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2021-09-10 07:22谢威
美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典舞审美特征

摘 要:舞蹈《洛水佼人》选自小型汉唐舞剧《烟花易冷》。在中国汉唐古典舞语言体系之下,编导张杏通过挖掘极具魏晋南北朝审美特征的舞蹈动作,提炼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本文从该作品的舞姿动态、意象表达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分析其独有的审美特征与美育价值,通过对汉唐古典舞语言体系的研究,探寻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古典舞 《洛水佼人》 审美特征

现代舞蹈家孙颖曾说:“传承不是严格的艺术考古,不是复原历史本来面目,其全过程所贯穿的是当代人对古代的态度,是批评的继承,其哲学观、历史观是先进的唯物史观,是去粗存精,去糟粕扬精华,重新体现传统,在此基础上连续流传。”[1]诚然,当下的汉唐古典舞是被“现代化”了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创造使得更多观众开始关注中国古典舞。编导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文化引领,尤其是要通过美学范畴的构建与想象,以“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解码文物史料中的经典形象,激活经典形象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现古典审美意象,从而达到文化传承和以美育人的目的。虽然该舞蹈的表演者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但他们以魏晋南北朝为时代背景,结合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野有蔓草》的唱词内容,在汉代舞蹈的形式及内容上努力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基因,不仅在精神内核上把握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正”之“根”,也在舞蹈的形式上以巧妙的构思传达出了创新之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舞蹈《洛水佼人》可以为汉唐古典舞文化基因的激活提供一些参考,可以从此作品出发,深入挖掘古典舞在当代的审美价值。

《诗经 野有蔓草》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曲霓裳婉转而歌,诉说着少女内心的希冀与温情。汉唐古典舞《洛水佼人》选自舞剧《烟花易冷》,塑造了“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选自曹植《洛神赋》)的舞姿动态,在虚实相生、物我相融的“袖舞”中凸显了意象表达和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舞姿动态、意象表达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传达出独特的古典审美特质,体现出深厚的美育价值。

一、动态之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1.“斜”的动势

动态舞姿绝不是简单的运动中的舞姿,它会经历在动中开始、在动中结束的过程,动中有静,又在相对静止中舞动,在起承转合间凸显具有延续性的、可以被捕捉的瞬间。[2]如中国的书法、水墨画的笔法一样,汉代舞蹈也十分注重“斜”的动态美,其舞姿中呈现出一种具有延续性的美感。

在舞蹈《洛水佼人》的开头,舞者们一手拂袖一手掩面,步伐紧扣鼓点,既有着朴拙宏放的大气,又蕴含着婉转柔美的细腻。当舞者从向右的拂袖动作转换到向左的拂袖动作时,其连接的过程呈现出一种倾斜的美感。在一来一回转换间,舞者完成了从“抓袖”到“绕袖”再到“抛袖”的手臂动作,身体则呈现出与袖子飞舞相反的斜倾姿势,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并在超逾、舒缓、细弱、飒疾的一张一弛与快速收放之中,形成了“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动态之美——既有着独舞时的连绵邈远,又有着群舞时的浩荡大气。

中国古典舞不同于西方芭蕾,更为注重舞蹈动作的起承转合之美。著名京剧大师盖叫天曾说过:“‘断’是每个身段要做得完整。但一段舞蹈是由一段身段造成的,身段与身段之间又不能截然分开,这就需要‘联’。”[3]这正与中国古典舞中所注重的起承转合相契合。汉代舞蹈的“斜”不仅是连接前后舞姿造型的动作,而且呈现出的起承转合之动势也是中国古典精神内核与古典美感的体现。

2.“飞”的意趣

《毛诗序》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当言诗、咏歌不足以完全表达人类情感时,手舞足蹈便顺其自然地成为古人表达内心、宣泄情感最直观的方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对遥不可及的天空有着诸多浪漫的想象,也极富探索的热情,于是有了“嫦娥奔月”“大闹天宫”等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人们将这种对于未知领域的不懈求索表达于舞姿中,就形成了古典舞中“飞”的意趣。

舞蹈《洛水佼人》展现的是一群少女嬉戏的欢乐情景,因此舞者多以向上的动作呈现少女的娇俏和“飞”的意趣。伴随着“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 野有蔓草》)的激昂唱词和悠扬笛声,群舞舞者与独舞舞者一同旋转,在快慢、收放之间不停转换,形成一种羽化成仙之感——洁白的衣袂宛若被月光浸染而成的翎羽,零零碎碎地散落于人间。舞者转过身去,时而拂袖掩面,时而向上抛袖跳跃,仿佛仙子即将轻盈地飞起,飘向遥远而神秘的月宫。

据《舞赋》中对盘古舞的记载,舞者们“鶣飘燕居,拉沓鹄惊”[4]的舞姿中也呈现出一种“飞”的意趣,通過“气若浮云”的舞蹈动态传达着心境上的“志若秋霜”。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飞”在汉代舞蹈中已不再局限于对鸟的外部形态与动态的模仿,而是更多地呈现出内在的精神追求。虽然两个作品中“飞”的情感指向有所不同,但都在“飞”的舞姿中体现出了对自我的追寻。从精神层面来讲,汉代舞蹈正是通过这种“飞”的意趣宣泄世人内心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循循求索的,体现出与社会形态紧密相连的独特审美追求。

无论是从“斜”的动势还是“飞”的意趣来看,《洛水佼人》都在一种动态的美感中给予了观者丰富的精神陶冶,通过感性形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的审美认知,从而实现舞蹈的美育价值。

二、意象之美:虚实相生,物我相融

《洛水佼人》的编导将中国汉唐古典舞独特的创作思路与研究方法概括为观物、立象、尽意。“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和创造。然而,“观”和“取”都离不开“象”。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先在对“物象”的观照中融入创作主体之想象,然后再提炼出概括性、整体性的“象”。舞蹈《洛水佼人》中的“象”多是通过袖舞来塑造的,袖子在舞蹈中有其独特的意象。舞者通过飘逸洒脱的舞袖动作,呈现出一种圆融之象。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就是舞者双手平行自下而上逆时针画圆,在向上的重拍中画出多个动态的“圆”。参与演出的舞者沈鑫说:“汉唐古典舞独特的发力方式有点像打太极和写毛笔字的感觉。”可见,在探究中国舞蹈独特的运动形态与其所形成的意象时,将其与书法、太极相联系十分必要。

学者袁禾在《中国舞蹈意象概论》中提到“中国舞蹈运动形态本象”的命题[5],阐发了以《周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意识对中国舞蹈的深刻影响以及舞蹈动律和太极意象。在《周易》“对立、统一、平衡”“万物相生相克、平衡融通”观念的影响下,中国舞蹈形成了它特有的起承转合的特征。太极图以简单的S形和圆形勾画出两种远古图腾,展示出生命的起源、历史的发生、宇宙的运转。《洛水佼人》一方面通过舞袖节奏、气息以及重心的变化体现出少女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另一方面则通过抛袖、绕袖等典型动作,在轻松嬉戏的氛围中诠释少女的纯真与美好,使袖子仿佛具有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硕人》)般的生命力。这即是“物的人化”[6],体现出一种圆融的意象之美。

三、文化之美:源远流长,历久弥芳

笔者认为,舞蹈《洛水佼人》以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袖舞为基础素材进行编创,呈现出的不仅是当下作品中的审美特征与形态,更是立足于传统、发展于现代的新生文化。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巫舞到春秋战国时期“长袖细腰”的楚舞,再到汉代朴拙宏放的巾袖舞,虽然袖舞的形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进,但是舞蹈的文化精神内核却是古今一致的。

舞蹈《洛水佼人》的服饰特别采用了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博袖”造型。选取袖舞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时代性和文化符号的特性。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圆”的意象之外,在此作品中,袖技、袖韵、袖势也在继承原有袖舞的基础上展现出时代特有的多元化特征,实现由古典向现代的跨越。例如,舞蹈对撩袖、绞袖和绕袖等动作加以改编,融入了较多动作之间的连接方式,呈现出与人物性格相符的速度与力量感,不仅保留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典雅与气韵之感,也凸显出魏晋时期的女子风度,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观、宇宙观下的文化之美。舞者沈鑫在访谈中说道:“排练的时候,我们会去揣摩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生活状态。她们应该是士族阶级家的女儿,宽袍大袖的衣着说明她们不用劳作,发型以散发为主则说明是待字闺中的少女。所以女孩们在水边嬉戏的舞蹈感觉,应该是灵动活泼又不失大家闺秀风范的。”可见,古典舞的表达除了需要舞者掌握精准的肢体动作之外,还需要舞者去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通,优化美感的呈现方式。

当被问及此作品最大的难点时,另一位舞者尤佳悦也认为:“难点在于心态的把握而不是技法,怎样能既贴近时代又贴近人物。”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上,编导对汉唐古典舞的理解并非停留在动作层面,而是要强调从文化高度上去把握其古典精神内核,从而达到古典美复原的目的,实现舞蹈的审美价值。《洛水佼人》通过提取“袖”的文化符号让舞者在舞蹈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不仅激发了年轻人的创造力与感知力,还给予了那些年轻的心灵精神洗礼。这也意味着,古典舞除了能给予观众美的感受之外,实际上也对舞者实现了美育。

今日我们所提倡的美育,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美育应有的功能。从这个意义来看,无论是在教学建设还是在文化传承上,舞蹈《洛水佼人》都体现出与时代精神相符的美育价值。其编导谈到汉唐古典舞的建构时提出:“首先,必须注重文化引领;其次,必须限定题材选择;最后,必须激活文化基因。”在快速發展的今天,对古典舞文化基因的激活无疑是一场寻根之旅,而《洛水佼人》圆满完成了这场旅程。

《洛水佼人》不仅深化了观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认知,也让舞者在审美感受中完成了更深层次的自我建构,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观者与舞者双方的美育。在舞蹈动作的收与放、动与静之间,在古典文化的传承之中达成了以美育人、以情动人的目的。

(谢威/北京舞蹈学院)

注释:

[1]张婷.中国古典舞“袖舞”声声不息之势[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117-118.

[2]李匆.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身体语言研究[D].重庆大学,2019.

[3]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李济溟.论《舞赋》中的盘鼓舞美学观[J].艺术教育,2020(06):111-114.

[5]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6]张杏.浅谈小型舞剧《烟花易冷》中舞蹈的表现形式[D].北京舞蹈学院,2014.

猜你喜欢
古典舞审美特征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古典舞教学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传统与现代的共识美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