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陆冬栋
摘 要:文章从理论上解构了“双向协同 三链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并着重围绕“实践内生链”在新媒体应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施展开阐述,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实际案例深入剖析高职院校传媒类课程如何以专业实践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沉浸式的专业实训项目中提高专业技能、感受价值塑造、筑牢政治认同,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实践内生链;三链融合;双向协同;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5-015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出发,课程思政理念不仅要落实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也要重视利用课外实训、产教融合基地等隐形课堂,由此,探索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外实践中的融合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双向协同 三链融合”理念的理论解构
“双向协同 三链融合”课程思政理念是湖南大众传媒学院课程思政教师专业改进共同体针对传媒类专业特征,以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格局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为任务,探索可推广复制的育人效果为导向,创新提出的传媒类课程思政理念与模式。
“双向协同”理念从顶层设计出发,纵向上用思政元素贯通课程内容、横向上用思政理念引领教学活动,确保专业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三链融合”主要是依据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提出促进课堂吸收链、阅读补给链、实践内生链三链融合。课堂吸收链着重课堂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授;阅读补给链着重传媒人才文化滋养,在价值塑造中养成文化自觉;实践内生链着重以政治认同引领能力提升。由于新媒体应用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且在课外实践领域有深厚的课程基础,本文将着重围绕“实践内生链”在新媒体应用课程中的实施展开阐述,以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传媒类课程如何以专业实践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感受价值塑造、筑牢政治认同。
二、“实践内生链”在新媒体应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践案例研究
(一)“红旗漫卷”思政微视频工作室
红旗漫卷思政微视频工作室是以落实“课程思政”为目的的产教融合基地,是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师带领在校学生,围绕学生关心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等焦点问题来创作、推广传播思政创意微视频的实训实践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均为该校在读学生,具备完成微视频生产、运营的相关基础知识。工作室秉承“沉浸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思政教育热点为主题引导学生团队创作和推广网络思政微视频,并提供相应的衍生服务产品,打造一个产学联动的网络宣传思想教育平台。在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网络强国”精神的指导下,工作室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职业修养、专业素质,从根本上推动“网络强国”。
目前工作室主要探寻了四条“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的融合路径:(1)公益性质思政教育短视频制作,此类产品主要利用大学生熟悉与喜爱的新媒体形式,结合国家时政热点、国家教育工作热点和国内外重要领导人动态、讲话,依托SNS,发布针对当下思政教育热点的解读、剖析。(2)合作性质思政教育短视频制作,此类产品主要是指与高校、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媒体平台等合作的思政教育主题短视频。(3)合作性质的其他思政媒体产品,如为思政主题活动直播配备技术援助,提供平台、技术、主播资源支持等。(4)思政教育系列短剧的产出,主要选取近现代湖湘红色文化中的经典历史人物故事,利用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特长,形成思政教育系列短剧并投放到社交平台。
(二)新电商创意工作室赋能消费扶贫
随着我国多渠道、多维度推进乡村振兴,该校网络新闻与传播、制作作业、播音主持等专业共同合作,建立了新电商创意工作室,工作室以将农副产品打造成年轻人喜欢的“新零食”为概念,利用学生专业特长,提供包装设计、新电商销售渠道及专业主播、文案创意设计、宣传推广策划等一系列服务。
目前学院已与安化县政府签订产教融合基地合作协议,着力为安化县打造“安化零食”品牌,提供直播电商技术培训与服务,并提供品牌宣传推广策划创意。在此产教深度融合项目中,学生将自己所学投入消费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中,与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呼应,一方面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及时发现不足,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感受国家政策,实现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在为农产品的设计、包装、宣传、售卖一系列流程中,学生可感受“健康中国”与文化自信,真正做到了从实践素材、实践对象、实践内容、实践精神四个方面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隐性课堂,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筑牢政治认同,升华职业理想。
(三)培养“新社会主义传媒人”的新媒体研习社
2020年初,该校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编导专业与湖南娱乐新媒体中心、湖南卫视茶频道、湖南东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腾讯微信视频号合作成立了“新媒体研习社”,新媒体研习社主要以短视频制作与运营为主要实践内容,主打茶文化短视频的制作、运营、包装。学生在短视频前期策划、拍摄、制作、运营、营销等一系列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短视频运营的全部工作流程,夯实专业基础,还能在此过程中深入接触中国茶文化,对中国茶背后的故事、历史沉淀、茶农种茶的工匠精神都有沉浸式的了解,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洗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自发成为中国文化“代言人”,將思政之“盐”溶于隐性课堂之“水”,为培养具有坚定文化自信、过硬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新社会主义传媒人”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课程思政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一)实践过程偏离课程思政重心
新媒体应用课程实践案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偏离课程思政育人核心。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育人”目的逐步让位于“功利”目的,由于工作室指导教师多是专业技能教师,容易在指导中弱化思政元素的融入 [1]。加之课程思政的落实需要指导教师耗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工作与学习表现,而不再是单纯关注产品产出质量,容易导致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偏重于技术专业指导,忽略思政教育;学生的“成才”目的逐步让位于“功利”目的,加入上述工作室进行实习实训的学生,往往想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并抱着积极的理想和态度,想要为社会进步做出一定贡献,但由于工作室以公益性为主,无法为学生带来即时的经济收入,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受到自身心态变化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若指导老师缺少对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关心,学生的关注重点容易偏向工作室给自己带来的“实用”好处,而非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使工作室最终失去思政育人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重视与加强“课程思政”在校外实践中的模式探索。课外实训基地作为“隐性课堂”,同样是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将“课程思政”融入产教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2]。在此基础上,更应加强融合模式探索,使思政教学与隐性课堂水乳交融,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此模式应包含三方面内容:融入实践模式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构建;制定将思政专业教师作为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的常驻政策;理论解构实训基地“育人”理念,厘清“育人”理念中德育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的构成模式。
(二)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偏差与消极应对
在指导课外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专业指导教师往往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不懂怎么在课外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尽管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然而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教师认知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在专业课上灌输思政知识”,有的甚至将课程思政理解为思政课,从而影响课程思政的落实 [4]。二是不愿意在课外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教师只需教好专业课”“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这些观念在许多专业课教师的认知中根深蒂固,导致专业教师在学生课外实践指导中习惯性只指导专业部分,较为忽视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价值教育,事实上这是对教师“育人”职责的认知缺失,是一种本末倒置。
学校应转变指导教师的理念,构建教师言传身教机制。实训实践是高职院校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而高职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思政育人内容对各专业课教师来说相对陌生,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索、研究,教师应利用言传身教,而非教条主义来践行课程思政 [5]。专业课教师一定要转变思路,真正理解教师的第一职责是“立德树人”,才能真正将思政教育践于行。
参考文献:
[1] 余岩松. 新闻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务研究[J]. 今传媒,2017,25(09):151-152.
[2] 嵇娟娟. 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及策略探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20(40):104-105.
[3] 沈阳.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4):16-17.
[4] 兰芳. 从新闻传播角度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导向问题[J]. 新闻战线,2015(05):171-172.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3-324.
(荐稿人:唐乘花,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學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