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悦享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由、自主、愉悦、创造。让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本文中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主动探究,在游戏与生活实践中累积相关的经验,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同时教师进行积极的适宜的教育引导,在自主、主动、愉悦的环境中生成课程、得到发展。
关键词 课程 幼儿 游戏
一、‘烂’树皮惹的‘祸’
故事的起源,是一次散步路过停车棚。走在队伍后段的孩子突然聚在了一起:他手上有烂树皮,是芭蕉树,它好像烂了,是死了。争吵声吸引了我们,现场就展开了讨论,这个芭蕉树死了吗?因为有四季园收枯草的经验,大部分认为这颗枯萎的芭蕉树已经死了。但豆瓣和泓宇不同意,豆瓣用手指着芭蕉树上面几片小绿叶“看它没有死,这个烂皮它会自己掉的”“它真没死,不信我们明天等着瞧”思考:大班孩子已经能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事物的不同和前后的变化,那我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争议留给他们自己去探究?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散步大家都要来这里,豆瓣说的树皮脱落一直没发生。是不是要给他们科普芭蕉树的生长过程?‘调皮’的坤坤打破了计划,他跑去撕‘树皮’。“这颗芭蕉树身体里面有绿绿的皮”叫唤吸引来了大家。“真的没死”又有几个人上手,“不要扒了,你弄疼它了”糖果的话惊住了孩子们。我们开始围着这几颗芭蕉树摸、看、说。最后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芭蕉树没有死。一切关于芭蕉树生/死的讨论到这里突然有了共识,同时大家还共情了芭蕉树的悲喜。我的心里暗暗窃喜,我为自己的忍耐骄傲,也为他们寻求答案的执着惊艳。
“看,这个毛毛的树也长绿叶子”“这颗树皮会戳手,不能碰它”“这个毛毛的树是什么啊”随着深入,藏在芭蕉树里面的‘毛毛’树占领了我们的视线。在幼儿身上你总会有新发现,而我需要做的我想现在是追随和观察。
二、它——它们
1.这颗毛毛的树到底是什么?
午后大家围在芭蕉树旁边看‘毛毛树’“它到底是什么啊?”萌萌问我。豆瓣抢答:“杨老师,你别告诉她,等我回去看我妈妈的手机,我来说”昊昊也说:“我的IPAD上面能找到,明天找到告诉你。”或许给他们一点时间,这些探究经验的获得会更深刻而有意义。看着你们跃跃欲试的样子,等等你们的收获吧。
第二天昊昊拿着几张纸招呼大家聚在一起“那个毛毛树就是这,我爸爸说是棕榈树”“棕榈树长在热带,喜欢太阳”说着豆瓣指着窗外的棕榈树:“现在它变绿了,之前黑黑的”“大树都不喜欢冬天,我也不喜欢”“不对,小火车旁边的树就喜欢冬天,它都是绿的”“那叫香樟树,它旁边还有法国梧桐”我惊叹于他们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园隐藏的探究资源。原来每一次的散步对孩子们都是这么有意义。同时我也思考:孩子们对幼儿园的树木充满着探究和认识的积极愿望,可以做什么來支持他们?
2.你好,幼儿园的‘大树’
翻翻幼儿园图书室里大树的踪影:《爱心树》《树大夫啄木鸟》《一颗大树的旅行》《别了梧桐树》等,孩子们会对这些绘本感兴趣吗?试着投放到了阅读区。观察发现《树大夫啄木鸟》翻阅的孩子较多。针对啄木鸟怎么吃虫还展开过一次讨论,最后分为两队:一队认为是嘴巴伸进去吃;另一队认为是舌头把虫子卷出来吃。哪一种才是啄木鸟真正吃虫子方法呢?在鼓励他们去找四季园郑伯伯同时,大家也在家找答案。最后一起找到答案:啄木鸟在树干上啄一个洞,把舌头伸进洞里卷出来吃。对于啄木鸟治病的过程孩子们还创编了许多故事,一张张小海报趣味横生的展现在环境中,同时针对孩子们提出的主题板块高度问题,我们还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最终调低了主题板块的高度。
找找幼儿园的四周,整理后发现幼儿园的树种还真不少,怎么将这些自然资源带到孩子们身边?我们讨论后试着在班级投放了树木的图片观察他们的发现。孩子们看到图片就交流起来:它是芭蕉树,在我们教室后面。这个是桂花树,在水池旁边……游戏时间三三两两有人走到操场上,拿着图片找着主人,找到还亲切的抱一抱它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幼儿园的各种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的发现和探究欲望,那如何整合这些资源,促进他们更多地创生共享。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问题后,先收集了园内的资源进行梳理,从触手可及的绘本、图片、种植专家、网页等资源入手,再到能够亲身实践探究的自然资源落足,最后尝试将各种资源整合(园所、家庭、社区),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创造。
三、它们不一样——探究与探讨
1.粗&细
在抱一抱大树的自发活动中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我能抱住这颗抱不住那颗,为什么他都能抱住?
针对操场上的几棵树讨论起来:“这个树太瘦了”“我这个很粗” “这两颗梧桐树那个粗”“这个细细的我一把就抱住了,那个抱不住的一定很胖。” “粗细”“胖瘦”反义词的使用让我认识到他们对科学测量有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我问:这几棵树谁粗谁细?“我刚才用手抱了它们”“不行,我的手没有他长”在比较中孩子们发现了测量的单位和结果之间是有联系的,“用尺子量吧”“不行,尺子是直的”尺子都是直的?我的头脑里出现了问号:要在探索区投入‘弯’尺子吗?昊昊的声音拉回了我:可以拿绳子,毛根、丝带、胶带、纸。原来班级的材料孩子们都能如数家珍。迁移上次测量身高的经验,我们依然是自由分组,组内探讨,分工实践。一小会儿,有争议的声音传来:我发现他们出现了共性问题:起点问题、分工问题、合作方式、记录方法
我发现了一组:豆瓣、泓宇、雅茹三个人。他们测量出结果了!豆瓣组长说:我们想测3、4、5号树。但绳子不够长,我们讨论在树上画小红旗,从小红旗开始量,一定要贴着树把绳子拉直,然后不够我就让朱泓宇做个记号我再量一次。听了他的话,其他两组也兴致勃勃的再次开始。 回到班级大家把刚才的事画出来,给没去的小朋友看看自己的成功。
孩子的突发问题如何应对?我们从讨论中提炼出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点,启发式的提问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同时原有的测量经验也助力他们问题的解决。从获得灵感—动手实验—发现问题—深度探究,更多的自主和支持开启了他们的研究之旅。
2.树&光
随着对树木的进一步认识,孩子们对自然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感兴趣。喷泉边、滑滑梯旁边、后院的亭子旁边……有树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有的树下写生、有的研究着树皮树叶、有的看着树底下的影子摆弄着身体……
彩虹?
一个阳关明媚的饭后时间。桂花树下:“我本子上有彩虹”“那是影子”“这是彩虹吗?还是影子?”“是影子”他们拉着我观察绘画本上的新发现,我低头看了看本子,抬头看了看桂花树,树叶间隐约有阳光照来。一个光影的秘密貌似被他们发现了,好奇他们会怎么办?“你看,这个黑黑的和那个叶子长得一样的,就是影子”“你们来看,我也能变出彩虹来,还是爱心形状的”昊昊两手比了个爱心跑到阳光下,地上有一个爱心形状的‘彩虹’。
影子
大家都放下本子跑过去,各种造型摆弄着身体,地上出现各种影子,看着兴奋地换造型的孩子们,我陷入思考:大树下的光影被发现了冰山一角,但是他们本子上的彩虹和这个影子不是一种道理,要不要把他们拉回‘彩虹’世界,还是和他们一起从影子出发走进光影世界。还没决定下一步怎么做,就有几个孩子跑到了茂盛的梧桐树下做造型,发现“地上没影子了”“没有影子怎么办”豆瓣跑过来看了看这几颗大梧桐树:“我知道,太阳被挡住了,你换个地方”“对,没有太阳哪来的影子”没影子了这是一个好问题。我喊大家过来梧桐树下,问大家:“没太阳就没影子吗”大家都点头。
远&近
下午,游戏时间,大家又要出去找影子,我问:“在班里能不能有影子?”“不能,没有太阳。”我关了灯、拉好窗帘,打开准备好的手电筒,照在了自己的身上“哇,地上有影子”“真的,教室也能有影子”我刚打开灯,大家就轻车熟路的去拿到手电筒“咦,这个影子会变大”“我的会变小”“不对,你手电筒拿太远了”“你帮我拿一下,我要和他站一起” “你们站一排,我帮你们变大再变小”……大家发现这个影子会变:拿近了就是大影子,拿远了就是小影子。孩子个个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除了好奇、好问、好探索、关心许多‘科学问题’外,还是一个勇于行动的大胆实践者、一个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人。面对这样的他们,我们试着引导他们有依据的推论,把讨论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及时提供材料的支持和帮助,将最后的结论和最初的想法做对比改进原有经验。
方&圆
第二天的饭后,他们继续跑到各种树下找‘彩虹’,没多久大家又回到了桂花树下,“只有桂花树下才有彩虹”“桂花树下的彩虹有方的”“还有圆的”……大家一边找一边画,还有几个男孩子来回走动观察着。豆瓣:“我知道了,我知道它怎么来的”说完开始画,一会阳阳、昊昊都坐下来开始画画。
他们的推论:
豆瓣:是太阳发射光芒到树皮上,树皮里也会发射一定的光芒到水池旁的黄色方块上,然后光芒里应该有七种颜色,发射到小朋友的纸上。
阳阳:这是太阳反射光到水池旁的小片片上,然后,小片片上的光就照到了本子上,就有了光芒。
昊昊:我觉得是太阳蒸发了水蒸气,然后太阳的光芒照到了水蒸气上,水蒸气有了颜色,然后就照到小朋友手上、还有本子上,就有了颜色。
听完他们的演讲,阳阳转头问我支持谁,我觉得:每个人都说出了一些科学道理,但‘彩虹’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形状。一天后,豆瓣带来了《十万个为什么》,要我读给大家听一听。但是读起来很深奥,大家都摇头怎么办?昊昊:“我带了IPAD,爸爸帮我找到了视频,你们看!”大家围在那看了起来。再次来到桂花树下,这次大家都不画画了,开始围着树、水池转圈看。
PS:视频上的解释:
⑴圆形的‘光芒’是小孔成像,书上的圆形‘光芒’是太阳所成的像。⑵方形的‘光芒’是树缝中的光线照射到水池旁的黄色玻璃片上,形成了折射,落到了本子上就形成了方形的‘光芒’。
走入阳光中,走进大树下,去探索和发现。在发现‘彩虹’的过程中,孩子们将好奇心发挥到极致,并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我们则是: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整合资源融入探究,抓住孩子们探究的方向,丰富他们表达记录的方式,最终和他们一起悦享成长。
树木的发现之旅开始融合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而我们对课程的思索、研究、解读、诠释会一直在路上……
四、思考
1.芭蕉树下的儿童——课程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在亲近自然中主動探究,关注生命发展,热爱自然;
在借助工具解决问题中引发社会交往,促进语言表达;
在分组探究中获得测量、计数、书写、协作经验
在科学探究中获得观察、猜想、实践、表达经验
2.芭蕉树下的教师——课程中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抓住幼儿兴趣中的教育契机;
整合园所资源中的课程资源;
引导幼儿探究中的深度学习;
注重探究工具的准备与提供;
参考文献
[1]苑晓辉.先玩后读,悦享绘本——浅谈在游戏中开展幼儿绘本教学活动[J].新课程(综合版),2018,01:126.
[2]李晓蓓.读之有趣,越读悦乐——悦读课程的策略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19,03:80-81.
南京市世纪星幼儿园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