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韵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探索

2021-09-10 23:55戴媛博
格言·校园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号子探究幼儿

戴媛博

社会认知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社会现象及关系的感知、理解”,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对幼儿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活动创造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我园《幸福教育引领下幼儿“乡韵课程”的研究》背景下,富有童趣和本班幼儿发展特点的班本课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发现,幼儿的许多行为、习惯和创造表现都带有生活的印痕——我们的本土特色深深吸引着他们去了解,城门、古镇、海门的各种美食,时常出现在大家的话语里、游戏里,孩子们在谈论的同时表现出对传统的好奇、对社会文化的欣赏对社会风俗习惯及规则的敬畏,对社会事件和现象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这让我们感到幼儿的探索兴趣在不断扩大,在了解社会生活、探究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过程中,其心理活动越加活跃、认知能力不断增强。于是,我们结合课题,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和提炼他们感兴趣的社会事物、现象,以探索乡韵的角度,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

一、以乡韵特色为内容的班本研究

幼儿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每一次活动中的交流、自我表达表现都十分积极,注意力十分集中,活动效果很好,幼儿对乡韵的感受是温暖的、包容的、亲切的,幼儿在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的同时,其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教师体会到建立在乡韵课题内容上的班本课程是十分适合幼儿的,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自主学习心理。

1.可见的社会事物现象。

有一些社会事物和现象,能直接被幼儿感知,引发幼儿的兴趣,如海门的三星绣品、颐生茵陈酒、海门山羊、传统美食、海产及矿产等,都是可见的事物;海浪、气候的变化也是可见的现象;书画家王个簃作品及张謇等,都给予幼儿视觉的享受、知识的累积和嗅觉、味觉等感官上的体验,增强了幼儿的学习興趣和主动探究的动力,使幼儿专注活动,探究喜欢的内容。通过利用这些本地资源,我们的课程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与幼儿的探究积极性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收获了活动效益,也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2.无形的规则习俗影响。

相较于以上的物产、人文,有一些认知对象则是无形的,如历史传说、传统节假日风俗所包含的风俗情感,引导幼儿通过思考、体会感知理解,提高自主探究的兴趣,发展良好的认知能力。

二、以班本课程为主体的社会认知

为了有效引导幼儿感知乡韵课题中的探究内容,我们将内容分划为适宜不同年龄班、适合本班幼儿开展的活动,一个班级形成一个探究子体系,鼓励幼儿主动探索。

1.尊重幼儿学习心理角度设计活动。

当一个班集体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群体、交往氛围,幼儿在其中是感到舒适的、合作的、有自己的位置的,这有助于他们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教师设计的活动契合不同性格和经验的幼儿,使幼儿之间能够互动、分享。如活动“通东号子”,设计鼓励愿意扮演角色的幼儿渐次表演喊号子,渐渐地,想要表演的幼儿越来越多,最终全体表演。这一方法改变了教师请幼儿表演的形式,给予了那些害羞的孩子以等待的机会,既达到了练习的效果,也使得活动能够满足每一名幼儿的探索需要,使幼儿体验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

2.引导幼儿感知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在乡韵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大量接触到本地社会事物、现象、习俗等知识,他们逐渐感受到这些知识和自己原本的一些习惯有所不同,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也和自己有着显著的区别,幼儿感到“我”存在于社会当中,“我”又与社会是两个不同的主客体,“我”能参与社会活动,也能互动交流,幼儿认识到在自己之外的更大范围的环境,他们开始关注环境中的事物及细节,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它们。

如在了解三星绣品的活动中,幼儿观察到绣品工作者们的细心、精心和耐心,敬佩他们的巧思巧手,理解了自己和家人穿的很多衣物上的花样就是工作者们绣出来的,他们有无数个问题要问:绣针有多细?有多少种绣针?为什么要在一个地方反复不停地绣?一件小衣服、小手帕要绣多久才能完成?在探索“为什么”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判断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认知经验和能力均有很大提升。

幼儿也在感知“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乡韵中包含很多民间习俗,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如“元宵照田财”“三月三吃麦茧”等,都是从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演化而来,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孩子们了解了这些习俗并不是忽然出现的,而是通过长期生活的积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理解了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在民俗庆祝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吃元宵、猜谜语、观气象、走田野中体会到习俗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增强了对课程活动的理解、对本地社会文化的认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们更加喜爱并积极参与活动,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3.共鸣幼儿对社会文化发展的理解。

幼儿在乡韵探索活动中也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教师要抱有尊重和理解,与幼儿展开交流,促进认知。如在了解通东号子的活动中,有的幼儿表示“号子并不好听,现在也用不上”,对此,教师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在现代生活中,号子的确不如过去那么常见和常用了,孩子们亲身接触的也少,对缺乏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幼儿来说,号子的作用不那么大。

教师转换思路,展开讨论:现今这样少见的号子,为什么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呢?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孩子们有了新的探究点,他们也很好奇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为什么要以号子来鼓劲儿?这些问题都在后续的活动里找到了答案,同时有效充实了课题的研究。教师感到,问题即是很好的机会,它启示教师幼儿需要更多的角度和方法来感知。应建立在幼儿的现实生活基础上,在尊重和接纳中为幼儿创设多种探究可能。

4.支持幼儿对社会知识的继承创造。

活动中,时常会发现幼儿的创新创造,当然,这也是基于他们对乡韵内涵的思考甚至困惑上的。如活动“认识书画家王个簃”中,孩子们用巧手模仿画家的作品,更加入自己的设想创新作品,他们说:“我觉得这样更漂亮呢!书画家也一定会喜欢的!”从孩子们自信的眼眸里,我看到了他们灵活开放的思维,也读懂了他们将旺盛求知欲转化为现实能力的内在动力。

在本次研究中,幼儿的社会认知充分体现出对本土社会文化、发展、规则等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幼儿通过观察、提问、操作、参观、交往、创造等活动积极自主地思考和了解本土风俗、文化和事物,并通过游戏将所得经验和知识内化,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体系、信念和习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良好的社会认知教育引导幼儿正在成为具有了解本地文化的新人,并有效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提升发展。我们相信,在乡韵情感的滋养下,在班本课程的推进中,幼儿的社会知识、经验和情感都将得到有效的发展,我们都是新时代的海门人!

备注: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儿童视角下班级“乡韵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立项编号:HMYE2020(017) )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号子探究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吼出来的非遗绝唱
设问引导探究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我家的“号子”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武汉码头号子的艺术特征探析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长江8号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