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音
【摘 要】 笔者以“工业4.0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为例,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如何选择案例以及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教师如何藉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等,以达到“金课”建设加深拓宽课程内容的目标。
【关键词】 金课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3.194
教育部关于“金课”建设提出了要求和目标,即强调高校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将“金课”建设目标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方式,笔者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为例,分析教学中是如何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研究由来已久,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都进行过探讨。笔者在此想举例表明,案例教学不仅所选取的案例需要具备代表性、时代性、前沿性等特征,而且对案例的分析更为重要,即需要运用所学概念或原理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或综合研究。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笔者以“工业4.0”(industry 4.0)这一前沿发展战略作为案例教学内容来展示案例分析的全面性或综合性。“工业4.0”战略最早是由德国政府提出,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并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自德国提出“工业4.0”后,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Industry Internet,IIT)与“工业4.0”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称为“美国版工业4.0”。类似地,中国也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中國制造2025”战略。可以肯定的是,“工业4.0”或与之相关的概念正成为席卷全球的潮流。基于以上原因,将“工业4.0”作为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对象,是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和前沿性的。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分解如下:
首先,进行概念解读和背景介绍。“工业4.0”概念的一个比较统一的阐释是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技术化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基于信息物理融合技术(CPS),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实现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最终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也就是说,标准化、规模化、低成本的制造模式将被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制造模式所取代。其次,利用所学知识或原理全面分析“工业4.0”所体现的哲学蕴含,如:
一、从工业1.0到工业4.0:质量互变规律的体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1.0)肇始于18世纪中期的英国,其标志是蒸汽机革命,意味着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2.0)是电气化革命,19世纪中期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以美国和德国最为典型,意味着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时代的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3.0)发端于20世纪中叶,以信息化的使用为标志,意味着信息化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时代的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是基于数字化平台和信息物理融合技术、以客户个性化需求为特色的生产和制造。
从手工作坊生产开始,人类经过几千年的量变,终于完成了工业1.0的质变;从工业1.0到工业2.0、3.0,分别经过一个世纪的量变,而最后一次从工业3.0到工业4.0的质变,若顺利实现的话,应在2025年左右,也就是六十多年的量变时间。
二、工业4.0的兴起: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体现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工业4.0的兴起是由四个方面的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内因一:以客户个性化需求升级为代表的来自市场的挑战。长期以来,客户都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相较卖方或企业来说拥有较少信息。但客户仍然希望能够成为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且除产品功利之外的其他价值也能得到重视,如产品的定制化(Customization)、服务的定制化以及客户在接受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个人体验、社会化体验等,这种转变甚至直接导致了一场价值重构的革命。
内因二: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商业模式的转变。近年来,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制造业形成了挑战。转型之后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过去传统的“制造能力”变成了“制造能力”+“数字化能力”。而对于最终交付的产品的价值增值部分,也从过去的只是“通过制造增值”变成“通过制造增值”+“通过信息技术增值”。
外因一:网络物理系统、物联网等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推动。网络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是工业4.0的标志性技术,它可以看成是由“Cyber System”+“Physical System”构成的组合词,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在工业4.0中,CPS更多指的是包括计算机、实时作用的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的把虚拟和现实连接起来的系统。而物联网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更宽泛的CPS。
外因二: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国家竞争战略的需要。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各个国家政府都有积极参与。如德国和欧盟对工业4.0的推动,美国政府提出的“先进制造业计划”(2014年推出),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等等。
三、工业4.0与生产关系:从雇佣劳动到协作式劳动
不同于工业4.0之前以雇佣劳动为特色的生产关系,工业4.0的特色就是用“股份”代替“雇佣”,这种新机制可以让每个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内部条件,而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定制化的产品、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智慧生产、智能化生活方式,则为灵活多样的创新提供了各种外部支持。流程森严、秩序井然、按部就班的公司,正在失去快速反应能力;野蛮生长、灵活机动、放手人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公司,却可能乱中取胜并大获全胜。[2]
工业4.0所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又一变革是消费主导或生产与消费日趋一体化。在工业4.0之前,消费者被动接受生产者的商品,生产成为主导。工业4.0时代,消费者的意愿和喜好成为决定生产的关键因素,消费者意见渗透进生产过程中,成为推动生产的原初力量。不同于传统生产中用户和生产者之间脱钩的情况,未来的工厂能够灵活、快速地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其中电商平台和大数据业务可以在工业4.0中发挥很大作用,建立用户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是工业4.0最重要的环节。[3]
四、工业4.0与社会分工的变革
分工合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组织成员信息共享,二是组织成员有共同愿望。工业4.0时代,信息自由存储、流动、聚合,形成了无数信息共享平台,分工合作由此变得更为灵活。网状分工体系使跨越企业组织的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自发、自主、快速聚散的组织共同体大量涌现,并通过“自组织”,即依靠内在驱动,自行提高效能。在小微化自组织内,高层领导的主要职责不再是发号施令,而是为成员提供支持和服务。由此,组织实现了“去中心化”,成员不再“对老板负责”,而是变成“对用户和消费者负责”。另一方面,工业4.0时代也加剧着行业分工的普遍分化,加剧着人与人、人与机器的竞争,智能机器将更多地夺走普通工人的饭碗,同时也让一部分劳动者解放出来,成为充足的产业后备军。
五、工业4.0与能源4.0: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
从整个工业发展史看,能源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所有的技术革新必须依附于能源,每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都是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始,能源革命就是工业革命的内在动力和支撑。简而言之,能源1.0革命是煤炭代替了木柴,并与蒸汽机相结合;能源2.0革命是石油代替了煤炭,并与内燃机相结合;能源3.0革命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并与互联网相结合。
能源4.0革命作为工业4.0的推动力,是通过大数据、传感器等的运用,将能源的真正潜能激发出来。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互联网与电网,将太阳能、风能、化石能源、核能等供电侧所有能源与电解铝、氯碱、海水淡化、制氢、煤炭清洁化、煤化工、冶金、城市污泥污水处理、绿色交通等高耗能产业用电侧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形成智慧能源,构建一个有机、高效、低成本、可持续、可调控的新型能源网络系统,此即“智慧能源”。[4]
能源4.0革命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或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能源4.0革命极大地释放了能源的潜能,极大地拓展了生态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满足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或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
六、工业4.0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或理论之一,是指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原因,生产资料所有者独自占有生产资料,怎么生产、生产多少都由资本家个人说了算,而这种自由化生产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即第一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第二大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脱节,商品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由于社会生产的周期性特征,导致经济危机也由此分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生产的盲目性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也就会周期性发生。
但目前的一个趋势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隨着政府管理的完善和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增加(如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初期,美国政府第一时间推出7000亿美元的货币刺激市场,并及时向岌岌可危的汽车企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注资,将这些企业部分国有化并涉足其管理,挽救大量即将失业的工人),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在减小,影响时间也在缩短(如美国大约花了两年多时间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
更重要的是,随着西方国家推出“工业4.0”战略,经济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最重要原因便是生产与需求的不匹配,而工业4.0提倡的定制化、个性化制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这种不匹配。换句话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这个平衡点随着工业4.0的出现和普及越来越有可能被找到或接近于找到,由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所导致的生产的盲目性也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当工业4.0普遍实现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出现的次数、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都将逐渐降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或缓解。
七、工业4.0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工业4.0阶段,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正在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自由时间相对不断增加,似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可能。而事实上人们所谓的休闲时间并不完全自由,以客户参与生产为例,资本可巧妙地支配和蚕食人们的自由时间,甚至把我们的非劳动时间也巧妙地纳入他们的增值轨道中。
工业4.0所倡导的个性化定制作为一种消费方式,能够让人从大众化、平庸化存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是其魅力所在。但工业4.0正是抓住这样一个商机,借助资本的实力和技术霸权,通过广告的“暗示”和文化工业的“狂轰乱炸”,时时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如果你生活的一切都是定制的,你的生活势必最有品质。就这样,我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被设计了,追求个性化消费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商品拜物教。另外,科技与资本加速了蓝领工人的边缘化。沿袭马克思对技术和资本批判的一贯精神,工业4.0不仅是资本主义用技术和资本驱动的牟利工具,同时也是个性异化的陷阱。
八、总结
工业4.0不仅代表着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更代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的变革,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危害性,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陷阱。工业4.0既是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工业4.0实践的不断深入,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蕴涵也必将得到更多体现。
笔者为响应“金课”建设的目标,以“工业4.0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为例探讨了案例教学所应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即以“工业4.0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为线索,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当然,由于所选案例的不同,还需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案例选择在案例教学中本身就是重点,而之后围绕案例将相应内容全面展示出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具备以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则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俊松编著.工业4.0驱动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0-34.
[2] [3] [4]水木然.工业4.0大革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71-172,1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