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青 蒋琦妍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珍贵的文化资产,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艺术的弘扬,有益于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川南苗族的芦笙是苗族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是川南苗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同时作为我国非遗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保护挖掘并发展的价值。本文旨在探究川苗芦笙的资源开发问题、分析其内在价值,力求探索川苗芦笙传承的多元方式方法。
【关键词】 川苗芦笙;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042-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学院资助项目“川南僰苗民俗文学生态翻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PY04)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文化的形成往往融合某地区居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川苗地区的芦笙文化体现了川苗人的民族灵魂。芦笙文化是川苗人独有的民族特色,在文化多元化发展下,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使得趋向传统的川苗民族文化发展陷入困境,难以广泛传播并延续,尤其是川苗芦笙在现代乐器文化和传统主流乐器文化的影响下,川苗的芦笙乐器的习得、传承、发展值得深思。
二、 川苗芦笙的价值概述
(一)美学和娱乐价值
芦笙不仅是少数民族庆祝民族节日的必备乐器之一,也是节日期间必不可少的娱乐乐器,以芦笙为主题的芦笙会规模更是宏大,具有广泛的知名度。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相聚吹芦笙、跳铜鼓、斗牛、斗鸟、对歌、赛马,盛况空前,吸引不少客人;芦笙盛会亦是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是芦笙从苗寨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2008年,芦笙音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项目组可利用这一条件,可进一步扩大芦笙的知名度,推動项目的开展。
(二)文化符号价值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外出务工,城市文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传播、外来文化的交织,人们所接触到的文化世界越来越广阔,但这对乡愁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化遗产的传承青黄不接。芦笙作为少数民族重要的乡愁文化载体,能唤起大众对故乡的思念,引起文化共鸣,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三)精神文明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放转化,人们对文化以及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在现如今市场中,文化产业发展品牌不足、缺口增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更是少见,使文化产业的内需不断扩大。芦笙作为少数民族特有乐器,不仅拥有自然流畅的民族风情,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芦笙文化进校园能给学生们一种别样的文化体验,这对于受众而言极具吸引力,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打造属于品牌和特色。
三、川苗芦笙发展的问题
(一)地区经济与交通条件匮乏
苗族村寨大多在山区、石山区,由于多年为了生存开垦,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水土流失与日俱增,生态失调,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给以农耕为基本生存条件的苗族居民造成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苗族聚居地大多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而西南地区较之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条件不发达。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加之川南苗族地区分散导致交通不便,从而让川南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广度和深度有一定局限性。
(二)非主流传统乐器遭受冲击
川苗芦笙是一定程度上封闭环境中保存下来的民族文化,难以吸引当地青年人的兴趣。同时在大融合的环境下,主流的传统乐器和外来的乐器的冲击,影响其认知,认为民族的乐器陈旧落后,不富有新意,从而对与川苗的传统乐器却不愿意了解;并且芦笙演奏的方式复杂,其手工制作过程基本上都是家族传承,而传承人基本上都是中年人,导致该非遗从制作到演奏的技艺皆难以广泛传播。
芦笙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其传承的方式通常以芦笙为载体,但随着各种文化不断交融,缺乏创新的芦笙文化必定遭受多元文化冲击。此外,除开苗族聚居地和苗文化旅游区,鲜有芦笙演奏的影子。故相比其他乐器的传承与交流方式,芦笙需要寻求有效的创新途径。
四、川苗芦笙文化保护方式
(一)媒体平台的利用
芦笙早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遗保护办法中又指出:“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给予资助。”苗族芦笙文化将国家政策给予的资助并结合当代的科学技术对芦笙文化实施多样性保护,促进芦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利用非遗文化有利条件,结合当代科学技术,保护多样芦笙文化;借助众多网络短视频平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扩大芦笙文化知名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智能化工具的流行,短视频平台像雨后春笋般生长,短视频分享与内容创作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化形式,用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芦笙文化仅仅依靠传统演出形式,其影响范围小、变通性不强,难以扩大自身知名度;与此同时芦笙文化可以借助短视频行业的优势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不论在进行演出或是芦笙制作的过程均拍摄芦笙相关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发布,让更多人发现了解并欣赏苗族的芦笙文化,以别样的展现形式传承保护与发展,扩大芦笙文化知名度。
(二)传统与流行的碰撞结合
近些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与外来文化走进来已成为新常态,文化市场呈现多元化局面。芦笙文化作为苗族文化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但如果只靠单一的芦笙文化,很难吸引大众眼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流行歌舞文化作为市面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化,对大众而言更容易接受。其优势有二,其一,将芦笙文化与当今流行的优秀文化的创新性结合,例如当下流行歌舞文化、表演艺术等,增强对大众的吸引力,同时让更多人知晓少数民族传统乐器的魅力。其二,在川苗与芦笙文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传统与流行的碰撞不仅能表现出苗族芦笙文化独有的特色也能让原有的单一文化变得更有特色,流行元素的角度能吸引大众,民族特色角度能促进大众对芦笙文化的深入体验。有利于芦笙文化创造性再生。
(三)地方校园文化带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明天需要青年人接着奋斗下去,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前进。”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影响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校园是青少年学习新知提高自身能力的地方,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学习性强对新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心理,在如今的教学环境中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甚是少有,很大部分同学缺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开展芦笙文化进校园活动一定程度契合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让青少年“触碰”到苗族芦笙文化,让青少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了解芦笙文化发展现状,带动文化传承与发展。
开展芦笙进校园活动,促进青少年对芦笙文化的了解,带动传统文化传承。在校园推广阶段,吸引学生成为川苗芦笙的拥护群体;如以学校为范围,可以进行芦笙文化概念下的非遗物品展示。用芦笙乐器的实物、芦笙曲谱和芦笙舞蹈的图片展等方式来吸引师生观展;并且在现场布置芦笙制作小场所,引起对芦笙制作的注意,以改善芦笙传承人稀缺的现状。其精神文化展示部分可以采用影视小短片的形式来展现,利用苗族芦笙的一些爱情故事或者是苗族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故事;同时,可宣传实地考察的相关芦笙盛会的视频和音频资料,达到一个原生原态的传播效果,也让项目推广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有利于进行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许多民族艺术传承人的思想比较保守,充满活力、有创意、有思想的学生就可以充当这个角色去传承和保护,为少數民族乐器传承加入新生力量。
五、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艺术的弘扬,有益于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川南苗族芦笙文化是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早已成为川南苗人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国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价值也有义务走向世界。对川苗芦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挖掘资源的同时需要正视其现存的多种问题,合理利用芦笙文化元素吸引年轻受众,将政策优势发挥到极致,不失为保护芦笙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梦菲.苗族芦笙流变及现代发展研究——以广西融水自治县为例[J].武术研究,2016(1):109-04.
[2]谭真宜.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J].文化产业,2019.
[3]宋海波.广西百色“非遗”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再创编研究——以隆林各组自治县苗族芦笙舞为例[J].艺苑评潭,2020(01):96-98.
[4]贺明辉.简述融水苗族芦笙文化产品的品牌打造[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2(5):134-138.
[5]刘奥东.芦笙文化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黔东南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3):89-92.
[6]文毅,冯耘,覃亚双.苗族芦笙文化的交流与影[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6):13-15.
作者简介:
宋云青,国际教育学部,研究方向:翻译,川南少数民族文化。
蒋琦妍,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川苗芦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