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恺远
摘 要:当下,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已经较为成熟。从宏观视域和顶层设计分析,中等美术教育也应纳入国家统一的美育体系之中,形成高效的人才培养闭环。但目前,背负着升学压力的中等美术教育既无法突破“内卷化”,也无力在应试教育与艺术自由的悖论中破局,很难历史性地承担起为美术教育全体系输送更多富有美术创新能力的“种子”的重任。江苏省“美术进中考”的求索,意在为美育的普及与回归破题,但在复杂社会关系和多元利益诉求的相互纠缠中,美育能否真正回归初心,忠于本心,尚待观察。
关键词:美术教育 内卷 悖论 美术进中考 破局
当下,在关注美术教育体系的同时,人们亦不能忽视覆盖学生人数较多、波及范围较广的中等美术教育。它是美术教育闭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高等美术教育发掘、培养和输送美术人才的“孵化器”。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和学习能力已趋成熟,此阶段的美术教育也应该随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对学生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几万余所中学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美术教育的任务,还承担了为各高校输送美术人才的重任,更承担着以美育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的责任,真正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的主阵地。早在国家确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时,美术教育就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被正式提出和实施,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初高级中学分布范围较广,各地教学条件优劣有别、师资配备和教育体系建设参差不齐等客观原因,全国中等美术教育难以形成优质、高效、统一的运行体系,导致为高等美术教育輸送的生源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给高等美术教育带来压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中等教育阶段建成普适性美育体系,真正克服内卷化,让美育回归初心,才能达到为美术教育全体系输送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目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月16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这个指示的初衷是“美育进校园”,但在社会层面上却引发了“美术进中考”的讨论。虽在此后不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强调“并非要求2022年全部铺开中考艺术考试,也不要求具体分值”,但仍难以消除因此造成的应试教育惯性思维下的社会焦虑。而很多群众所不了解的是,早在这份文件颁布前,江苏省部分市、区、县就已经组织了首次面向初三毕业生的音乐、美术考核,而考核成绩则直接与学生“初升高”阶段的升学录取挂钩。这既是我国首次尝试在初级中等教育阶段进行艺术考核的“破冰之举”,也是初级中等美术教育在政策层面上的重大改革举措。但是,这能否真正实现校园美育上的突破呢?能否有效改善由中等美术教育内卷化带来的因循守旧、效益低下的问题,又能否让中等美术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突出重围,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且能为高等教育输送优质人才的美育之路呢?中等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相辅相成,一荣俱荣。只有先抓好中等美术教育,打通堵点、解决痛点、扫清盲点,才能优化整个美术教育体系。本文以江苏省此次针对初三毕业生的艺术考核为例,讨论了政策之石投水之后的“水波效应”,探析了中等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改革方向以及对美术教育全体系的影响。
破冰之举:以制度设计推进美育
苏州市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第一个提出在初中教育阶段进行艺术考核的城市,极具样本意义。自2004年起,苏州市就已把音乐、美术学科纳入初中生毕业会考范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印发不久,苏州市就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2017年,苏州市教育局发布了《202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生音乐、美术学科考核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20年5月,苏州市有八万余名初级中等毕业生参加了此次考核。此《方案》采取了满分百分制的计分规则,详细情况如下:
1.初中阶段音乐、美术学科学习过程性评价分,共占60分
(1)课堂评价分,共占50分。此项由音乐、美术两门学科的评分构成,每学科每学期5分,初一至初三上学期共5个学期,合计满分50分。主要考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重点从感知认知水平、艺术实践能力、审美情感和学习态度三方面进行检测与评价。
(2)艺术实践评价分,共占10分。主要考查学生在初中三年学习过程中的艺术实践情况:在初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和各类艺术活动不少于一学年,满分为6分;参加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民间艺术,欣赏文艺演出和展览等不少于一次,满分为4分。
2.初三毕业生音乐、美术素养现场考核分,共占40分
音乐、美术学科试题采取笔试的考核方式,用时各30分钟,两科满分均为20分。其中,考核内容包括地方优秀艺术文化(占试题总数的5%),以此深入考查学生音乐、美术方面的基础素养。
根据学生分数范围确定A、B、C三个等级,考核成绩虽不计入中考成绩,但直接影响学生在“初升高”阶段的升学录取情况。
在《方案》中,A等考核成绩为普通高中艺术特色班或职业类学校艺术专业选拔标准。在没有设置艺术特长生考试的江苏省,这是很多学生在艺术专业道路上面临的第一次选拔。这次选拔可以为高等教育遴选出适合美术专业学习、具备美术理论基础的人才。不管处于哪个成绩等级阶段的学生,将来都会在社会上发挥不同的作用。可这样的考核是否能切实体现出学生真实的艺术水平?它在具体实践中又是否存在问题呢?
笔者将2020年苏州市“艺术素养现场考核”笔试试题转为选择题形式(已排除考核地方优秀艺术文化内容的试题)并随机抽选其中10道题目,又在浙江省某初级中学二年级随机选了10名未接受课外美术培训的学生(一号组)、10名具备美术基础的学生(二号组)与10名已通过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美术类A级测试的学生(三号组)作为样本,由三组学生分别在10分钟内独立回答所抽选的10道选择题,结果如下:
一号组平均正确题数为2.8道,正确率为28%。二号组平均正确题数为3.4道,正确率为34%。三号组平均正确题数5.1道,正确率为51%。
一号组学生表示,其中部分题目属于常识性试题,甚至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题干得出答案。这说明该考核试题中的部分题目难度低于综合难度系数,有一定比例的“送分题”。二号组学生表示,其中多数题目的难度超过预期。这点可从最终的正确率上得到印证。对于未系统学习过美术理论的学生来说,想取得理想分数存在一定的难度。
虽然苏州市教育部门并未向社会公布此次初中毕业生音乐、美术学科考核的平均分以及获得A、B、C等成绩的学生人数比例等信息,但从笔者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在准备充足的前提下,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应该不会太低,加之学习过程性评价分60分及音乐素养现场考核分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轻松取得60分以上的成绩(B等)。
权衡抉择:在夹缝中寻找平衡
2017年,江苏省各地在《意见》的指导下相继发布了适应本地的考核方案。方案一经发布就对江苏省及其周边省市造成了巨大影響。如今已过去数年,在《意见》与《方案》的推动下,新模式下的美术课标内教育真的达到预期效果了吗?据了解,虽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美术课的授课频次,但仍有教师抱有“美术、音乐不如语文、数学”的思想,一旦到了期中、期末考试,美术课、音乐课时长都会以不同原因被压缩。部分美术任课教师面对可以决定学生成绩的学习过程性评价考核时,也会顾及多方因素,对很多不符合满分要求的学生降低要求给出满分成绩,使得部分班级在此项评价中出现了全员满分的情况。而为“应试”去“背题”以便在笔试中取得高分,则导致学生非但没有沉浸到美术世界中,反而增加了中考学习压力,对美术产生畏惧心理。以“背题”为出发点,使很多学生虽然记住了知名画家、著名作品名称,但却不知道作品具体内容。有的学生虽然对绘画理论有所了解,但是一拿起笔就发现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常言道:“实践出真知。”脱离画笔的美术只能是“纸上谈兵”。美育应源于初心,发自内心,忠于本心,应注重培养学生求知欲、创造力、审美能力,而非以“应试”为目的,这与《意见》的初衷无疑是相背离的。
在实践中,由教师给出的学习过程性评价分占据美术学科考核总分的60%,而较为关键的笔试分在美术学科考核总分中仅占据20%。由于B等级的分数线为60—84分,因此达到B等级则意味着考核合格,也就是说即便学生不参加笔试,仅凭教师所给出的学习过程性评价分也有可能顺利通过测试。这样的分数线设定,可以窥见相关部门在此次考核通过率的问题上持有相对温和的态度。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苏州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江莉在2017年就表示:“政策相当‘温和’,我们可以预计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达到B等以上。”但这样的考核标准是否真具有考核的意义?在面向艺术特长生选拔的A等考核中,仅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了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美术实践与创作能力的检验。这是否会形成一个新的“问题循环”?美术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但仅以美术理论作为艺术特长生的选拔内容,恐怕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况且,取得A等成绩并不容易。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美术学科素养和音乐学科素养,才能达到85分以上。即便是一个具有较高美术素养的学生,在美术学科至多也只能获得55分。这就好比要求篮球运动员必须会踢足球。美术与音乐无论是学科基本逻辑还是教学过程均有各自的规律,在选拔美术人才时考察其音乐素养,在选拔音乐人才时考察其美术素养,不仅增加了艺术特长生在专业课领域外的学习负担,还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相悖。
基于上述事实进行总结,江苏省“美术进中考”政策的总体设计尚需完善,如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取得B等以上成绩的“保底性”政策设计,致使考核如同开闸的水坝形同虚设。应该说,苏州市的此次考核作为全国“美术进中考”的首次尝试,因顾及多方利益诉求而有所妥协,并没有实质性地在学校美育过程中形成以考促学的良好态势,难以达到广泛深入推动美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只有在多元利益诉求中坚守底线、摒弃功利,以公平、包容的姿态面对所有学生才能真正达到预想的目标。
辐射效应:带动美育产业链发展
除身处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及其家长外,同处美育链条中的课外培训机构也深受“美术进中考”政策的影响。2020年,江苏省新增4306家经营范围涵盖美术教育的相关企业(以下简称“美术教育机构”)。[1]近三年,江苏省累计新增美术教育机构7551家,正在营业的美术教育机构总数更是突破一万家。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相关美术教育机构数量增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江苏省美术教育机构的增量远高于安徽省2020年新增美术教育机构数的666家,而浙江省2020年新增美术教育机构为2592家,仅约为江苏省2020年新增数量的一半。江苏省美术教育机构如此巨大的增量恐与“美术进中考”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在《意见》出台后,很多地区的美术教育行业都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的态势,而美术培训市场也迅速意识到其与生源数量的供需失衡。学生家长面对由“美术进中考”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普遍担忧,对美术培训过度依赖,形成了和美术培训市场的双向互动,助长了美术培训行业的热度。由于目前《方案》对初中毕业生的美术考核仍以笔试为主,这导致了以美术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美术教育机构为了顺应市场方向和满足家长需求,纷纷调整经营模式和培训内容,转而投向以美术理论为主导的美术培训模式。[2]一时间,“应试型教育”“填鸭式教育”“机械化教育”等错误教学方式甚嚣尘上,或多或少地背离了《意见》所设定的路径和目标,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负担,最终导致美术教育机构生源流失,形成美术教育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参训学生数量日益减少的局面。长此以往,或将形成市场泡沫。
当下,虽然美术教育机构存在较多问题,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与政策的完善,它们也在适应形势的前提下不断修正,并逐步走向正轨。而对广大的高等教育美术专业毕业生来说,在《意见》的推动下,美术教育行业的勃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机会,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降低其就业压力并提高其待遇。《意见》的出台,使美术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政策性的稳固。而美术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则是《意见》的出台带来的社会辐射效应之一。
可贵探索:虽留有遗憾,但点亮了美育夜空
江苏省各地在“美术进中考”的探索中,均抱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但事实证明,任何改革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兼容各方诉求的平衡点。有关部门在推进方案落实的过程中,为确保稳妥,不断放低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开闸放水”的局面。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广大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意见》所提出的“教育乐趣”,也并没有形成主动接受美育的氛围,反而由于升学压力而增加了各方面的学习成本。虽然这次尝试的过程与结果都充满了妥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中等美术教育的一次可贵的探索。由于江苏省的示范作用,临近的上海、浙江等省市也都出现了“美术进中考”的呼声。笔者向初中、高中美术教师询问了对“美术进中考”的看法,发现有90%的教师对此表示支持,但也有教师认为“不应让艺术充满功利主义”。推陈出新、不断提升是美术教育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对美术教育工作已做出很多重大改革与尝试,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更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学生面向未来的潜能挖掘、审美能力与基础美术修养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新时代美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始终把培养青年一代美术人才的担当牢记在心中。教育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针更是人民群众的核心诉求。毫无疑问,以“美术进中考”为先导,强化全民美育,贯彻全面发展是育人的方向,而重视美术教育是强化我国文化軟实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指出,在学校中,美育往往受到其他基础课程、必修课程的冲击,往往或有或无,按照“硬指标”“硬任务”的方法,让学校美育上一个台阶是很有必要的。
江苏省本次在中等教育阶段举行的美术考核是一次留有遗憾的可贵尝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因受到多方诉求的影响而做出了妥协与退让,最终结果也不尽如人意,但这是我国首次纳入初级中等教育阶段的美术考核,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也是一条全新的美育之路。无论是对学生、教师,还是对学校、美术教育机构来说,都是一次机遇、一种愿景。相关人员需在学深悟透《意见》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大胆改、大胆试,既要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的固有思维,又要抛弃功利主义的思想束缚,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回归初心,体现教育者的担当,本着不断修正的态度解决问题、改善方案,将艺术之光带入千家万户。
中等学校向高等院校输送美术“苗子”,高等院校向中等学校及全社会输送美术教育人才,两者紧密联系,这才是美术教育体系的良性循环。江苏省本次试点亦可以小见大,推而广之,让人们警惕并审视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妥协主义”,对高校美育极具样本价值。
注释:
[1][2]数据来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截至2020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