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秀
摘 要:战国时期,成都平原是蜀族建立起的奴隶制国家,川东在巴族的统治范围之内,而在川西高原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创立了独特的文化。考古发现的四川地区战国墓葬数量多,形制有船棺葬、土坑墓、石棺葬、大石墓等,分别属于巴蜀文化、秦文化和西南夷文化系统。
关键词:四川;战国;墓葬
四川地区战国墓葬文化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巴蜀文化、秦文化和西南夷文化的墓葬,不同文化墓葬的形制各有特色。
一、巴蜀文化墓葬
四川地区战国时期巴蜀文化墓葬以船棺葬和土坑墓为主。
(一)船棺葬
船棺葬是战国时期四川地区很重要的一类墓葬,以成都商业街船棺葬为代表,在成都近郊、广元、什邡、荥经等地都有发现。按形状可分为三类:一是两端截齐的船棺,年代从战国早期一直持续至秦;二是一端上翘、一端截齐的船棺,年代从战国早期至秦;三是两端上翘的船棺,年代在秦灭巴蜀前后。根据船棺葬的分布和随葬器物,应是蜀人固有的葬俗。
(二)土坑墓
土坑墓在整个战国时期广泛存于四川地区,按墓坑平面形状可分为狭长形墓和长方形墓。从类型及年代来看,呈现墓坑逐渐加宽的趋势;按葬具又有木椁墓、木板墓和无葬具的土坑墓;随葬品和墓葬形制方面受到秦、楚文化影响。
战国早期较多狭长型竖穴土坑墓,成都发现较多,在什邡城关等地也有发现。到战国中期,随着墓坑逐渐加宽,长方形土坑墓增多,成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以新都战国木椁墓、犍为县战国中晚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宣汉罗家坝遗址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代表。
二、秦文化墓葬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灭巴蜀后,为了巩固在这一地区的控制,“移秦民万家实之”。在青川清理出一批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封土,无墓道,按形制有一棺一椁、有棺无椁、无棺有椁和无棺无椁四类,年代为战国中晚期。随葬品具有明显的秦文化特征,推测与“秦民入川”有关。在荥经曾家沟墓葬群中发现战国早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从墓葬形制、棺椁结构、随葬器物组合等分析,应当是秦移民之墓。
三、西南夷文化墓葬
据文献记载,在川西金沙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等地,生活着邛、笮、徙、冉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墓葬形制方面,以大石墓和石棺葬最具特色。
大石墓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流域,以墓群的形式存在,数量较多。墓葬规模大,以巨大石块建造墓室,墓葬结构独特,自成文化系统。安宁河流域自古为西南民族走廊的关键地段,因而大石墓带有本地傳统文化因素、中原文化因素、巴蜀文化因素。从文献和考古材料来看,大石墓可能为邛人的墓葬。
石棺葬分布较广,战国时期多集中在岷江上游。这种墓葬以石棺为葬具,随葬器物以陶单耳罐、双耳罐和铜剑为主。除石棺葬本身的器物外,还包括巴蜀文化因素、中原文化因素和北方戎狄文化因素。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可能同古代的羌人有关。
此外,石棉永和墓地和会理县粪箕湾墓群,都发现了具有本地地域特色的墓葬,随葬器物显示出与周边地区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成为战国时期本区域文化的代表。
战国时期的船棺墓是四川地区具特色的墓葬形制,土坑墓在整个战国时期都占据着主要地位。在川西高原生活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石棺葬和大石墓的葬俗。雅安荥经、宝兴、汉源、石棉等县,处于巴蜀文化与石棺葬文化大石墓文化以及与云南青铜文化的交汇地带,表现出各种文化交织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商业街船棺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2]四川省文管会,大邑县博物馆.四川大邑五龙战国巴蜀墓葬[J].文物,1985(03).
[3]四川省文物管理文员会,蒲江县文物管理所.蒲江县战国土坑墓[J].文物,1985(05).
[4]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
[5]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6]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报告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7]黄尚明.关于川渝地区船棺葬的族属问题[J].江汉考古,2005(02).
[8]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战国土坑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2(01).
[9]四川省博物馆,新都县文物管理所.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J].文物,1981(06).
[10]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犍为县巴蜀土坑墓[J].考古,1983(09).
[1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1999年度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09(04).
[12]常璩著,任乃强.华阳国志校部图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文化馆.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2(01).
[14]四川省文管会.四川荥经曾家沟战国墓群第一、二次发掘[J].考古,1984(12).
[15]宋治民.蜀文化与巴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