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溥晴 卢瑞
摘要:本研究主要以日语“后”为中心,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中日语言对译语料库采集数据,对中日语言中使用“后”的空间义的对译情况和空间名词“后”所指示的位置关系的不同,将收集的例子分别分为“基点在参照物的背面、后方”“基点在参照物的后面,与参照物有点、线或面的接触”“基点是参照物的背面靠后部分”这三种情况。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发现中文和日语主要是因为词义、语法的不同而产生使用差异,并总结了中文和日语使用“后”的不同的语言习惯。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以中日语言中的空间名词“后”为研究对象,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采集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中日空间名词“后”的使用差异。
二.先行研究总结
对于空间名词“后”的研究目前还属于比较缺乏的状态。其中李娜(2018)在《方位词“上”“下”“前”“后”的研究综述》的研究中主要是以通过对以往方位词的范围及语义上的分歧进行分析为基础,并对前人对中文方位词“上”“下”“前”“后”的语义认知的研究和教学策略进行总结,提出对方位词相关教学思路的看法。薛向娟(2018)在《“前”“后”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分析》的研究中,后作为空间名词,不管是中文还是日语,日常生活中都广泛使用,并非生僻字,但容易被忽视。“後「あと、のち、ご、うし(ろ)」”作為空间名词时,常用的是“「うしろ」(背面,后面)「あと」(后面,后方)”。中文和日语在空间方面存有共性,但又具有因为文化背景,语言结构等不同而存在的差异。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方位词的应用的情况。对于中文和日语对“后”日常应用进行分析,探究中文和日语对于“后”的使用的异同点。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对中日语言中关于“后”的空间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定义入手,从中文在日语中的对译情况来分析,总结出了图1,根据图1推导出了图2。
3.1关于“后”研究的分类
(一)基点在参照物的背面、后方的情况。
1.对应情况
(1)“是谁掉下来的?”小狐狸想从人群后面窥视一下,“喂,你们是谁?”「だれが落ちたのかね?」ツネさんが人垣の後ろから覗き込もうとすると、「おい、あんたたちは、だれだ?」
(森村誠一著)
2.非对应情况
(2)虽然交换了传球,但前面的一个人跟不上。球也没进。パス交換するが、先頭を切るひとりに後ろが続かない。ゴールも外した。
(二)基点在参照物的后面,与参照物有点、线或面的接触的情况。
1.对应情况
(3)看到他那样蹲在地上,双手被绑在后面的树上,很痛苦。彼がそうやって地面にうずくまり、両手を後ろの木にしばりつけられているのをみるのは、つらかった。
(オットー·シュタイガー著)
2.非对应情况
(4)我喝醉了,从新宿黄金街打车回家,被高速行驶的汽车追尾,昏厥过去,被送到了医院。酔っぱらってさ、新宿ゴールデン街からタクシー乗って帰るとこだったんだけど、高速で後ろから来たクルマに追突されて、それで失神して病院へ運ばれたの。
(三)基点是参照物的背面靠后部分的情况。
1.对应情况
(5)卡车开过去了。后面的货架上,穿着工作服,戴着带条纹的平帽子的五六个男人的影子。トラックが通っていった。後ろの荷台には、作業着を着込み、ストライプ入りの平らな帽子をかぶった五、六人の男の影。
(クレイ·レイノルズ著)
2.非对应情况
(6)这样一来,后方就容易摩擦了。向后翻,稍微撒上香皂粉,轻轻揉搓,让花样固定下来。こうすると後ろ側がこすりやすくなる。後ろ側に返し、粉石けんを少し振り、模様が定着するように静かにこする。
(四)特殊例子
而在收集的例句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特殊的例子,共238
例。不同于前面的三种空间位置关系,在这些特殊例子中,
有“基点是抽象事物”的情况,有“参照物是抽象事物或在
句中并不明确”的情况,还有“基点与参照物是同一个客观
物体”的情况。
但由于这些例子依旧符合人们认知中的空间中“后”的
位置关系,而且这些例子在汉日语的表达上同样有对应和非
对应的情况。所以,本研究将罗列出几个典型例子以供理解
和参考,不作详细的展开和分析。
3.2本研究的数据收集
本文基于中日对译语料库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对空间名词“后”所指示的不同位置关系,收集了770例(不包含特殊 例子)。收集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四.研究的结果分析
日语在中文中的对译情况
依据对空间名词“后”所指示的位置关系分类,本研究把从中日对译的文学作品中收集的全部例子,按照对译情况整理成如下表所示。
4.1中日语言对“基点在参照物的背面、后方”情况的认知
4.1.1相同点:对应情况(后→后)
在例句(1)中就是日语在中文中对译的对应情况的例子。
由表1数据可知,对于空间名词“后”表示的位置关系,“基点在参照物的背面、后方”情况的例子是最多的,共有461例。
并且结合表2来看,日语在中文中的对译情况中,对应情况多达401例,占总量442例的91%,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语言对于“后”的对应表达在此种位置关系中是常用表达。
4.1.2不同点:非对应情况(后→その他;后→訳されず)
由表2可以看出,在第一种位置关系中,非对应情况的占比很小,“后→その他”的情况有36例,占总数442例的8%,“后→訳されず”的情况有5例,仅占总数442例的1%。说明日语在中文中的对译情况是非对应情况的用法并不常见。在这两句中,“后”并没有直接翻译出来,而是接上动词之后转换成了新的含义,上面这个例句中“後ろが続かない”译成了“跟不上”。
4.2中日对“基点在参照物的后面,与参照物有点、线或面的接触”情况的认知
4.2.1相同点:对应情况(后→后)
此种位置关系的例子,在这种位置关系的三种情况的总量中是最多的,有81例,可见其在实际应用中不是很常见,但在这种位置关系的三种情况中最常见。
由表2可知,此种位置关系中对译的对应情况有81例,在此种位置关系中,对应情况的81例占总量90例的90%。我们可以得出,在实际应用中较多的位置关系情况,对应情况的表达是较常用表达。
4.2.2不同点:非对应情况(后→その他;后→訳されず)
在例句(4)中将原句译成了“追尾”。
根据表2来看,非对应情况的例子共9例,占总量90例的10%。其中,“后”以外的表达的例子有6例;使用不能直译出“前”的表达为3例。说明在这种位置关系中的两种情况并不是经常使用,不是常用表达。
4.3中日对“基点是参照物的背面靠后部分的情况”情况的认知
4.3.1相同点:对应情况(后→后)
在此種位置关系中,对应情况的例子共有143例,占总量238例的60%。此种位置关系在总量770例的比重不高,即在实际应用中也并不是常见的情况。但就对译表达来看,对应情况的表达占比达60%,在此种位置关系中是较为常见的表达。
4.3.2不同点:非对应情况(后→その他;后→訳されず)
此种位置关系中,非对应情况共95例。使用“后”以外的表达共93例,占总量238例的39%。而使用不能直译出“后”的表达仅有2例,占总量238例的1%。说明此种位置关系的非对应情况并不常见。
4.4认知差异的总结及分析
结合各种位置关系中的具体实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过多次的文化交流活动,虽然两个不同的环境孕育出的文化必然不尽相同,但在语言表达上,对应、相同的词汇及表达出现的情况较多,因此对应情况较多。
2.中日语言对于“后”的认知定义有所出入,但差距不大,所以在对译表达中,词汇的使用影响不大,使用对应的表达是常见的情况,因此对应情况较多。
3.中文中表示“后”、含有“后”的词汇量较少,而日语中表示“后”、含有“后”的词汇也较少,因此对应情况较多。
结论
本研究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采集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中日空间名词“后”的使用差异。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中文和日语中表达“后”的词汇量较少。
2、“后”所指示的三种位置关系中,“基点在参照物的背面、后方”的情况最为常见,“基点是参照物背面靠后部分”、“基点在参照物的后面,与参照物有点、线或面的接触”两种情况相对较少,这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和应用有一定关联性。
3、对应情况下,与中文表达相比,日语中的表达相对欠缺多样性,但此类表达是最为常用的对译表达方式。因此,日语学习者需要充分掌握文章的语境与助词等的使用,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及语义。
参考文献
[1]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张晓凤.汉语“里/中”与日语“中”的对应关系[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童荷.从认知语言学看中日空间到时间的隐喻认知[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4]王红玲.中日方位词“上”的认知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8.
[5]徐建玲.谚语中的方位词“上”“下”的中日对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6]胡昕婷.空间词汇的语义扩张——以“前”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7]李丹.中日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与信息再现[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8]任超.日语方位词“前后”的认知和考察[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9]王克西.日语方位词和方位指示[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1.
[10]薛向娟.“前”“后”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分析[H].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
[11]李娜.《方位词“上”“下”“前”“后”的研究综述》[J].北方文学,2018,15
作者简介:刘溥晴 2000年 女 汉族 河北保定 在读大学生
卢瑞 2001年 汉族 安徽阜阳 在读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