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马的猫,零零后写作爱好者,就读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小说《加利利岩蔷薇》获得文学港第三届华语科幻文学比赛银奖,小说《谷中银座》收录于《猫不存在》MOOK,有作品见于文学期刊。
毕业后的第三年,林涛从H城回到了S城。
离开H城的前一天,他骑着上班用的永久牌折叠自行车,绕了办公楼三圈,最后骑到办公园外面的河边,在河边折好车,将纤小的钢骨架掷入河底。
在S城,他找了间出租屋,房间在一楼,室内潮湿阴冷,采光不怎么好,离马路很近。进门之前要经过一条狭窄的过道,边上堆着架子鼓、痰盂、木柜、沙发和缺了前轮的自行车,走路不方便。好在另一头窗户正对着绿地,下午四点后,会有学生随着日落到来,还算有点生机。周末偶有人打羽毛球,就在绿地一角的水泥地里,用粉笔框了场地,正中画了界线、拉了张简陋的网。有人来打,林涛就看一会儿,眼睛跟着球两头颠来颠去,权当放松。
先前在H城,林涛干的是课外补习,教语文。他不是师范生,大学时候读的是文学系,毕业论文在张爱玲的散文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两个选择之间摇摆,最终选了前者。大四那年校招,他回忆起几位教授,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模样,令他艳羡。但等他自己走到台前,却发现并不容易。
回到S城,他重新开始写小说,开头来自《语言学概论》里掉出的几张稿纸,那是一个有关独行侠、魔法和神话生物的故事,少年在开头就已经死去,然后才踏上冒险的旅途。故事源自于他中学时代的幻想,随后在大学时代落到纸面。他反复看了几遍,觉得不差,照着打进了电脑。凭借这部作品,林涛认识了他的第一位责任编辑。那部小说最后没能成功上架。责编告诉他,小说里充斥着自以为是的比喻,大多蹩脚,读者不会买账。故事讲究起伏变化,一波三折才是读者所要,你要做的就是把变数保存起来,就像古代军师留给将军的锦囊,不到必要时刻不得打开。锦囊会在最危机的时刻为将军召唤一匹飞马,带他逃出生天。好的作者会明白什么时候才能让人物打开锦囊,而比喻是最不必要的。林涛听完,分不清这句是否也是比喻。如果是的话,那大概也会被归到蹩脚的那一类。
除了父母,林涛没有联系任何故友,也并无必要。唯一一个尚有联系的,是陈可可。她是林涛从小玩到大的玩伴,大他半岁,喜欢叫他小涛。后来陈可可家在他读小学最后一年的時候搬到其它地方,两人就失去了联系。一个月前,父母又联系上这位过去的邻居,二老向林涛转述陈可可的近况:出国留学,硅谷工作,参加极限运动。陈可可的经历惊艳得不像一个土生土长的S城人。在父母的坚持下,林涛加了她的微信。陈可可的微信朋友圈背景图是一张灰暗的室内照,可以看到露出一半的舞台、弥散的灯光、窜动的人群,和缩在照片一角的电吉他,像是一场地下音乐会的现场表演。天花板的顶上垂下一根扭转的缆线,挂着一串扩音装置,林涛数了下,一共六节,看起来像是折断的脊椎被重新拼接起来。底下是陈可可最新的一条消息:“回到S城的第一次现场,气氛绝赞!”附上四张大头照、三张舞台布景和两张乐队成员的合照,凑成九图。底下是几条共同好友的点赞,林涛的父母也在其中。加上微信之后,陈可可率先打了招呼,两人聊了会天,林涛谎称自己在S城当机构里的老师,业余写作,博得了几句意料之内的称赞。陈可可告诉他,自己之前在国外发展,这个月要回到S城扩展公司的业务,并询问他是否要约见吃饭。林涛回她,好,地点再议。他等了十分钟,没有回音。
林涛对陈可可的记忆停留在一场雪日的清晨。他们两家住一栋楼,三层和五层。林涛房间斜对着陈可可家阳台,陈可可喊了不过半分钟,他就能出现在她家门口。他常去陈可可家玩,她家有一个大书柜,上面四层,下面两层,摞得满满当当,《好兵帅克历险记》《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纸张泛黄,拿出来能闻到一股霉味。陈可可爸妈很晚回来,林涛就在她家看书,陈可可在一边玩娃娃,快到七点林涛回家吃饭,第二天接着去看书。下雪的前一天,林涛向陈可可借了本《静静的顿河》,林涛睡前点着灯看了几章,就放到了床头。早上林涛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喊他名字,下意识去抓床头的书,书掉到地上,露出内页的底封里。他注意到上面有一行娟秀小字,如今已经慢慢磨淡。林涛借着帘后的晨光勉强看清了几个字,俄罗斯的冬季。他捡起书,凑到窗前,看到陈可可站在雪地里。她说,小涛,快下来玩雪。地上有大片的积雪,覆盖住出行的道路,尘暗的脚印循着干道,铺成一片芜杂。陈可可抬着头向他挥手,团一个雪球向他砸去。雪球被陈可可扔得老高,向上跃升,随后下落。在林涛眼里看来,雪球像是一头扎入深海的潜水员,一路缓降,砸在陈可可双脚之间,碎裂开来。四散的小雪块将她的一双粉鞋染成灰白,像是老相簿里年代久远的一角。
驶过的公交车已经是第七辆,其中三辆是86路,陈可可不在其中任何一辆上。林涛看向报站板,下一班86路是四分十八秒之后。林涛把缠着的围巾松开,对着玻璃重新系了一遍。他拉下围巾的一角,报站板内传来齿轮转动的声音,新电影的广告取代了公交车的到站信息,男主角满身黑色黏液的脸庞和他的倒影逐渐重合,直至围巾的流苏服帖地靠住大衣的领口。林涛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新生讲演比赛之后,一个女生约他去酒吧。女孩一个劲点酒喝,话也不怎么说。林涛有点不耐烦,就问对方为什么喊他出来。女孩喝得不少,满脸红晕,吧台的蓝绿灯光打在她的流苏黑围巾上。女孩扭扭捏捏地说,林涛,我看了你写的文章,你知道吗?林涛说,我不知道,你有什么别的话,快点说吧。他当时心不在焉,心里在琢磨下午课上艾略特的那首《献给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像病人上了乙醚,躺在手术台上。”他感到一种同样的缺失,精神还有道德上的,但奇怪的是,他同时又为此感到麻木。林涛已经料到女孩会说什么,心里盘算着如何体面地拒绝。女孩听后,举杯一饮而尽,索性在他面前大哭了一场,随后解下围巾团成一团,丢到他的怀中,扬长而去。在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单独约会过同龄的异性,陈可可是第一次。
公交车到站,一个急刹,拖曳出一阵刺耳的响声,倒影中,陈可可从后门走下。她这几年没什么变化,脸还是圆嘟嘟的,娃娃脸大眼睛,脑袋后扎一个揪揪,就是穿着打扮上成熟了一点,驼色大衣配了双过膝靴,走下公交的时候有点狼狈,一直抓着扶手。林涛见她行动不便,上前扶她。陈可可搭住他的手,笑了笑,说,谢谢,我刚去了趟体育场,绕着走了两圈,现在步子不太稳,让我歇会儿就好了。
林涛扶她到站台的座位上。陈可可接着说,你还記得那个体育场吗?一到晚上,两边的射灯就会把跑道照得敞亮。三个射灯老高,像是三副大球拍。柱子间有梯子,能爬上去,小时候我们有一起爬上去过吗?林涛坐到她身边,隔了点距离,说,我不记得了。
陈可可接着说,应该是有的,我记得我们一起爬过一次,很高,能看到很远的工厂,那天还下着雪,你再想想。林涛想了想说,真不记得,但体育场是五年前建的,那时候我还在H城读大学,你应该不在国内。
那大概是记错了,她说,太久没回S城,有些东西难免记错,今天见到你,比较兴奋,话也比较多,要是有什么失言的地方,你也别介意。
林涛说,介意倒不会,我记得你小时候就是这样,话多,一刻不停地讲,这几年没啥变化。陈可可说,我爸妈也说我这几年在国外没怎么变,脸和性格都没变,就是个子长了。
你饿吗,林涛问,我们去吃点东西?陈可可说,好,那家沙县小吃还在吗?林涛说,好像不在了,拆了挺久了,换成一家馄饨店。
馄饨还是算了,陈可可摆摆手,站了起来,这几天在家里吃得腻了,先逛逛看吧,我还不饿。林涛说,好。
他们散步到万达广场附近,在陈可可建议下,进了家西北菜馆。等菜的时候,陈可可问他,还在当老师吗?林涛说,我最近开始专职写小说。
陈可可说,文艺工作者,小涛出息了。林涛回答说,倒也没有,只能算得上个底层写手。
陈可可说,谦虚,这碗敬你。说完把羊杂汤一饮而尽,你小时候就爱来我家借书看,那些书都是我爸妈买的,我一本都没看过。对了,我记得你最后还我的那本书叫什么,《静静的顿河》是吧,那本书你后来看完了吗?
林涛说,第一本借了你的看完了,你们一家搬走后,我就没看了,上大学有了时间,又把第一本看了一遍,后面陆陆续续花了两个月看完了。陈可可说,那挺好,也算是不忘初心。
林涛不想再讨论关于自己的事情。他反问陈可可,那这几年你呢?
陈可可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又低头从碗里挑出干煸辣椒。她撂开头发,省得发丝垂入碗中,我和爸妈离开S城后,没继续读书,我去工厂找了份工作。
林涛说,我以为你去国际学校了。她说,哪有那钱,反正读了几年中职,就去干活赚钱,工厂招流水线女工,直接就去了。陈可可卷起羊毛衫的袖子,露出几条疤痕给林涛看,疤痕不深,已快褪去,只剩下几条浅浅的粉色。她说,反正那几年是挺辛苦的,就想着要逃,逃出去,去哪儿都行,不要再每天盯着这些零件了,眼睛快要瞎了,有时想着就这么失去视力也好,这世间太多的东西,不值得看。后来有天中午蹲在马路牙子上休息,捡到一张单子,说是可以培训基础编程,帮忙介绍去公司工作,报名费要四百,加上学费一千六,是我一个月的工资。
林涛说,然后你去了?陈可可说,对,我打了个电话,把钱汇了过去,然后对方让我等通知,过了一个月也没消息,我又打过去,空号,才知道自己被骗了。林涛说,正常,我刚毕业那会儿也被骗过,走路上都能遇到骗子。陈可可说,吃一堑长一智,总要经历的。不过也正是这张传单,让我意识到我还有选择的余地,我还有另外一条可能的道路,你明白吗?
林涛下楼的时候,陈可可走过来,她一直笑,酒窝里挂着霜。陈可可拉着林涛往小区外走,林涛问,我们去哪儿?陈可可说,你爸妈不在家吧?林涛说,不在,都上班了,我一个人在家。陈可可说,怪不得刚刚敲你们家门没人应。林涛说,所以你就在楼下喊?陈可可说,是,扯着嗓子喊,生怕你听不见了。等会儿太阳出来,雪都化了,所以抓紧叫你出来。
林涛说,这倒没事,又不是没见过雪,倒是我们现在要去哪儿?陈可可笑了笑说,指指远处的一座信号塔,看到没,我们今天去爬那个塔。林涛说,下了雪地滑,挺危险的,别去吧,换个地方。陈可可说,我明天就搬走了,你就最后陪我一次。林涛想了想说,好。
陈可可牵着林涛,穿过马路的时候,她突然问,你有铁丝线圈吗?林涛说,没有,需要的话,家里可以拿。陈可可说,没事,随便问问。只是突然想到,以前爷爷和我说,用铁丝线绕成圈,接在电灯上,就能亮。
林涛说,这不可能,没电怎么亮。陈可可说,怎么不可能,晚上电视没信号的时候,铁线圈就能代替天线接收到信号,把铁丝圈两头接到电灯底下,电灯就亮了。林涛说,我不信。陈可可说,不信算了,没劲。林涛说,行行,我信我信。但你说这个干嘛?
陈可可说,我明天就搬走了。林涛说,嗯。陈可可说,你会想我吗。林涛说,或许吧。陈可可说,如果你想我的话,就拿一根铁丝圈,爷爷说铁线圈能发电是因为它能接收远方的信号。你把铁丝圈缠在手上,我想你的时候,我就给你发信号,你就能接收到了。
林涛不知道怎么接话,他仰起头看着信号塔的塔尖,问,陈可可你说,这塔到底有多高呢?陈可可也抬头说,这塔那么高,一定能接收很远地方来的信号吧。走,小涛,陪我上去看看。
信号塔下架着把双侧梯,林涛和陈可可一人一边,登了上去。信号塔的楼梯是盘旋朝上的,楼梯的转角处随着高度的拔升逐渐逼仄,爬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挤着走。塔顶的视野开阔,往远处眺望,能看到旧城区的工厂,烟囱管仍然在冒烟。塔顶上缠绕着缆线,还有圆盘一样张开的雷达。林涛和陈可可都不清楚是做什么用的。陈可可胆子要稍大一些,伸出手探了探。缆线上还挂着雪,半融未化的,陈可可擦去结成一串的冰晶,转头问林涛,你知道这是什么用吗?
林涛摇摇头,没有回答。他转过头去,视野内是遍地的小平房,低低矮矮,散布在信号塔的四周,房顶是昨夜的积雪,汇成一片脏兮兮的灰白。林涛试图在众多房屋中找出他和陈可可的家,他的视线循着来时的马路,马路上已经有了来往的车辆,时行时停,在逼仄的城市街道转向。林涛的视线转过几个弯,一路数过几片街区,避开缭目的行车,最终彻底迷失在街角陋巷之间。房顶的乌鸦成群飞起,啊啊叫着,在空中盘旋几圈,又落到另外一个屋顶。鸦群飞起,上升,汇聚,盘旋,俯冲,向远飞了一阵,成为细密的成群黑点,一直到它们的身体熔化,挥动翅膀逐渐凝固,融进沥青的马路,仿佛沉入地底。
蒸屉里的包子做成飞鸟的形状,贴住蒸笼纸,羽翅向上弯。陈可可没喝酒,却已满脸红晕,像是喝醉,但她讲话还利索。她说,小涛,我们上的是一个小学吗?林涛说,不是吧。
陈可可说,那我小学和你的应该离得不远吧。我就记得有天放学我去找你,你那时候站在主席台上。林涛说,是吗,我在做什么,降国旗吗?
陈可可说,不是,你在爬旗杆,光着小腿,跟个猴似的往上蹿,我可真怕你掉下来。林涛说,不太记得了,我爬旗杆做什么?陈可可说,你揣着好几本作业上去的。
林涛笑了,重复了陈可可的话,好几本作业本?陈可可说,对,你两条腿夹着那根杆,把作业本撕得粉碎,一边撕一边喊,下雪咯下雪咯!林涛说,听起来挺逗,不过我没啥印象了。
陈可可说,年代久远,不记得也正常。她把飞鸟状的包子放到嘴边,轻轻咬开面皮,又说,还记得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吗?
林涛说,这个倒是记得,那天你们搬家,我们还帮忙搬了家具。陈可可说,嗯对。林涛说,搬沙发时候,磕到了货车门。陈可可说,是,那個沙发又用了几年,就丢掉了。林涛说,我记得那天你哭了。陈可可说,我爸妈都哭了,不过我肯定没哭。林涛说,有可能是我哭了,没看仔细,不过我至今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要搬。陈可可说,我也记不清了,这几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又有谁能记全呢?最后连真假都未必分得清了。林涛说,是这个道理,谁都不能保证。
服务员走过来帮他们清盘,娴熟地端走堆叠牛羊骨的盘子,转身将它们倒入泔水桶,连带着不必要的回忆一同清扫干净。
我小时候也这么多话吗?走在天桥上的时候陈可可突然问。她身后的夜色里,万达广场四个字依次亮起,一齐熄灭,随后循环。林涛说,是,你这几年没怎么变。
陈可可说,这么多年来被经历和生活轮番消耗,我总觉得自己的某个部分正在被侵蚀殆尽。小涛,难道你不会有这种感觉吗?林涛说,会,但是总有能留下来的东西,对吧?
陈可可沉默了一会儿。人潮涌动,空气中的喧嚣在夜色中苏醒,汇入楼宇之间的空隙,天桥下的行车像是掠过的惊鸿,而他们是如镜湖水中央的两叶浮萍,舒展,飘荡,停泊,无枝可依。
陈可可背靠天桥的栏杆,转头问林涛,你就不好奇我之后的生活吗。林涛说,如果你愿意说,我听。如果你不愿意,我不勉强。
陈可可说,好,那我告诉你。那天之后我就辞职了,找了个编程班,从简单的VB学起。VB你知道吗,Visual Basic,现在都是初中生的课程了。报完一个学期,又接着学了下去,C、C++、C#。别人上大学的时候,我都在一间小机房里学编程,从最基本的语句学起,也不懂算法和结构,老师讲什么就跟着敲。后来学了一年,觉得差不多,就去当码农,一个月三千,比工厂开的多了一半,第一个月工资拿来买了衣服,转正后涨到一个月四千,足足是工厂工资的两倍。我总共在那家公司做了两年,有一天晚上加班的时候,我看着窗外的灯火通明,不知为何想到那被骗掉的一个月工钱。我觉得很不甘心,真的不甘心。我说我还要再往前走,再往前跨一步。我咬咬牙,花了两万六报了英语辅导,从头学起,通勤路上背单词,abandon、abate。
林涛记得这两个单词,印在托福红宝书的首页,他曾在大学城书店里翻到过。
陈可可说,这两个单词我始终记得,一个是放弃,一个是减轻。这两个单词像是在告诫我,鞭策我,我已经堵住了所有的后路。我报了远程教育,读了专科文凭,然后去了美国读硕士,读了两年,毕业后入职了一家前景不错的证券公司。我知道旁人羡慕我走过的路,但回头看看,我到底得到了什么?陈可可仰起头,林涛跟着朝高处望去。万,达,广,场,四个字依次亮起,然后逐一灭掉,和点亮的顺序正好相反。
陈可可脸上的红光渐渐褪去,天桥上小商贩兜售的发光玩具取代霓虹灯的射线。她接着说,我开始到各地旅游,同时尝试不同的运动,飞盘,五十公里竞走,跑马拉松,从十公里开始,然后是半马,但都没法击中我,后来我尝试潜水。
林涛打断她说,这我可没听说,你最近新研究的?陈可可说,不是,有一阵子了,先前没和其他人讲过这个爱好。陈可可接着说,离开这里那么久,我有太多时间没有体会过压力消失的感觉。第一次去潜水还有点紧张,后面习惯了,就放松多了。我最喜欢的动作是“自由落体”,全身肌肉放松,在浪潮中自然而然地下坠。向下的时候,我感受到平静,找到归宿,渴望回家,回到S城。
陈可可还在说个不停,林涛没有听。他闭上眼,想象陈可可身穿潜水服,摊开双臂,缓缓下沉的场景,她弓紧脚背,身体变得优雅颀长,下落,不断下落,仿佛空气中飘荡的尘埃,被灯光照亮。
他们散步到地铁站的入口,夜晚残存的喧闹在此处被彻底隔断,光线的湍流轻盈地悬浮,避开向下延伸的幽深。分别的时候陈可可问,还记得我们爬到体育馆射灯那天吗?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下雪,路上很滑,但是视野清晰,没有雾,我都能在上面看到远处工厂的浓烟,混杂着水汽向外喷出。
林涛纠正她说,是信号塔。就在你们搬走的前一天,你带我去的。那天你差点摔下去。陈可可说,我一点也不记得了。林涛说,挺吓人的,有种说法是,人会忘掉巨大的刺激性记忆。陈可可提醒说,选择性遗忘。林涛说,对,选择性遗忘,你大概只是忘掉了。那天你在塔上,非要把缆线拆下来绑我手上,塔上平台太窄,又积了雪,很滑。你差点摔下去。
陈可可说,听起来很惊险,然后呢。林涛说,我抓着你的手,你骂了句,差点摔死老娘。陈可可问,那时候我们多大?林涛说,十岁吧。陈可可问,我真的有说脏话吗,你是不是骗我?林涛说,没有记错,千真万确,我拉住你的时候,你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这样。差点摔死老娘,一字没动。
陈可可说,我到了职高才学会讲粗话的,你真没记错?林涛说,也许是你忘了。陈可可沉默了一会儿,转身走下地铁站。她回过头,说,那今天就先这样吧。
林涛一直看着陈可可消失在转角。扶手履带逐级上浮,潜入盖板之下,像是层级而上的浪潮,而驼色大衣一路下沉。外面开始起风,林涛打了个寒战,突然那个句子完整地击中了他:因为,俄罗斯的冬季特别漫长,所以小说一般很长。娟秀的笔迹映在雪白的扉页一角,和出版社的名字挤在一块。
会面陈可可的第二周,责任编辑约见了一次林涛。在聊完新书上架的准备工作之后,编辑嘱咐他别忘了今天的更新。林涛在手机上为两本上架作品各发了一个章节的存稿,终于迎来了十一月第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他收拾好东西,送走了责编,又亲自买了单。
拐进小区的时候,林涛看到了一根白杆,边上一个大灰盒,一米见方。白杆立在高架转盘汇入主干道的缝隙之处,底下是一圈树丛。林涛停在路边,向上望,白杆顶端挂了八个方盒,四个一组,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贴住杆,呈合抱之势。两组上下紧连,似是不可分的连体婴孩,林涛只能看见托着它们的黑底和缆线。白杆周围的树池上坐着一个小女孩,穿着校服。
林涛问,你知道这杆子是什么吗?女孩没理他,像是没听到。林涛又问了一遍。女孩瞪了眼林涛说,这是信号基站,白的是新建的,边上那根杆是老的,3G的,你沒用过手机吗?
林涛顺着女孩的手看去,白杆边上还有一根灰杆,上面垂挂着两倍多的方盒,底盘磨损,露出成堆的缆线,杆底的机箱门半开着,贴着一张禁止攀爬的标语。林涛说,这不就是小号的信号塔吗。女孩低头玩着袖口的线头,没有反应。林涛又说,你有见过那种大型的信号塔吗?四只脚,往上弯,汇到一起。法国你去过吗?就和巴黎铁塔一个形状,上面挂着雷达。
女孩奇怪地睨了他一眼,站起身,拍拍屁股走了。
拿出钥匙的时候,林涛突然很想和陈可可见上一面,他给陈可可留了言,面前的窗户正对白杆,林涛抬起头,看着指向天空的白杆,缆绳连接的天线向四个方向伸展,仿佛要把云朵牢牢擎在中间。他紧紧地盯着白杆的顶端,感到头晕目眩。
林涛转过头,瞥到书架最上层有一本《静静的顿河》。林涛将其取下,翻到扉页,铅笔的字迹写了一长串:大多数当代文学中,暴力被当做必须接受的经历,只有我们试图从诗学意义上超越它才有可能得以清楚。肖洛霍夫无法抵抗将其合理化、崇高化的欲望,因此诺贝尔奖只不过是对他无法做出真正超越的局限性的苍白解释。字迹娟秀,不像是他自己所写。
把书放回书架后,陈可可突然回了消息,说她在游泳,如果林涛愿意见面,她随时欢迎。林涛回,我现在就来。陈可可给了个体育文化园的地址,林涛记得那地方,五年前是一家保温瓶胆工厂,被收购后开工重整,弄成了商业性质的文化园,离他的住址不远,走路半小时就到。
林涛穿过入口,钻入前一天夜市的残局,在烧烤摊和临时搭建的帐篷之间徘徊游走,空气中残留着热闹的余韵。林涛找了半天,终于在老旧烟囱背后的玻璃房里找到了陈可可说的游泳馆。泳池里就她一个人,她把脑袋埋在水里,头发没扎,散乱地飘着。林涛隔着玻璃看她憋气,数到三百二十秒的时候,陈可可探出头,半个肩膀露在水面上,池水不深,顶多一米五。
陈可可和林涛打了个招呼,说,没等很久吧。林涛说,也就五分钟左右,看不出来,你现在气挺长。陈可可说,我在练习闭气,下半年要去菲律宾考自由潜水证。林涛说,挺好。陈可可说,你就在外面等我会儿,我等会儿领你走走。
陈可可带着林涛一路走,走到根烟囱下面,烟囱是红砖砌成,底座被挖空,改成一间饮品店,边上是旋梯,陈可可带着林涛上到二层平台,视野开阔起来,林涛见到园区外面破旧的仓库,窗户碎裂,砖瓦倾倒,从园区规划开始就被遗弃。陈可可仰头,面前正是烟囱依附的楼梯,她伸出一条腿,踩住梯子的踏板。底下是刚刚结束体育活动的孩子,他们来回奔跑,欢笑,似是永不精疲力竭。
陈可可说,多可爱啊,这里周末总会有很多小孩子来上课,游泳、篮球、搏击、室内高尔夫,学什么的都有。我喜欢这里的氛围,你喜欢小孩子吗?林涛说,还行,你呢?陈可可说,我可喜欢了。林涛说,为什么?陈可可说,因为我们都曾是孩子啊。说完,她一口气爬到塔顶,双臂展开,浑身放松下来,仰起身子往高处望。林涛说,你干什么?上面危险!
陈可可问,小涛,你特地过来一趟,是想和我说什么?林涛说,我们认识多久了?陈可可说,二十多年了吧。林涛说,那你会骗我吗?陈可可反问,你觉得呢?
林涛说,我想问,那天在信号塔上发生的事情,你真的一点都不记得了吗?
陈可可笑了笑,说,我记不记得,那还不都是你说了算的。
林涛一愣,陈可可又说,大作家,该打开最后一个锦囊了。林涛说,什么锦囊?
陈可可说,如果现在还不打开,你还想留到什么时候呢?说完她纵身一跃,从烟囱口往外跳,全身肌肉放松,自然而然地下坠,这是她最后一次完成“自由落体”的动作。她落得很慢,仿佛置身深海,被周围的海水托举。
林涛说,我现在打开了,然后呢?
陈可可注视着林涛的眼睛,说,要是你当时能紧紧抓牢我的手,那该有多好。
说完她沉入地底,向上伸展的双臂慢慢沉没,像是乌鸦的羽翼缓缓融入地面。
林涛走到护栏边上,向下望去,陈可可消失的地方正好有一道红漆,和那天雪地中唯一的殷红相差无几。
(责任编辑:王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