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陶瓷是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人类对于原始社会的记忆。自古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的陶瓷与其他的材料不同,它是泥与火碰撞的艺术。现代陶艺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于传统陶艺的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更能体现现代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泥土作为最基本的原料,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和解读这种泥性之美。本文从泥性这个角度,讨论了中国现代陶艺创作,重点讨论了在现代陶艺中如何利用泥性去创作,主要从泥性的视觉语言层面、精神传达等层面去论述。
关键词:现代陶艺创作;泥性;解读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泥土是陶瓷艺术的媒介,是艺术化的产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中国部分高校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开始突破传统陶瓷艺术应用性的束缚,陶瓷语音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艺术家们所推崇。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刻、划、拍打等技法在陶器上做一些抽象和简洁的图案装饰,这构成了最初的陶瓷艺术语言的表达。当代陶艺家们传承老一辈的传达手法,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现代陶艺作品中“泥性” 的表达或多或少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妙悟。泥有自身性质,诸如“柔软、 细腻、粗糙、润泽、温润、干燥”,陶艺家巧妙的利用这种性质的传达去直抵人心感知。 现代陶艺家对泥性的把握不仅仅是泥的干湿、粗细的物理属性和泥料的化学比例成分,更重要的是人与泥长时间的磨合所达到的“人泥合一”的境界。因此,泥性即泥的客观属性,表现出人对土地把握的默契程度,更是人对物质的视觉感知。
2.1 泥性语言概述
“泥性”这个词语,看似普通,实则意义深刻。显示一位陶艺家作品成熟的标志就在于他对泥性的理解、掌控和使用,这不仅让陶瓷本身显示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更是艺术家 对自我的认识。泥本身并不具有灵魂,只有经过陶艺家精心的制作,才能给予作品活力, 而泥性便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文明的进程,看上去是由一个个偶然事件的推动,实际上都是必然发生的。泥土与火相遇,蜕变成坚硬,耐水的陶,从此便开启了人与陶瓷奇妙而漫长的联系。总之,泥性传达给人的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心去体会,它是 构成作品的关键要素。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泥土象征着一切生命、孕育着世间万物。从艺术的起源,泥土和岩石就承接了一种表达方式,承担着一种标记的功能,比如,阿尔塔米拉洞穴墙壁上的动物图案,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一些图形、元素、 形象、材质都表达不一样的文化含义,蕴含着不一样的内涵。在中国古老的陶塑中,“泥” 作为最普遍的制作素材,其中,大量出土的随葬陶俑便是其最好的证明。在墓葬文化里, 通过石头作为对照,由泥制作成的陶器就显得极为脆弱、易碎;而泥所具有的“短暂性”、 “易碎性”隐喻了人的一生。通过用“泥”来塑造“人”殉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死” 的尊重,对“生”的期盼,还有对于后代生生不息的美好希冀。泥土孕育生命,延续生命, 是开始,也是终结。泥性,不光代表了它的柔软、温润、可塑,更包含人的精神内涵。唯 有将泥性和人性辩证的同一起来,才会有灿烂辉煌的艺术。艺术家们通过泥土这个载体进行创造,对“泥性”的认识和利用是每一位艺术家必需具有的条件。泥的物理特性和化学 成分并不是组成泥性的全部,艺术家与泥通过漫长、反复的接触所形成的默契才是重中之 重。从此,泥便有了两层释义:一是泥本身的自然属性;二是人与泥的默契程度。“‘泥’ 不只是一种物质材料,而是一种带有“德”和“义”意念的精神载体。”“泥性”的内 涵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历史正因为数千年来常在一个大一统的和平局面下,因此它 的对外问题常没有像它对内问题那般重要。”中国人的态度,常常是反身向内看的。所 谓反身向内看,是指看一切事物都在他自己的里面。这样便成为自我一体浑然存在。因而 “泥性”的内涵揭示的正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与“生长”。
2.2 泥性语言运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陶瓷器物由原始陶器的重实用性慢慢转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对美的认知不断提升,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创作者的眼中作品不仅仅是一种造型的载体,更是创作者对于自我感情的一种寄托。泥不仅拥有自身材料的物质美,还拥有独特的精神之美,情感之美和语言之美,更能说明泥土是现代陶瓷艺术形态塑造的媒介语言。在当代陶艺的創作过程中,对于泥性的表达尤为重要,也是一个陶艺家必在现代陶艺中的泥性探索研究具备的素质。个人情感的表达是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主要来源。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注入其中。“思想情感作为驾驭泥性强有力的支柱能够充分表达个性,”因此只有读懂现代陶艺中泥 性传达的情感美才能读懂作品。对于泥性形态每一位陶艺家在语言上的表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偏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例如有的陶艺家喜欢拉坯成型时的快感,有时候还会在拉坯结束后对作品 进行一系列的拍打动作以更好的塑造作品,使原本已经成型的作品呈现出扭曲,不对称,开裂等自然流露出的形态之美。在现代陶艺的探索中,泥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发生了碰撞,碰撞出不一样的艺术形式。现代陶艺的造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我们在塑造作品是不应只以专业的眼光看待问题,更多的应该加入创作者丰富的阅历和思想情感,通过作品的陶瓷语言充分的传达出创作者的所感、所思、所想、所知。
参考文献:
[1]李雨花.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陶艺创作[J].雕塑杂志,2005年1月
[2]左正尧.超越泥性[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年 1 月
[3]齐彪.《现代陶艺论》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简介: 仪晓霖 1997.02.17 女 汉族 山东省潍坊市 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 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