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
摘要: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来探究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可以更加科学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由此得出不仅革命与改革的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而且改革开放可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行稳致远,在此基础上明析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的初心始终都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共同富裕;探究
Abstract:Exploring the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n provide a mor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socialism. It follows that not only the purpose of revolution and reform is to liberate productive forces, but also reform and opening up can make my country's socialist road is more stable and far-reaching. On this basis, it is clear tha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develop productivity has always been for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Keywor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mmon prosperity; Inquiry
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回答了改革开放将何去何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使全社会统一了思想,進而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功推向了21世纪,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基础。
一、革命与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千辛万苦建立起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后,只要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变革?难道说社会主义不是最为先进的制度么?在南方谈话中,我们可以得到:社会主义制度是最先进的制度,但最先进的制度不等于完美的制度。矛盾无处不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矛盾,过去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从历史维度来看,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之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优胜于以前各种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所以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为了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依靠其飞速发展的生产力积累的物质基础,于1840年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清王朝。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中国由此面临空前的危机,四万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近代中国社会就给中国人民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重任:怎样才能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中国共产党给出了答案:团结一切人民团体力量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党自1921年成立之初,就带领着劳苦大众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目的就是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而帝国主义是先进的工业国,背后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这两种文明间的较量,而要想战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就只有解放生产力,从而把旧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而要想完成这个转变,就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推翻一切阻碍解放生产力的因素,由此可以得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而当党带领人民成功完成社会革命,实现了文明转型之后,并不是说社会生产力就会突然从天而降般的得到巨大解放,就会突然赶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需要一个自我发展、自我革新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根据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于生产力,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进步。
而这就需要改革来完成,改革就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内进行优化配置的一个完善过程。所以不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运动形式。所以在发展生产力这个层面上来看,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二、解放生产力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因为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拥有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的制度优势,就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否则就难以尽快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新生制度
虽然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更不用说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新生制度,尚处于改革发展成长的幼年阶段,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持续证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正因为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所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反观前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没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丧失了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经济发展增速迟缓,难以赶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需要与时俱进,而改革就是为了完善和发展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与新形势中不相符合的部分,就是为了使得机制体制更加适合当下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开放正是吸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而改革开放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只有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才能满足当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都是为了人民,如果背离了改善人民生活的初衷,那么人民就不会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丧失群众基础,社会主义事业就失去了依靠力量。
所以,不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就会丧失制度优势,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只能是死路一条。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就难以发挥出来,生产力就不会得到巨大解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能会陷入停顿迟缓的境地。不发展经济,那么就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去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不会全面进步,就会出现短板,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机可乘。而不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脱离群众,难有出路。
(二)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期,伴随着大量外国资本、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的引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必然会冲击我国,国人必然会受此影响,产生许多新的思想。于是在改革开放这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社会上存在许多关于“姓资”和“姓社”的争论,这些争论成了许多民众关注的焦点,由于没有统一的认识,严重制约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使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缺乏实践动力。
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问题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产生的,因此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改革开放是姓“资”还是姓“社”?所以说这样一个时代之问,如果不得到科学的彻底的解决,必然会影响改革开放的全局。邓小平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正确回答,即:“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这个表述被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很多人对于姓资”和“姓社”这个问题的认识局限于认为多一份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认为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外国资本,就担心我国在搞资本主义,从而害怕改革开放会使我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看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出发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而我国改革开放的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就完全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仅仅是服务于资产阶级的。
而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科学彻底的帮助人民解决了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问题,从而解放了思想,使全体人民凝心聚力进行改革开放。
三、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至。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体制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在人民的认识中,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资本主义等于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而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人们不禁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一)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而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邓小平在1980年5月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首次提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3],1985年8月邓小平在《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一文中指出:搞活经济“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4],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南巡讲话时已然成熟,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制度,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相对于封建社会那是历史性的进步,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相较于资本主义社会应当是更发达的,这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扬。而资本主义社会最突出的弊端是私有制,私有制的所存在的致命问题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6],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弃。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扬弃。所以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先进的文明我们要去学习,对于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抵制。
(二)邓小平对于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的实现路径是先富带后富,共走富裕路。
在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后富,共走富裕路之前,我们把社会主义的富裕当成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同时富裕去追求、去建设。例如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其结果只能是同步贫穷、同等贫穷、同时贫穷。而邓小平在这里就指出了先富是实现共富的的基础,也就表明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平均主义,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而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需要指出先富并不是目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在我国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方法。首先,一部分群众先富起来,就可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会带动周围的群众富起来。这样部分群众、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有能力帮助那些没有富起来的群众和地区,使他们尽快也富起来。而大部分群众、大部分地区都富起来之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就会显著增强,我国就会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就可以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去帮扶剩下的贫困地区,从而全面实现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
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就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回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带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政府政策的倾斜,七年里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降至1985年的1.25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定了《2001-2010新世纪扶贫计划》,在此扶贫计划中,总共有14.8万个贫困村接受国家的对口支援,在各方面享受国家优惠待遇。2011年我国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2)》,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更是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的那样:“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7]
所以共同富裕就是让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再运用富起来之后全社会积累的物质基础,帮扶剩余群众富起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7.
[2][4][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135;364.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6]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6.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