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培哲 陈雨桐 王渝琛 童天乐 王卓毓 陈为玮
摘要:本文旨在了解嘉兴市五县二区十所文化礼堂在“建”“管”“育”“用”四方面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文化礼堂一体化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期文化礼堂建设登上新高度。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文化礼堂;一体化长效机制
一、研究背景
习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浙江省于2013年正式啟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始终把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连续7年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杭州、温州、嘉兴三地文化礼堂最受舆论关注;在全国主要省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项目热度对比中,浙江居第一位。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916个。2020年,全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一万余个,覆盖农村80%人口。
现阶段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要求相比在建设、管理、培育、运用一体化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文化礼堂建立在本土传统文化上,充分挖掘所建村历史文化,收集本土化资源,整理历史文化遗存,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农村文化礼堂集思想道德建设、娱乐、知识于一体。通过展陈、活动、服务等将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弘扬。
本文对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现阶段农村文化礼堂亟待解决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加强品牌培育”等建设性意见,使文化礼堂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也通过文化礼堂这一载体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获得重新发展机会,再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中起纽带和基础作用。
三、研究过程
关于“草根文化,浸润民心”——新时代农村文化大礼堂“建”“管”“育”“用”一体化长效机制问题的研究,本团队成员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厘清该领域研究发展的背景、成果以及现存问题,为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依据研究内容设计访谈提纲,进行分区抽样调查。团队在嘉兴市五县二区10所文化礼堂开展了实地考察、调研访谈等工作,了解嘉兴市文化礼堂“建”“管”“育”“用”建设现状;并从新时代新战略新要求、农村居民精神及物质生活现状出发,对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与使用现状几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新时代要求下农村文化大礼堂提升路径及解决措施,形成研究成果。
四、嘉兴市农村文化大礼堂发展现状研究
调研组对嘉兴市秀洲区、南湖区、桐乡市、海宁市、平湖市、海盐县和嘉善县10所文化大礼堂进行走访调查,基本情况如表1。
五、嘉兴市农村文化大礼堂发展问题分析
(一)外观布局及硬件设施(建)
调研组根据浙江省文化部门对10所文化礼堂建设标准的考核要求进行调查,文化礼堂的建设基本做到了以下两点:
1.以点带面。不少市、县(市、区)都确定1-2个村作为农村文化礼堂的样板村,加强督导。如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文化礼堂,以“勤和缪家”为主题,突出对缪家传统文化的礼制复兴。
2.注重本地特色。文化礼堂的建设强调“一村一品”,各村基于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村民凝聚力而建设的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长效型农村文化综合体。但在关于文化礼堂标志设置和明确礼堂开放时间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二)监管机制以及考核制度(管)
文化礼堂对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村文化礼堂管理成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最为直接、现实的问题。监管制度和考核制度是文化礼堂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调研发现多数文化礼堂未制定明确的监管制度,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评估文化礼堂的管理。走访中发现,民众希望能建立相应的监管、考核制度让文化礼堂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作为农村精神共同体,文化礼堂的管理制度建立需要有足够的群众基础,方可发挥其精神文明引领作用。
此外,调研组从礼堂星级管理制度、文化专制管理员等六项管理运行机制进行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文化礼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考核制度不完善,运行效率低。嘉兴市多数文化礼堂未建立相应考核制度,多数验收工作注重于形式,考核中过分重视硬件标准,淡化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
2.缺乏专业化管理队伍。农村文化礼堂现阶段重数量轻质量,导致部分硬件条件满足不了上文化礼堂活动开展的需求。大多文化礼堂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且多为基层工作人员。
(三)礼堂特色及专业人员培育(育)
农村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可成为文化品牌培育的核心所在。但通过调研,发现还有许多村的文化礼堂并没有自己的特色,存在管理人员对本村文化礼堂的核心特色没有明确的定位的现状,这也是当前许多文化礼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体而言,嘉兴市文化礼堂在管理运行机制和礼堂文化培育机制的建设上较为完善,但礼堂的培育机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内容供给欠缺。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嘉兴市文化礼堂的内容较为单一,限于党建文化活动,很少培育其他类型活动。同时文化礼堂的建设同质化趋势显著,本土特色匮乏。
2.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高端人才。
3.激励保障制度亟待完善,并未制定激励制度。
(四)民生意见与活动形式(用)
文化礼堂活动具有多样性。文化礼堂的运用要有活动支撑,要“用”出成效。各种文化下乡、文化走亲活动,原则上尽量安排在农村文化礼堂进行,送图书、送电影、送辅导下乡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重点对象。农村文化礼堂的利用要讲究时效,从农村情况实际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开展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通过走访嘉兴地区五县二区的农村文化礼堂,调研组发现农村文化礼堂组织的活动类型多是“文化娱乐活动”,而“传统民俗”与“文艺团队建设”活动占比较小。
六、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项目组对政府、社会、群众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政府
1.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发展的资金投入
省市财政对各个区县的财政补贴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往往伴随着资金投入目的不明,致使因地制宜的整合改造欠缺。构建经费长效投入机制、设置转移支付制度不失为一个可取之策。
2.加大文化礼堂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礼堂的基数不断扩大,但从事文化礼堂专业建设的人才缺口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基于此,政府可通过组建专业化政策宣讲工作小组、完善文化礼堂的考核机制等措施来坚持加大文化礼堂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二)社会
1.适度鼓励社会对农村文化礼堂的捐赠
切实发挥社会对文化礼堂促进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助力文化礼堂建设与发展,为其提供新渠道、新力量,例如建立文化礼堂专项资金,建立文化礼堂宣传平台等。
2.鼓励志愿服务团队驻礼堂
文化礼堂的建设发展需大量人才。社会可建立激励机制,以多样性标准吸引多层次志愿人才,扎根文化礼堂的建设与发展。
(三)群众
1.开展多样性的文化礼堂活动
文化礼堂活动设计应扎根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群众应始终发挥其主人翁的精神,增加文化礼堂活动的生命力。加强品牌培育,重点围绕“我们的”系列主题培育村落文化品牌,与当地文化传统、非遗项目结合。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将群众“需要”与政府“输送”匹配
2.以点带面,发挥群众自身感染效应
文化礼堂活跃度由人民群众参与度体现,利用高参与度群众带动低参与度群众,有效发挥群众的生命力与活力。收集群众对文化礼堂活动真实感受,增设群众反馈工作板块。定期将感受进行整理与反馈。加强群众的参与度,提高群众对活动的责任感,使活动亲民化、动态化。
七、结论
在走访调研嘉兴市五县二区十处文化礼堂的基础上,项目组深度剖析了农村文化礼堂在“建”“管”“育”“用”四个方面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建设和发展质量的可能路径与可行策略。新时代文化礼堂要建设好、发展好,需通过社会、群众和政府三方面发挥支持形成合力。只有社会、群众和政府三方联动,才能发挥出文化礼堂的一体化长效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洁.对农村文化禮堂长效发展的若干思考[J].大众文艺,2014(8):5-5.
[2]陈敏红.加快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江南论坛,2014(09):24-25.
[3]章宝平.浅析如何促进新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发展[J].大众文艺,2016(09):21.
[4]周静.以农村文化礼堂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J].江南论坛,2018(09):45-47.
[5]楼甜娜.如何有效管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J].青年时代,2017(3):52-52.
[6]潘丽敏,李圆圆,陈丽红.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研究——基于云和县实践探索的微观视角[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1):12-16.
[7]沈轩.传承文脉传播文明——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3(15):46-47.
(嘉兴学院 浙江省嘉兴市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