重之,保全之[2],”,这就强调了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要以传统知识为基础和根本。他还主张讲求中学的根本为了通经致用,而学习西方是学他们的技术,为的是富国强兵,这些都深刻的体现出严修中西兼学的思想主张。在改革传统教育上也方方面面体现着中西兼学的思想观念,在贵州担任学政时期提出改革贵州书院的建议,主张将算数、英文、时务等课程纳入书院的教学之中,但必须保留国文、经史等中学课程。无论是在他教育理念还是传统教育改革中,都体现着他中西兼学的主张,这对于处于民族危亡中的近代中国和传统的改革来说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严修.嶂香馆书膜寄·辛蔚如函[Z].1896.
[2]严修自订,高凌雯补,严仁曾增编:严修年谱[乙]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90:40.
[3]齐植路.天津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9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832003;2河北南宫中学 055700;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8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