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乾
摘要:目的对藏式建筑空间规划设计中曼荼罗图式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方法以曼荼罗图式以空间观念和形式特征归纳作为基础,通过分析藏传佛寺建筑实例,解释藏式建筑空间规划中所反映的曼荼罗图式特征。结果得出曼荼罗图式依托藏式建筑空间设计为表现形式,将图式的精神内涵以建筑空间的形式为基础,继而延伸超越建筑空间预设的实际功能意义。结论通过进一步研究曼荼罗图式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以曼荼罗思想为代表的藏族文化随着时间推进,逐渐形成的独特藏式建筑空间形式布局以及单个体建筑形制规划设计含义,并对继承和发展西建筑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西藏建筑;建筑空间;空间设计;曼荼罗图式
引言:西藏建筑作为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曼荼罗图式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作为一种宗教语境空间化地表达,长时间地作为藏式建筑空间设计上的思想指导。
1 曼荼罗图式的空间观
曼荼罗图式在宗教语义上的空间观,同西藏历史、人文、宗教等多维度文化相融合,其主要二维几何架构源于佛教空间观。曼荼罗图式的二维结构为正圆,外圆内切方形空间,是为藏密之根本,即五方佛所处庙宇。方形四边设门,内圆心为五方佛佛像或代表其法器或种子字。曼荼罗图式的空间架构反映了藏密空间观,是对宇宙空间结构的认知,而图式引人注目的中心性体现在中央主尊的平面构图地位次序上,其他神灵围绕中央主尊为中心展开,而以此为中心的五方佛则为藏密之根本,
就中心的强调和突出方面,曼荼罗图式的特征与藏密空间观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藏密认为四大洲都是围绕须弥山为点,画圆而成,这种古老空间观念的圆形哲学在曼荼罗图式上最具影响,并且根据圆的定律架构:最外与最里的图形为同心圆,方形和圆形构成内接或相切等多种几何形态[1]。
2 曼荼罗图式的主要空间形式
2.1曼荼罗图式的空间形式
2.1.1中心边缘闭环架构
须弥山与铁围山所构成的特殊空间形式具有显著闭合性,是对中心与圆形边界的回应。宇宙空间中心为须弥山,山峰底部深入大海,山的上下结构较宽,中心稍薄,周围由四宝铺成,北面黄金、东面白银、南面琉璃、西面颇黎。以须弥山为原点再向外延伸的八山八海则像天际帷幕般交替排列,见图1。
2.1.2层级架构
在垂直结构模式中,它是以须弥山为中心,风、水、金、地四轮和三界的重叠空间。该模式的形式是层级化,并且倾向于尊向顶点。特别是从山腰,山顶直至虚空,沿着不同的层级垂直展开的须弥山。尽管在不同的佛教经文中对须弥山具体地描述是不同的,但基于山峰特征的垂直结构始终清晰可见,见图2。
2.2曼荼罗图式的空间特点
2.2.1平衡
平衡代表一种理性的和谐。自然界最基本,最原始的图形是曼荼罗图式中出现最多的具有强烈平衡感的形体,诸如圆形、方形、十字形和菱形等。这些基本形体的有序再现使得曼荼罗图式的整体架构达到平衡上的和谐统一。
2.2.2对称
对称最能体现庄严感。传统上,为了反映皇室的威严和上下的尊敬,建筑物采用对称性。相对应的曼荼罗也以对称为主结构,反映佛陀世界的庄严和神圣。对称也可以理解为对齐,可以理解为相同的形式和数量,这是充满理性的形式。它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大到宇宙小到分子。
2.2.3节奏
节奏作为艺术表达中的独特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共情感应和常见的自然现象,是非常强的听觉和视觉效果,它们遵守形式的一般规则,但也具备自己的内在含义。曼荼罗图式擅长于使用对比手法,例如粗糙和精美的装饰物对比,浓密和单一的图案对比,锋利和柔和的曲线图案对比,皆营造出和谐有序的节奏感和规律感,给人一种沉重,雄伟的美感。
2.2.4中心
曼荼罗图式以原点中心为基准,环绕展开。图式中基础结构元素圆形和方形在几何结构中重叠并在图层中交替,形成具有引导性的聚焦形制。
3 藏式建筑空间空间设计中曼荼罗图式的影响体现——以桑耶寺为例
桑耶寺在西藏历史上,为严格意义语境下的第一座有出家僧人的寺院。
桑耶寺于公元775年创建,由藏王赤松德赞支持兴建,着使者前往克什米尔、天竺等地迎请大师进藏传教密法,弘扬佛法。
桑耶寺由印度高僧寂护仿制印度欧丹达普黎寺设计,其结构融入曼荼罗图式的思想观念。桑耶寺外围围墙近乎圆,于四方各有一门。乌策主殿代表须弥山,位于寺院正中。主殿一层由莲花生大师总领,为藏式;二层由汉地工匠设计,为汉式;三层由寂护法师主持设计,为印度式。
在二维平面构图中,桑耶寺将圆形和方形两种曼荼罗图式的基础图形重复叠加出现,并在几何构图中反复使用数字4和8。桑耶寺从整体设计来看寺院总体布局具有强烈的中心性,几乎对称,犹如唐卡中的曼荼罗堂塔配置。乌策主殿朝南,四角方向建有“黑白赤青”四色佛塔,并有巡回路环绕。主殿东侧有戒坛,四方则建有江白林、强巴林、阿雅巴律林、桑结林四座神庙,这些建筑皆被圆形高墙环绕,墙外有巡回路,路上有许多殿堂和佛塔。从具体建筑分布来看,桑耶寺布局与曼荼罗图式非常相似,参照藏密宇宙观中的世界结构:乌策主殿位于全寺中心,代表宇宙中心须弥山,又如曼荼罗“中院”。主殿两旁小殿代表太阳和月亮,四方四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殿每殿两侧各有两小殿代表八小州,而最外围的环形围墙则代表了藏密宇宙中最外围的铁围山。
4 曼荼罗图式在藏式建筑空间上的再延伸
曼荼罗图式以藏式建筑空间为一种表达形式,将精神内涵基于建筑空间设计之中,然后延伸到建筑空间本身的实际功能意义之外。曼荼罗图式在一个画面中的二维层面上用平面空间划分表现三维的上中下界,而立体曼荼罗则以三维实体为对象并根据实际维度空间形成内外层次,将整体结构中最高和最中央的位置布置为最神圣的空间,强调一种庄严、平衡、秩序、圆满和稳定的精神内观。曼荼罗图式在宗教语境下认为事物中心拥有着宇宙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形式上强调中心和聚集的概念,所以曼荼罗形制的藏传佛寺建筑大多为群体建筑。群体建筑由多个院落层层环绕,这种圆形环绕不仅是曼荼罗图式圆满性和统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可以避免负面情绪腐蚀主体,防止内心意识流失的保护作用,并在形式布局上形成有且只有一个的核心空间,将文化内涵或宗教宇宙观念通过形制空间布局规划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体现建筑功能之外,精神主体的文化涵养。
5结语
藏式建筑作为西藏当地信仰主体的具象化表现,自佛教传入西藏后与当地藏族文化和本土宗教融合开始,对西藏建筑文化的影响日渐深远,涉及包括塔樓、佛寺、城市建筑等在内的各个方面。曼荼罗图式在藏式建筑中的精神含义通常超出了建筑空间预设的实际功能意义,进一步研究曼荼罗图式与藏式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以曼荼罗思想为代表的宗教人文含义下随着时间推进,逐渐形成的独特藏式建筑空间形式布局以及单个体建筑形制规划设计含义,并对继承和发展西藏建筑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世文.藏传佛教寺院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2]昂巴.藏传佛教密宗与曼荼罗艺术[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3]周润年.中国藏族寺院教育[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1.
[4]吴晓红.拉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
[5]阴怡然,赵万民.基于曼荼罗图式的汉传佛寺规划营建研究——以成都及峨眉山佛寺为例[J].建筑学报,2019(S1):169-174.
[6]吴晓红,王一丁.曼陀罗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6(23):39-41.
注释:
吴晓红,王一丁.曼陀罗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6(23):40.
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