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中的丰富与深邃

2021-09-10 15:00刘丹
文学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

刘丹

摘要:《我与地坛》是一篇集抒情、叙事、哲理融为一体的散文,蕴含了史铁生关于生命、母爱的体悟。解读《我与地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沉的思想内容,二是精心雕琢的语言,三是巧妙构思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我与地坛》;思想内容;语言;艺术特色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文坛公认的散文名篇,全篇通过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脉络,自从残疾的史铁生与荒芜的地坛宿命般的相遇,他的心魂便再也没离开过地坛。在史铁生的笔下,地坛远远超越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给予无数人生命与苦难的追思,让人在思考中找到自己心灵栖息的一方地坛。本文将从思想内容、语言和艺术特色三个角度对这篇散文名篇进行解读。

一、深沉的思想内容

(一)地坛是生命永恒的见证

在史铁生的描述下,地坛是“荒芜冷落”的:“剥蚀了的琉璃,淡褪了的朱红,坍圮了的高墙,散落的雕栏”处处弥漫着冷清的氛围。也正是这个荒芜冷落的地坛,承载了史铁生的苦难,成为他“可以逃避生活的宁静之地”。地坛和史铁生似乎有着宿命般的关系,古老的地坛寂寞无言地诉说着它的荒芜,突然残缺的史铁生落寞地诉说生命的苦难,他喜爱地坛的冷清,地坛接纳着他的失意,安放着他那颗痛苦而绝望的心。 然而,当我们细细品读史铁生的文字时,依然能感受到苦难中蕴含着生命力。

(二)地坛是母爱深邃的见证

地坛不仅是生命永恒的见证,也是母爱深邃的见证。自从“我”瘫痪后,变得喜怒无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感到无所适从,而忽视了母亲内心比“我”更煎熬。在其他作品中,史铁生也详细记叙了“我”因为生病,常常发脾气,母亲却十分小心地照顾我的心情,哪怕当时她处于病重的状态,也忍着不让“我”知道。史铁生刻画了一个焦急与隐忍的母亲形象。

然而,直到母亲逝世,“我”才意识到母爱充斥在地坛的每个角落,瘫痪后的史铁生因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直到母亲的骤然离世,才意识到平日里被忽略的母爱是多么珍贵。因此他一次次地前往地坛,试图寻找母亲的身影,就像母亲当时寻找他一样。

二、精心雕琢的语言

(一)诗化的语言

《我与地坛》中的语言,无论叙事、抒情、描写总是娓娓道来,用词典雅纯净,表现了如诗一般的特质。史铁生通过诗化的语言,营造了壮美的生命图景。他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将这座看似荒废的园子暗藏的生命力以精工细刻的手法推送到读者面前。例如雾一般的小蜜蜂、摇头晃脑地思考问题的蚂蚁、祈祷的瓢虫、摔下草叶的露珠等,这些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象,就像是群众演员,烘托出陷入深刻思考的主角。

(二)哲理化的语言

只从个体本身去论证生死、解读生命,那样太过单薄,也许史铁生的成长之路本就充满了曲折,因此他在创作这篇散文的时候,从自我、母亲、他者和地坛四季变化多个角度相互印证,既有个体,也有群体;既有生命,也有物体。生命只有向死而生,才能绝处逢生。此时的史铁生由寻找个人命运救赎之路上升到思考群体命运救赎之路,达到了精神世界的重新建构,“实现了生命与苦难的升华”。生命只是一个逻辑,苦难是一种存在,能否被救赎的关键还是选择,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史铁生通过哲理性的文字引导读者思考,死是什么?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写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怎样积极乐观地生活?怎样正确地看待欲望?

三、巧妙构思的艺术特色

《我与地坛》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与地坛宿命般的关系,这一层面叙述的内容较为抽象,有很浓厚的哲思意味,可将这条线索简称为“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条是“我”在地坛里观察到的人物,这一层叙述的内容相对于第一层面来说就更具体化了,不妨称之为“人与人”的关系。

在第一条线索中,首先,史铁生运用精妙的语言描写地坛,开篇就写了历尽沧桑的地坛,那些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处处都是苦难的记载。其次,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将自己与地坛对比。虽然地坛为景物,是无生命的,而“我”是人,是有生命的,但“我”与地坛处于相同的状态——荒废、无人问津、 暂时没有价值。地坛于“我”是一个思考的地点,但与“我”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以至于十余年间不曾长久地分离。通过人与物的关系线索,可以看出,地坛助“我”越过了生死的障碍,让“我”更深刻地领会了母爱以及世间其他情感。

在第二条线索中,“我”在园子里为自己是生还是死的难题寻找着答案,也在园子里找到了该如何生如何死的答案,这里又是幸福与苦难聚合的象征。其他的人呢?情侣、歌唱家、 长跑者、嗜酒者、捕鸟者等都在这里寻找着幸福,经歷着磨难。在这样不断的思辨中,作者开始感恩命运,当他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女孩竟然是弱智的时候,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幸福与苦难的意义和价值,得出了“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的结论。他终于释然,而读到他文字的读者也随之释然,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在艰难而复杂的创作过程中开出震撼心灵的花朵。

四、小结

散文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内容与作者的情感,更要从语言入手,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表达之间的关系,把握“这一篇”的学习价值,并获得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方法,在过程中加强学习策略,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我与地坛》是作者复杂的心路历程,解读的是作者如何看待生、死和磨难,哲理性极强,史铁生用哲理性的语言将深刻的人生哲学娓娓道来。解读《我与地坛》就是要抓住“这一篇”的特色,把握“这一篇”平中见奇的价值所在,从内容到语言再到艺术特色,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

参考文献:

(1)刘缤:《荒芜满园的生命追问——〈我与地坛〉的多维解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 4期,第 39页.

(2)窦桂梅:《比母爱更深邃的——我这样教〈秋天的怀念〉》,《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第 53页.

(3)徐永静:《哲思。情感。意蕴——史铁生〈我与地坛〉解读》,《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4月第 19卷第 2期,第 62页.

(4)种永斌、吴亚亚、种碧琴:《沉思中的丰富和睿智——史铁生名篇〈我与地坛〉解析》,《名作欣赏》2014年第 24期, 第 115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
浅论李安电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