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出版社质检人员的核心素养

2021-09-10 07:22谭学秋
传播与版权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素养

[摘要]文章通过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例和有关问题,说明新时代大学出版社质检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认真细致的分析判断能力、严谨求实和负责担当的工作作风,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当前各高校争创“双一流”等新时代背景下达到促使图书质量和编校水平全面提高的质检目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出版社;质检人员;素养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而编校水平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一本书内容如果出现知识性和专业性错误,则表明编校人员水平不高。这甚至对出版社品牌损害极大,特别是大学出版社,其以出版学术著作和高校教材为主,书稿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对编校人员的学历等(包括外语水平)要求更高。因此,除了出版社要不断强化编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质检人员所起到的质量保障作用尤为关键。

质检是出版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是出版社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以国家的有关规定、标准等为准则,对图书的编校质量等方面进行审核,以便规范出版质量,提高编校水平,在图书出版中具有管理、促进、交流、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多数大学出版社都设有质检部门和专职质检人员,质检人员有的是从资深编辑中按质检工作特殊要求遴选而来,有的由接近退休年龄的老编辑转任。一本书由不同的质检人员质检,受限于各个质检人员所具备的学术素养、严谨程度甚至品德风格等的不同,图书质检的结果可能大不一样,其对出版社、对编校人员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也截然不同。好的质检不仅有利于提高图书内容质量、学术水平,还有利于促进编校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相反,如果质检工作不到位,特别是质检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素养,则不仅无助于图书质量和編辑水平的提高,还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工作氛围,编辑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甚至造成混乱,会严重制约出版社的发展。因此,出版社选配好具备相应素养的质检人员至关重要。

一、质检人员要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认真细致的分析判断能力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质检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硬功夫”和“软实力”。

(一)广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学术素养

“打铁先要自身硬”,质检人员要是一个“杂家”,涉猎广泛,眼光精准,具备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储备并准确运用,只有准确掌握相关知识点,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笔者以工作中遇到的具体质检问题为例。如网上的“苏美英《波茨坦公告》”应为“中美英《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发表时苏联碍于《苏日中立条约》并未参与,直到8月8日苏联才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并对日宣战。此外,还有一些表述上的常识,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漏掉“新”或“南”字都是不正确的;印度的省级行政单位是“邦”,不是“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是“葡萄牙前总理”,不是“葡萄牙前首相”。同时,有些错误隐蔽性很高。如“1942年张伯伦下台”的说法错误,实际情况是1940年张伯伦辞职后不久去世;“山东枣宜会战”的提法错误,枣宜会战发生在湖北的枣阳和宜昌地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应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又如“2008年以后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发布和奥运会……”的表述有错误,因为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处于国际社会的边缘,20世纪70年代以加入联合国为标志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这句表述有错误,因为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中国为创始会员国且为“五常”之一,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最后,涉及特定表述甚至是重大问题表述要精准。如“反对宗教主义”应是“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以上这些都需要质检人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练就火眼金睛。

另外,近年出现的一些“掺沙米饭”型图书[1],虽然按现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不能将此类型图书判定为质量“不合格”,但书中内容的许多用语和表述似是而非、模糊不清。如“可支配的收入”应为固定术语“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市场经济竞争”应改为“市场竞争”,“劳动效率”应为“劳动生产率”,“反相关关系”应为“反比例关系”或“负相关关系”,“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应为固定术语“现代企业制度”(modern enterprise system),“所收到的利益”应为固定术语“收益”(revenue),“赢利率”应为“盈利率”等。这也要求质检人员能敏锐地识别和挑出“沙子”,改用准确的表述和术语,全面提升书稿的质量水平。

每个质检人员所面对的通常都是不同编辑的甚至不同专业领域的众多书稿,即使是同一本专业书稿也会涉及其他学科(如自然辩证法会涉及科技史)。这就要求质检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学术素养,最好是具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背景,能够对相关知识点准确把握,并形成某种专业直觉和敏感性,从而在审读时敏锐地发现问题和错误,进而予以改正,保证书稿质量。

(二)认真细致的分析判断能力

质检人员除自身需具备深厚扎实的知识积累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工具书、互联网搜索引擎、读秀学术检索、中国知网等各种资源,对书稿中可能存在的知识性错误进一步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判断。

如一部有关美国非裔文学的书稿,内容多处出现“利比亚”。笔者根据知识储备,并运用工具书和互联网搜索引擎,结合书稿涉及内容进一步深究,发现此表述应为“利比里亚”。利比亚和利比里亚两者一字之差,内容相去甚远,是书稿存在的重大知识性错误。

又如表述“1956—1967年由于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关闭”,笔者敏锐捕捉疑点,苏伊士运河作为世界重要交通要道,关闭十几年的提法有问题,进一步核查,发现其正确的表述应是“1956年和1967年苏伊士运河两次因战争关闭”。

因此,质检人员要养成严谨认真的思维及分析判断能力,善于通过书稿字面意思和表述发现其中所隐藏的知识性错误。

(三)运用“大数据”分析判断的能力

有人认为,“互联网的运用、大型搜索引擎的出现,强调编辑的知识博、杂已经不那么重要了”[2],但现实远非那么简单。近年来,虽然互联网的普及为出版工作带来了技术上的便利和工作上的效率,但是应该注意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确实为各方查阅资料带来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互联网上信息良莠并存,鱼目混珠,存在以讹传讹的内容。结合书稿审校工作,我们就发现,出版物中存在的部分差错一方面源于互联网上内容的以讹传讹;另一方面则因部分作者专业功底不扎实,或疏于求证。同时,所遇到的许多具体问题互联网、搜索引擎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些都需要质检人员凭借充足的学术素养和背景知识,并结合运用自身的“大数据”进一步求证,以准确地加以判断,要有“讹止于此”的历史担当[3]。如一本研究俄罗斯历史的书,其中有“苏、德和美英三方军队在柯尼斯堡展开激烈争夺”的提法。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1945年4月9日,苏军攻克柯尼斯堡,战役结束;1945年4月25日,美英盟军与苏军在德国中部易北河会师,此后没再东进;二战时,苏联与美英同属反法西斯同盟。因此,该表述及“三方”等都是不准确的。这些都需要质检人员依据有关“大数据”敏锐地发现书稿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质检人员要不断扩充知识储备,并善于随时把零散、碎片化的内容进行知识集成,不断扩充自己的“大数据”,以用于判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随着校对软件的推广使用和不断升级,书稿中的错别字已大大减少,编校差错更多地表现为知识性和专业性的内容错误,而这恰恰又是传统编校、审读所容易忽视的问题。新时代条件下,大学出版社的质检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学术素养(包括相应的学历和外语水平),才能敏锐发现书稿中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错误,并加以改正。随着争创“双一流”,各高校纷纷推出各种建设计划,如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等,鼓励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由此大学出版社所面对的书稿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这对编辑和质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质检人员要具有严谨求实、负责担当的工作作风

质检工作事关出版社大局,责任重大。作为质检人员除了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外,还要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负责担当的作风,严格遵守编辑规范和有关标准、规则,保证质检工作的权威性,使质检结果经得起质疑,从而实现质检的目的。

有的质检人员字斟句酌,甚至“疑错从有”,挑出一大堆“错误”。这导致不同质检人员之间质检结果的差异,给后面的复检、申辩、复核等环节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也使质检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会造成误判。

质检误判影响极大。首先,质检结果事关被检编校人员的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甚至评优评先,质检误判会使编辑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影响以后书稿的编辑加工质量。其次,质检误判会在出版社形成一种不正常的导向,使编校人员循规蹈矩,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过度纠结,如为加不加“的”“了”、用句号还是逗号反复推敲。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编辑资源,而且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工作氛围,编辑的创造性无法施展,更谈不上提升书稿水平。

因此,质检人员认定错误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有根有据,绝不可“疑错从有”。在遇到不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质检人员不能凭感觉按一般理解判断,而要细心查证,虚心向该专业的编辑、专家请教,甚至必要时主动征询该书责编或社外专业人员的意见,以保证质检结果客观公正,让被检者心服口服。

如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书,其中“乃至于人人享有治理国家的权力”的表述,质检人员指出此处“权力”应改为“权利”,依据是只有国家机关才能行使权力。实际上,此处“权力”体现的是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表达的“由人民直接行使权力”[4]思想,与政治学和法学中的“权力”语境、含义大不相同。

对被质检认定为“不合格”的书稿,责编一般会申辩,此时要求质检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复核。对审读认定无误的,质检人员应耐心向责编解释。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误判了,质检人员也要勇于承认,并实事求是地加以纠正,切不可将错就错,如此是对读者、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质检的目的是通过“检”提高书稿编校质量,而不是为“检”而“检”、止步于“检”。质检人员要协助编辑解决书稿中的问题,提升其学术水平。特别是对判“不合格”的,质检人员更不能一“判”了之,要客观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切实提高编辑编校水平。

三、质检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前述质检人员的误判,除了自身学术素养不足、工作作风有待改进等原因,还有其主观上的因素也是需要注意的。

若把质检工作看作一种权力和地位,甚至“特权”,那么有的质检人员在主观上就自视甚高,认为挑错少了显得自己水平低,对书稿内容“疑错从有”,将一些非本质的问题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审校计错。有的质检人员试图通过严判、多判,甚至误判树立自己的“权威”。有的质检人员在质检工作上持双重标准,对私交好的编辑及其书稿网开一面,反之则置之“不合格”。这样的主观做法与质检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严重影响质检质量,对编辑工作造成极大阻碍。

质检人员应该把质检工作看作一种责任和使命—对出版社和编辑、对读者和社会、对历史和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质检工作的目的是保证和提高编辑工作质量,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判所审书稿“不合格”。其实,质检人员与编校人员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升图书质量和编校水平。质检人员要把提高图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力求质检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质检不仅要客观地反映图书的编校质量,而且要进一步提高编校人员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质检人员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居高临下,以与被质检的编校人员平等的心态,对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扶持、培养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其中的不足,让编校人员认识易犯的错误、知识盲点等,以达到图书质量和编校水平全面提高的目的。行内常说,编辑是为人作嫁衣的工作,其实好的质检就相当于为编辑作嫁衣—协助编辑找出书稿中的差错,挑出书稿中的“沙子”,提升书稿内容质量,从而提高编辑能力和水平。质检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心态,带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做好质检工作。

四、结语

由上述可见,出版质检人员各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出版社无论是否设立专门的质检机构,无论是否设置专门的质检岗位和专职质检人员,对质检人员的遴选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当前,有的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虽然设立了质检部门和专职质检人员,质检的程序等形式上很健全,但由于质检人员的学术素养不足、工作作风或品质有待改进等,质检结果差强人意。这样的质检不仅不能提高图书质量和编校水平,还会扰乱正常编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有的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自身质检人员及其学科专业不齐备,对部分专业领域书稿暂可采用送外质检形式,可委托上级出版管理部门从其他出版社推荐有资质的质检人员,帮助质检,客观及时地检查书稿的编校质量,协助解决质检中所出现的专业性问题。同时,大学出版社也应在新时代条件下,特别是顺应各高校争创“双一流”的新形势、新要求,尽快建立健全自身的质检体系。

总之,只有选用合适的质检人员,建立完备的质检体系,质检才能起到提高图书质量和编校水平的作用,有效应对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各类书稿,切实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助力,并促进出版社的健康发展。

[參考文献]

[1]谭学秋.大学出版社转制后编辑力下降原因及对策浅析[J].出版科学,2015(03):32-34.

[2]吴培华.专业化是传统出版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J].现代出版,2018(01):21-24.

[3]杨玮.论新时代编辑工匠精神的传承[J].传播与版权,2020(11):48-49,5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新时代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兴趣与爱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良好的数学素养依赖于学生学习的再创造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