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威 张浩兴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和成熟期,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融入社会政治创新发展、不断顺应社会形势要求,凝结成“俭德”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价值凝结,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思想根基,成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对于当前“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都具有重要现实启示价值。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理路;时代精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119-02
基金项目: 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红心工作室;项目编号:1921。
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来经过不断的历史积淀和岁月洗礼,世代相传发展至今,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所在、精华所在、灵魂所在,“俭德”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勤劳、奋进的精神价值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价值凝结,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就是对我国古代“俭德”的继承和发扬,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发展共识的背景中,“俭德”已经成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并从一般生活层面升华成为人类共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山银山论”,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俭德”思想的坚守和实践。
一、“俭德”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价值凝结
《尚书》作为我国古代经典文献著作,多处有关于“俭德”思想记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恭俭惟德,无裁尔伪”,虽历经数千年王朝更替、文化兴衰,但仍凝结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容,始终是我国古代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俭德”蕴含了个人美德、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三个维度内涵。
第一,“俭德”是个人美德的应含之义。老子一生视“俭”为德,“吾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墨子认为“节俭则昌”,而“淫佚则亡”,所以他提倡要“节用”;韩非子主张,“力而俭则富”,但是“人惰而侈则贫”,并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尚俭”思想;孔子在儒家道德思想中,极力倡导“温、良、恭、俭、让”,更是把“俭”作为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的重要标准。《尚书》中倡导的“俭”,其本意是人要能够在生活中勤俭节约,不浪费,爱惜财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果人任由欲望放纵,舍节制而趋奢靡,则最终能够会丧失自我约束、走向邪恶。所以必须要控制欲望,不为欲望所役,强化内心道德自律,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第二,“俭德”是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诫子书》《颜氏家训》,还是《陈氏家范》《训俭示康》,或者是《朱子家训》《曾氏家书》,在这些家书、家训中,古代先贤致力于“俭德”对家庭美德的培育,倡导要以俭立德、以俭持家,“俭”既是家风的主要内容,也是家庭美德的重要要求,对家庭外部人际关系处理和内部家庭成员关系维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俭”有助于家庭和谐,“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家庭成员节用和虔敬礼让,情绪控制,尊老敬老。其次,“俭”有助于邻里和睦,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俭德”,同样注重自我约束,不要骄傲奢纵,否则就可能落入言辞举止放荡无礼的地步,不仅破坏了人际交往,同样也给自己带来危害,正如管子所言,“故適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第三,“俭德”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范畴。商代伊尹劝诫太甲要“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周成王同样要求大臣务必“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中国古代贤君都提倡,为政者务必要“恪守俭德,以俭行事,俭以兴国”,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雍盛世无不如是。反之,“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昏庸君主如果放纵自我、奢侈骄侈,则必然走向亡国厄运,“主奢一则下奢一,主奢五则下奢五,主奢十则下奢十”。“俭德”不仅是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更是治国兴邦伦理,统治者必须要加强自我约束、克勤克俭、爱民惜物,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培养淳朴民风。
二、“俭德”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曼德维尔、凯恩斯等人反对“尚俭”,认为节俭反而可能会导致社会消费不足,最终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因此要扩大内需,刺激和增加消费,使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他们的主张只是解决经济发展的权宜之计,对“俭德”思想进行否定,殊不知,过度消费则进一步阻碍经济发展,导致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源于传统社会中的“俭德”思想,对当前高度发展的社会而言,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价值和意义。当今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俭德”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第一,要节制欲望,做到俭而有度。我国传统文化中“俭德”,既反对奢侈挥霍,但也反对过度吝啬,倡导的是“俭而有度”,是在“消费不足”和“过度消费”之间的一种“中庸之道”,“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过犹不及,希望人们能够理性消费,保持自我欲望控制的高尚道德。当今时代,社会越来越进步、经济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诱惑也越来越多,如果不能理性控制自我欲望,将会产生奢侈享乐情绪,最终失去理性导致自我堕落。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和蔓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牾,对个人消费欲望的膨胀,导致理想信念缺失和自我欲望失控。在此背景中,更是要坚定“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的政治伦理,在社会中广泛宣传“俭德”主流价值观,加强个体廉洁自律,增强家庭责任意识,倡导社会节俭风气,不骄不躁、不攀不追。同时,也要反对自私自利之心、刻意吝啬之意,提倡适度消费,“节俭者克己而不节人”。总之,在当今贫富差距较大之时代,仍然有许多贫穷之人需要脱贫,坚守“俭德”犹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要以人为本,做到理性消费。消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本身就包含了两面性,它虽然可以增进社会交流,但同时也可能会激发社会矛盾,犹如“救世主一样,使地球成为理想福地,同时又给世界抹上悲剧色彩”。通过消费,可以有效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俭德”,并非倡导人们刻意追求茅屋古井、箪食瓢饮的原始简陋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奢靡之风和奢侈浪费,并非是要无限压制人们生活欲望,阻碍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而是倡导要从人的内心真正需求出发,做到理性消费,强调消费不仅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同时也要契合“俭德”社会主流价值观,消费形式和方式都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也要接受社会伦理道德约束,唯有保持一定的约束,才能有效遏制人类无节制消费的“异化需求”,保持人“役物”的主动消费状态,摒弃被无节制欲望“奴役”消费状态。这对于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类而言,可以买到更多、更新、更好的物件,令人心旷神怡、无限向往,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强制性和非理性的消费问题,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俭德”相违背。因此,更是要积极倡导“俭德”,倡导以人为本、理性消费,不能基于欲望而消费,而是要回归内心真正需求而消费,对人的本性加以还原。总之,消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关系到个体,更是关系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伦理重塑,必须要把消费置于社会消费之中,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做到以人为本,以消费促进人的发展。
第三,要保护环境,做到爱财惜物。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离不开生态环境这个外在环境,如果没有自然界提供的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人类必然走向灭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俭德”,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关系深刻反思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而提出的,倡导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正如庄子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类由自然孕育并养育,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各种物质资源,因此人类更应该爱护和敬畏自然,珍物惜物。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多样,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破坏了自然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不仅对生态环境进行严重损害,而且也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重损害。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界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并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每年消耗的资源就已经开始超过地球资源再生量,导致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果已经呈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节制消费、向自然有度索取,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必然路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白居易提出的,“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更是为当前约束自我欲求、善待自然提供了思想指引。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就是对我国古代“俭德”的继承和发扬,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发展共识的背景中,“俭德”已经成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并从一般生活层面升华成为人类共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山银山论”,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俭德”思想的坚守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戴星翼.节俭的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姚郁卉.俭德的传统诠释与时代内涵[J].伦理学研究,2012,(7).
[3]崔迎军.论传统儉德的恒久价值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丁威,第一作者,汉族,硕士研究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西安外国语大学,助教。
张浩兴,第二作者,汉族,硕士研究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师范大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