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做好数学课堂的整体设计,通过紧抓教材知识主线、深耕教材思想方法、重组教材布局设计、打破教材内容框架等方式,灵活化、创新化地运用数学教材资源,丰富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用教材;学习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1)11-0046-02
引 言
发展学生多元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应积极打造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智慧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慧学”,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实效。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为依托,深度剖析教材编排内容,找到其中的数学知识主线、数学思想方法,按照实际教学需求,对教材布局、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使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1]。
一、紧抓教材知识主线,助力学生认知建构
小学数学教材涵盖的知识都是紧紧围绕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等核心知识编排设计的,能够展现“知识背景—知识的形成过程或推导方法—提示联系”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想“用活”数学教材,就要从最基础的“用好”数学教材做起,善于根据教材编排内容,分析编者的编排意图,紧密围绕课时教学的主线内容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意识,让学生专注于数学核心知识的分析、理解,助力学生数学认知体系的建构。
教师应科学设定数学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轻重缓急”,合理把控教学时间分配[2]。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时,“负数”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数学概念,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数学新知的准确生成。因此,教师要紧抓教材知识主线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中南京、三亚、哈尔滨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温度计的图片素材,说出自己的探究结果。此时,学生还没有建立正负观念,多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说明图中信息。教师要提炼学生作答的有效内容,讲解负数的表示方法和读法,启发学生思考:+20℃和-20℃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在学生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认知后,教师切换课件内容,展示教材中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与海平面对比的图片素材,用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负数概念。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各种情境图,对课堂新知呈现进行系统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负数概念的整体认知,逐步深入负数概念的本质,顺利完成新知建构。
二、深耕教材思想方法,助力学生能力生成
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属于显性教学素材,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则属于隐性教学资源,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教师要对教材编排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开发、整合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学生更加深刻、全面理解数学知识的思维依靠,还是学生准确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作为载体,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充分感知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相应的数学能力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数学思想方法相较于数学知识没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师要善于根据这些思想方法的分布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使数学思想的课堂渗透更具持续性和连贯性。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相关知识时,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活动,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实验内容,明确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转化”数学思想,抛开实验学习的“细枝末节”,为学生提供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空心模型,让学生用沙子、水探究二者的体积大小关系。数学实验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加之实验操作内容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低,学生很快就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实验学习成果,启发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说明自己的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如何从实验现象中抽象、推理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这种有目的性的课堂回顾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转化”数学思想的认识,助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
三、重组教材布局设计,助力学生体系搭建
教师重组教材布局设计,对数学知识特点、数学学习方法相似的章节内容进行整合,将其设置成专项学习任务,能够引导学生在这种整体性更强的专项学习中全面搭建数学认知体系,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重组教材布局设计一般是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挖掘本章节学习内容与其他章节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点,引领学生回顾旧知,初步认识新知,从而发挥数学课堂“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框架。
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新旧知识对接点展开教学,用类比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圆”单元复习课中,教师首先要关注本单元学习的圆的图形特点、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主要知识的系统回顾,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数学知识脉络,加深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印象。接着,教师要对接学生已学的其他章节的几何图形知识,用习题训练的方式,投放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组合图形,标注出必要的图形数据信息,让学生完成这些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的灵活性。最后,针对下一课时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相关知识,教师可布置一些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的训练题,引导学生结合这些问题预习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四、打破教材内容框架,助力学生动态发展
活用数学教材绝不意味着完全忠于教材,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思考和创新设计,敢于打破教材内容框架,做到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较高,在动态学习过程中会跳脱教材形成更多的创造性想法。教師如果一味按照教材编排展开教学,难免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相脱离。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动态发展,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把适应学生认知习惯,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丰富素材引入课堂中。
助力学生动态发展,就要对数学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预设工作。在课前备课时,教师要整合实物素材、数字化资源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以便在课堂中灵活投放。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配合实物演示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圆柱沿高线切开后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形成了创造性想法,提出问题:“如果不沿高线裁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会变成什么?”教师课前已经猜想到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播放微课视频,分别演示了不沿高线裁剪,得出的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两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情况。在解答学生疑问后,教师进行恰当的拓展延伸,反问学生:“采取不同的裁剪方式得到的这些侧面展开图的图形大小是否相同?具体如何表示?”从而用问题继续深化学生认知,组织学生开展新一轮的探究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动态学习效果,加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训练力度。
结 语
打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验、表达,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多维度的学习认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广度和深度。教师紧抓教材知识主线,能够助力学生认知建构;深耕教材思想方法,能够助力学生能力生成;重组教材布局设计,能够助力学生体系搭建;打破教材内容框架,能够助力学生动态发展。因此,教师应以数学教材为抓手,灵活应用教材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更多元、高阶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郑杰.活用教材内容 激活数学课堂[J].教师,2018(11):67-69.
王凤月.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2021(06):62.
作者简介:何道龙(1968.2-),男,福建邵武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