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2021-09-10 12:10禹雪冬
文学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禹雪冬

摘要:中世纪社会背景复杂,这期间涌现了很多设计风格以及设计作品,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设计风格以其高耸入云的尖塔、飞扶壁、玫瑰花窗等设计语言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代表,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时期是一种饱受争议的设计风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一种经典的设计风格。通过对哥特式教堂的语言分析以及哥特式建筑风格对现在建筑设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为例做具体的语言符号的分析。

关键词:哥特建筑 语言符号 传承 发展

一、中世纪时期背景下的设计

中世纪的时代背景

中世纪一般指以西欧为主体的欧洲历史发展的时代之一,包括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东罗马帝国也走向衰败灭亡这一特定的时期。西罗马帝国是被日耳曼人所推翻,自此之后出现了许多蛮横的民族不断的占领着这片土地,例如勃艮第、东西哥特等。蛮族的出现直接导致着割据战争局面的出现,战争直接影响社会的日常秩序,战争带来的是无尽的混乱,社会的发展停滞,中世纪也被称为“黑暗时代”,因此这段时间的设计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经济:中世纪时期的经济形式主要是自然经济,同时就出现了一些当时的贸易中心城市,比较有名的有巴黎、科隆、汉堡等,因为经济的发展也带动设计的发展,在这些商业的中心设计也很发达,如巴黎的巴黎圣母院,科隆的科隆大教堂等,这些知名的哥特式建筑多分布在经济也发达的地区。

文化:注重教育发展、建造学校并聘请学者讲授课程,授课内容主要是“七艺”,其中有逻辑、算术、几何等内容,这也为设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时的学校与基督教会紧密联系,神学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当时的建筑设计以宗教形式为主,即教堂建筑的兴盛。哲学和科学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手段,神与人、信仰与理性被人们深入探讨。

中世纪的建筑设计发展

中世纪时期最主要的建筑形式就是教堂建筑,东西罗马有着不同的教会,西罗馬信奉天主教东罗马信奉东正教,因此建筑形式也不同,从平面上看主要有拉丁十字和希腊十字两种构图方式。

教堂设计在高度上不断的发展,例如德国的科隆教堂中厅高度有48米高。教堂上的尖塔向上延申的过程中装饰和划分都更加的细致了,整个教堂显得十分锋利,有一种直指云霄之感,充满向上的张力。这种积极向上的动势以及风格很好的体现了宗教思想。

二、哥特式教堂的语言分析

哥特式建筑继承了罗马式建筑的一些形式,发源于法国,流行与中世纪时期。现今哥特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哥特式建筑主要的特点是应用了飞扶壁、玫瑰花窗、尖塔等典型的建筑语言符号,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削瘦,表现出神秘、哀婉之情。哥特式教堂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其结构特点与功能见表1。

1、哥特式教堂的整体语言分析总结

1.1尖耸的高塔

纵观哥特式建筑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尖耸向上的立体感,哥特式教堂建筑主要用于宗教,这就不难看出,尖耸入云的设计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吻合的,越是高就越是离天上的上帝更接近。米兰教堂是具有尖塔最多的建筑,它上面有135座石制尖塔,数目是惊人的。科隆大教堂有着具有典型代表的双尖塔结构,双尖塔与门墙砌筑在一起,除此之外,建筑还有1.1万座小尖塔,科隆大教堂将尖塔的应用到达了一种极致的状态,给人以一种冷峻的感觉。大多数的哥特式教堂亦是如此,都有着数量或多或少的尖塔,尖塔的出现同时也象征着建筑结构的进步,英法等国家热衷于在建筑上建造尖塔,有的甚至到了无度的状态,尖塔这种形式没有太多的实用功能,现在更是变成了一种符号的形式存在,当我们看见尖塔这种形式时往往联想到的便是哥特式建筑了,逐渐的在印象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

1.2飞扶壁

建筑结构的发展促使了飞扶壁这一辅助建筑构件的出现,出于对上帝的崇拜,教堂建筑修筑的高度不断的被刷新,这种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随着高度的上升受力及建筑的稳定性成了急需考虑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飞扶壁应运而生。飞扶壁最主要的作用是支撑,建筑的主要受力构件需要飞扶壁的支撑,飞扶壁有时会跨越一定的空间凌空而起,顶部与肋架券连接,飞扶壁也叫飞券。飞扶壁的设置位置没有太大的讲究,因此在建筑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设置这种结构,在平面的布置上就能更加的自由。又因为飞扶壁结构在建筑的外部,这样在受力的同时也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说到飞扶壁结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科隆大教堂,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也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从受力角度考虑设计飞扶壁是很必要的。教堂主要材料是石头,耗费石头量巨大有40吨之多,数不清的石笋构成了建筑结构,建筑的整体给人以纤细感,建筑高一百五十多米,外部的飞扶壁结构与建筑整体巧妙结合,除了起到受力的作用还起到了足够的装饰作用。

1.3玫瑰花窗

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结构,是主要存在于教堂建筑正门上方的圆窗,形状多为放射形状,玫瑰窗因其颜色绚烂得名。装饰性强得玫瑰花窗占有主导地位,采光效果变好。玫瑰花窗形状变化复杂、颜色绚丽耀眼,当阳光穿过花窗时不同颜色得光投射到教堂内部,渲染出一种神圣得氛围,在群众眼中红颜色象征着基督的鲜血,而蓝色则代表天国,与宗教得主题十分吻合,仿佛置身于人间天堂之中。多数的玫瑰花窗呈现圆形,在巴黎圣母院里有直径可以达到9米的玫瑰花窗。也有一部分比较特殊呈现为正方形。在巴黎圣母院中,玫瑰花窗上刻画了很多圣经中的故事,在早期传教士可以利用这些图像进行传道。有一扇巨型花窗上刻画的是耶稣行祝福礼的场景。

1.4尖肋穹顶

穹顶的整体形状多为半球状,在拱顶上有数量不一的肋状结构,在哥特式教堂中广泛存在,因为其圆型的结构让人看到穹顶时就仿佛看到了天空这也是穹顶的意义所在,其中间隆起四周向下垂。哥特式教堂的拱顶没有太多的限制因素。尖肋拱顶相比之前的筒形拱更加稳固。科隆大教堂中央的穹顶高达43.35米,跨度15.5米,体量巨大。

三、哥特式语言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早期的“哥特”一次被赋予很多负面的含义,实际上哥特式不是一种固化的形态,而是历经中世纪漫长思想禁锢过程后人们开始对世界重拾思考的迹象,哥特式风格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哥特式风格对建筑设计仍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哥特式建筑起源主要依赖于西方技术的传入,此时中国传统的建筑方式受到冲击,有些建筑甚至是中西方结合的形式。1911年在山东修建的济南老火车站具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拱形大窗、长窗、小天窗等都是典型的特点。

另外一个在中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是济南的洪家楼教堂。洪家楼教堂在1905年完成修建,洪家楼教堂并非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哥特式建筑,而是中国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其中彩色玻璃沿用了宗教性故事的内容,而洪家楼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的选材与西方教堂有所不同,大多数选用的是中国北方传统的花卉图案[7]。教堂内还融入了诸多的中国元素在内,其中包括中国传统题材的彩画面、灰砖清水墙面、硬山雾屋面等中国风元素在内。

四、结语

哥特式建筑风格对世界范围内的建筑文化具有深刻影响,哥特式教堂经历几个世纪直到今天还不失原本信息的传递[8]。哥特式语言沿用历史悠久对现代建筑影响广泛,但是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本土元素在内。建筑风格想要发展就不能照搬,而是要不断的改进创新,也不能完全摒弃,更加需要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