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分析

2021-09-10 03:10贾若山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新分析

摘要:在创新高效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治理理论的应用非常关键,这一理论要求学校着眼于校园内部管理工作的创新要求,实现管理主体之间的有效交流及沟通,不断提升内部管理的感知力,确保管理服务质量的全面升级。本文以法治理论为分析切入点,了解这一理论基础上高校管理机制创新改革的相关策略及要求,以期为推进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治理理论;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分析

高校管理机制创新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作要求学校以校园需求为基础,促进管理制度的有效实践,加强对管理手段、习惯以及管理者管理行为的有效调整以及规范,真正实现统治向治理的顺利过渡,确保管理意识的优化升级。治理理论能够为高校管理机制创新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确保对症下药,实现管理质量及水准的综合提升。

一、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以经济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等问题分析为基础,国外学者明确强调了“治理”这一重要的概念。在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治理理念应用而生,治理理论有助于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及纠纷,在推进政治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治理理论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与治理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该理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同时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治理理论中的核心思想比较一致,具体包含法治、责任、透明、合法、有效及稳定,在应用治理理论的过程中需要以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运用为基础,充分体现法治的重要作用及优势,尽量避免管理权力的简单压迫,确保责权一致,顺利实现前期的管理目标。

二、高校管理现状

在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整体的管理质量不够理想,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首先,管理压力比较大,难度系数相对偏高。在经济时代背景下,外部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变动,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受到了阻礙,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舞弊、抄袭等行为时有发生。另外学术造假问题不容忽略,有一部分教师出现了造假行为,有的学生没有端正个人学习态度,出现了逃课等行为,这一点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学校的管理机制以及校级校规对学生的约束力不足。其次,学校的管理能力还有待提升,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比较僵硬和机械,教师的管理态度比较强硬。不利于学生的良性成长,学生会产生许多逆反心理和消极对待情绪。

三、治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现状

在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运行机制比较复杂以及多元,大部分的运行机制主要沿袭国家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的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形式来实现稳定运作,这一点符合计划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国有事业单位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国家的稳定性设计发展有非常关键的影响,该阶段的学校管理工作以及组织工作以官僚层级以职能体制为基础,存在明显的集中性。这种传统的高效管理体制备受诟病,工作质量和效率不够理想,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稳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的量大打折扣。

首先,整体的管理工作质量与预期目标差距较为明显,管理权力集中化程度相对偏高。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权力高度集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改革工作被提上日程,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产生了明显的变动,管理权力配置体系实现了全面的改革。行政主体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其中学生权利、教师权利及学术权利产生了明显的变动,但是这几大权力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上级行政管理主体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直接掌握着主体权利,下级管理层所拥有的权利比较少。院系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足,教师非常的被动,难以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自主自治权力相对偏少。

其次,学校所采取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存在明显的行政化色彩,无视对教育管理学的创新分析以及研究,实质的管理策略和手段比较机械,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成为了主角。这一点导致管理目标难以实现有效的落实,外加上强制性的高效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定向执行性,因此只能够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稳定运作。专业主义、计划主义、程序至上的原则备受诟病,实质的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和合理,缺乏一定的效率性以及执行性,行政命令占据主角,因此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及矛盾,无法更好的调动管理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大打折扣,很少有教师会着眼于教学管理改革的现实条件进行相应的分析。内部的成本损耗比较严重,管理效率持续低下,严重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创新。除此之外,高校信息管理存在明显的单向化,受到了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的负面影响,往往按照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单向路径的简单传输,无法确保信息获取的完整性以及对称性,不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突破。

四、治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意义

许多著名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的核心要求,全面分析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治理理论备受关注。治理理论能够为高校管理机制创新指明道路及方向,英国著名的地方治理研究学者也曾明确强调了治理理论的重要特征,着眼于高效管理机制创新的核心要求,积极融入治理理论,促进教学改革。

首先,治理理论有助于丰富管理主体,促进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真正实现互相牵制和制衡。行政管理职能不再进行局限于具有一定公权力的政府,社会经济组织以及主体都可以主动参与其中,比如民间慈善机构、志愿者团体、社区互助组织以及各种行业协会。通过社会公共主体的进一步参与来更好的解决各种公共事务,获取公众的认可,因此如果能够以治理理论为基础促进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及改革,那么有助于积极规避政府一权独大的问题,确保行政管理主体的多样化发展。

其次,有助于促进管理手段的丰富化,更好地体现公权力机关以及公民社会的协调沟通作用以及价值,灵活利用各种新技术以及新方法,摆脱传统制度法令政策的绝对服从性,更好的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能动性,规避传统高效管理机制的负面影响,真正的实现稳定运作,逐步实现高校综合实力的稳定提升。

最后,有助于积极的体现权力运行的多样化发展要求,彰显权力的多向性。治理理论十分注重管理企业系统的网络化发展,充分体现民主化的重要特征,在共建共享共治的基础上积极规避官僚治理体系的负面影响。确保行政信息的有效传输,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社会自治网络协同合作模式,高校也能够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以及发展空间,积极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主动调整内部运作模式,保障高校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以及有效改革,真正实现稳步运作以及又好又快发展。

五、治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策略

为了确保高校管理与工作的有效落实,许多高校反其道而行,以管理机制的有效创新为基础,深化自身对治理理论的理解以及认知。抓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及难点,在机制创新的同时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充分彰显高校管理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一)践行协同管理理念

协同与合作非常关键,符合治理理论的核心要求,对调动动主体的参与能动性有非常关键的影响。高校需要关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明确角色定位,充分体现不同角色的作用及优势,通过对高校管理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分析以及研究积极落实日常工作。日常管理工作比较复杂,所占有的比重偏高,教师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尽量避免各种矛盾冲突,在互相交流意见和看法的过程之中,深化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理解以及认知。这一点对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管理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能够充分体现协同管理理念的重要指导作用及优势,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校园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另外,不同阶段的管理机制创新工作的重点以及难点有所区别,协同管理理念的践行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有助于积极规避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矛盾冲突,保障管理机制创新工作的有效改进,真正彰显治理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高校的综合实力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越来越丰富以及多元,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速度较快,教学管理工作也得以顺利改革以及突破。

(二)树立服务意识

良好的服务意识有助于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服从学校的管理,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学校需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及引导,给予管理者更多的关心以及支持,在优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向服务的顺利过渡。学校管理并非以限制管理对象为目标,而是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实践空间中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学校管理者需要尽量避免急于求成和本末倒置,而应该针对问题出现的实质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保障现有的管理制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充分彰显校园管理机制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育人价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管理者自身需要注重角色定位,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认清身份,集中注意力加强外部监督以及宏观管理,充分彰显自身的价值,为高校管理机制创新做出自身的贡献。服务意识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管理层需要拉长战线,尽量避免紧急措施和拔苗助长,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彰显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以及优势。

(三)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

治理理论十分注重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治理机制,其中权力分散最为关键。为了确保高校管理体系的民主性以及多元化,学校需要明确不同主体的重要责任,在共同参与以及互相合作的过程之中明确各自的责权,确保责权分明。校园内部的权责分管最为关键,党委需要注重对重大事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扮演好重要的决策角色。校长则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加强与行政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日常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术委员会需要以学术工作的有效创新发展为基础,始终坚持科学完善的治理理念,只有实现不同机构的互相沟通以及牵制,才能够尽量避免绝对权力。在日常交流以及沟通的过程中,任何一方都需要听取其他两方的意见和想法,主动吸取经验,注重对权力的监督,明确管理机制中的各种问题及矛盾,充分体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始终坚持民主管理,确保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以及障碍,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校园内部管理工作的机会,保障高校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以及有效改革,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

结语

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高校管理技术创新工作备受关注,高校治理工作需要以治理水平的提升和基础,不断实现大力创新以及改革,促进高校的综合发展。动员主体主动参与其中,促进协同治理机构的进一步完善,真正实现管理向服务的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秋丽. 治理理论视角下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J]. 继续教育研究, 2008(12):169-171.

[2]李国年, 肖昊.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独立学院管理机制创新[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3(03):42-51.

[3]赵旭梅. 创新治理视角下日本新型科研院所制度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039(017):91-98.

作者简介:贾若山,1979,硕士研究生,职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分析
互联网视野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分析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思考
中国公开上市服装公司选股最佳化指标研究
解析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创新
油田采油技术的创新分析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育的创新分析
试谈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