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强
摘要:晋制墓葬是中国考古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新乡地区距离都城洛阳不远,发掘过魏晋之际的一些墓葬,其数量虽然不甚多,但为考察豫北地区汉制到晋制的转变依然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晋制 墓葬 新乡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时期,相当多领域发生了非同寻常的变化,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界已有诸多宏论。墓葬作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颇能反映其时的丧葬观念、社会活动甚至政治话语[1]。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科学发掘的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墓葬,已积累了相当数量,分布区域和涉及人群也比较全面,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已基本揭示出其间发展变化的若干趋势,如整体上由厚葬趋向薄葬,地面设施走向减省,墓室数量逐步减少,壁面装饰快速消退,新出现一套以牛车鞍马、男女侍从为主的仪仗俑群等等,其中北方地区的墓葬表现得更为明显。齐东方先生在最近发表的《中国丧葬中的晋制》一文中对魏晋丧葬活动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述[2]。
洛阳地区魏晋墓葬形制的大致演化序列是:曹魏墓葬存在大型方坑明券双主室墓和暗券墓两类,前者为统治集团中的最高层使用,带有等级意义,后者为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使用,但墓主地位一般不高。西晋墓葬几乎均为暗券墓,具体类型多样,从墓室数量上看,存在从双室墓和单室墓并行发展到单室墓成为主流的趋势,大概在西晋后期完成了这一转变。
新乡地区距离政治中心洛阳不甚远,新乡发现的魏晋文化遗存较少,仅有零星墓葬。墓葬形制有土坑竖穴墓、土洞墓和砖室墓三种,其规模均较小。随葬品中主要是陶器类的镇墓兽、牛车和生活类的罐、盆、案、碗、盘、耳杯等,个别墓出有青瓷罐、碗、盘、杯等。
现就历年来新乡境内此期比较重要考古发现介绍如下:
一、新乡五水厂魏晋墓葬的发掘
2000年9月,为配合基建,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于新乡市东区的第五水厂在建滤水池工地发掘了一座魏晋时期的砖室墓。该墓为砖砌双室墓,由斜坡式墓道、拱形砖券甬道、四角攒尖顶前室、拱形砖券过道、四角攒尖顶后室等部分组成。墓道南端竖置两块空心砖封砌墓口,其中一块空心砖周边模压绳纹,中间横压菱形图案,图案中填充花瓣装饰。
墓葬随葬品有陶四系罐、枭面蹄足仓、束颈罐、敛口罐、碗、银手镯、铁镜、五铢钱等,具有典型的北方地区魏晋时期文物特征。
从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比较,这座墓葬具有很大价值。带长斜坡墓道的双室墓是新乡地区东汉墓葬中比较常见的形制,而隋唐以后的砖室墓多为单室,墓道也短,五水厂这座墓继承了新乡东汉墓葬的形制,但是又有时代发展特征,比如新乡东汉墓一般为穹窿顶,这时期变为四角攒尖顶。新乡东汉墓前后室是一墙之隔,过道也较短,而这座墓则是砖券过道连接前后室,且过道加长。另外,封门使用空心砖,在新乡地区西汉早期墓葬中有,但在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时期不见这种习俗,这座魏晋墓葬却使用了用了两块大小不一、图案各异的空心砖做封门。
二、卫辉市大司马村西晋墓的发掘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抢救保护工作,2006年6-10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大司马村村北发掘了汉、晋、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墓葬28座,其中晋墓4座,出土文物400多件。墓地自西向东可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四座晋墓全部位于Ⅱ区,编号分别为06WDM18-06WDM21。M18位于Ⅱ区东部,另外3座距离较近,位于西部,南北向并排列。这四座墓葬,形制规模都比较大,M18与 M 19为带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 ,由墓道 、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另外两座形制也各不相同,M 20为一带斜坡墓道的双室土洞墓,由墓道 、甬道、前室和后室等部分组成;M 21为为一带斜坡墓道的多室土洞墓,由墓道 、甬道、前室、耳室和后室等部分组成。M18用青砖封堵墓门,后三座相近墓的墓道与甬道间均是用空心砖封堵。
4座晋墓出土的随葬品除钱币 31枚、珍珠24例外,陶器、铜器、金器、铁器(镜)、骨器、石器共计 145件 (组)。
大司马村发现的这4座晋墓,M19-M21三座墓相互问距离较近,平行分布,明显是人为规划的结果。这3座墓有较多的共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3座墓均为带墓道的土洞墓,且墓道位置均偏西,墓底铺砖,墓道和墓室的掏挖方式也相同;其二,墓葬的器物组合较为近似,均有陶房、磨、井、碓、罐、盘、钵、小钵、樽、多子槅、男女侍俑、武士俑、鸡、狗等,有的形制比较相似或基本相似,墓葬形制及随葬品方面的相似性都反映了三墓的年代相近,同时也体现了墓主人间的密切关系,这三座墓应该是西晋中晚期的一处家族的墓地。M18被盗严重,墓室内的随葬品虽然很少,但是金(多为饰器)、铜、铁、石、骨、珍珠、陶器等品种很多,而且墓室采用的是土洞与砖砌相结合的技术,形制较为完好,规模也大,在新乡地区属于第一次发现,该墓出土较多的金饰品,表明墓主人当时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金圆形、金叶形饰品造型优美、制作精良,是西晋时期的艺术珍品,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些饰品就是文献中屡屡记载的头饰“华胜”和“摇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判断,这座墓的时代应该是西晋早期偏晚阶段。
新乡地区晋墓发现较少,材料不多,大司马墓地这四座墓葬规模较大,出土器物较多,它们与河南其他地区的晋墓在形制和出土器物上表现出的异同,为研究新乡乃至中原地区西晋时期的墓葬分期及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辉县市金河小屯墓地的发掘
2009年9月-12月,辉县市博物馆承担了辉县境内南水北调总干渠河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在金河小屯墓地发掘西晋墓葬1座。
该墓竖穴,砖室,方向200度。墓口已被挖去,长方形竖井下即为墓室。墓壁用平砖错缝垒砌,墓室底部为平底,底横向平铺一顺砖,共两层,应为支棺所用。墓室长2.4米,宽0.5-06米,残高0.72米,墓底距地表深2.22米。内葬骨架一具,头向南,葬式不详。未见棺痕。骨架的头部出铜镜1件,钱币24枚,有五铢、剪轮五铢、货泉。随葬品放置于墓室北部,陶器3件,大口罐1,双系罐1,钵1。该墓葬出土器物的形制与河南巩义站街晋墓相似:如双系罐与巩义站街晋墓M1:2双系罐相似;陶钵与巩义站街晋墓M1:10陶碗相似。从器物的组合、器型及墓葬形制的规律看,该墓葬应为西晋平民小型墓。
四、辉县茅草庄西晋墓的发掘
1987年2月,辉县洪州乡茅草庄群众在施工中发现一座古墓,百泉文物保管所闻讯前去清理。
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构成,全长9.2米,方向15°。墓道位于墓室南偏东处,为斜坡式,宽1.1、长5.5、最深处距离地表3.4米。甬道进深0.9、宽0.83米,顶部已经破坏,据了解为券顶。墓室为方形,单室,盝顶,人字形砖铺地面,墓室长宽各为2.6米,墓底距顶2.8米,封顶砖距地表0.45米。
出土物皆为陶器,计有镇墓兽、牛、狗、灯、仓房、水斗、车辕共8件。
此墓内没有发现明确纪年的遗物,墓室结构同东汉流行的覆斗式盝顶墓相似,这就确定了此墓的上限。出土器物为西晋常见之物。根据《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一文的分期[3],属西晋中晚期。
从汉制到晋制的转变,是中国墓葬考古学中最富生命力的话题之一。从对墓葬形制的探讨,到对随葬品组合、地上石刻造型的考察,研究者对汉晋之变内涵的认识逐渐深入。新乡地区魏晋之际墓葬的考古发现,对理解豫北地区汉晋间的制度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耿朔:《从双室到单室:魏晋墓葬形制转变过程中的一個关键问题》,《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2]齐东方:《中国古代丧葬中的晋制》,《考古学报》2015年第3期。
[3]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