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探讨

2021-09-10 03:10刘懿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信息化

摘要:近年来,高校逐步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层次增多,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传统的“人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管理的工作需要,而信息和网络的普及给管理工作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学生管理;信息化;大数据挖掘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过渡。学生之间由于家庭出身、学习基础、个人素质等原因存在的差异性也更为明显,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对高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来说,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更高,而日常管理则更为繁杂细致。高职学生日常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新生报到时的迎新、军训;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助贷、宿舍管理;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管理、离校事务等工作,贯穿了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方方面面,具有覆盖面广、分类细、项目多等特点。传统的日常管理模式主要依靠“人治”,一般来说,会将整个学生管理工作分散到众多的部门以及各类专兼职人员。在这种管理方式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高校扩招之后,各类问题逐步凸显。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手段已经出现,这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机遇。高校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将信息化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从而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重复劳动、效率低下

学生管理涉及的人员和部门较多,传统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效率问题。例如,学生假期离校情况统计,采用各班级分别统计、手工填表、再由分院汇总报送的方式,效率低,出错概率大;而且一旦有学生临时更改信息,所有的数据又要重新汇总,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不同类型的工作对学生信息数据有不同的需求,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管理人员往往会让学生多次填表的方式,整理和统计都十分繁琐。

2.缺少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

以我院学生的学籍管理为例,主要涉及分院、学工处、教务处等部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假设学生要申请休学,则需手工填写申请表,各级审批完成后,学生再将申请表报教务处、财务处、学工处备案。如果学生少跑一处,就会造成数据上的误差。以至于我院学工处、财务处等部门几乎都是采用定期找教务处要学籍数据、再自行更新的方式,才能尽量保证各自存档数据的准确性。造成该局面的根源就是传统的“人治”模式下,各层级管理人员缺少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而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也缺少快捷、直接的交互方式,往往出现辅导员联系班主任、班主任通知班委、班委再告知学生的场面,管理效率受到制约。

3.学生数据之间缺乏有效整合

眼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热门词汇,利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在各行各业引发变革。目前大多数高校中,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已经开始调整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并且初步利用网络信息化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然而,现有的技术手段只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处理,尚不能实现大数据意义上的挖掘、分析;“信息孤岛”普遍存在,难以对学生形成立体画像,更无法为校级层面提供决策上的支撑。

二、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分析

1.学生信息数据化。

以我院现行的学工管理系统为例,学生从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就可以登录,进行基本数据的填写完善,班主任、辅导员可以对学生填写的数据进行复核确认。该模块字段较多,包含学生学号、姓名、专业、身份证号、民族、家庭住址、生源地等多项,一旦完成填写确认,后期教师使用数据将非常方便。利用系统上的功能按钮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查询、统计、导出等操作。学校的不同管理部门对于生源数据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可以针对需求,利用系统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

2.资源共享便捷化。

数据实时性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充分利用全校性的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改善该问题。以迎新为例,早期的报到情况统计往往会在报到日结束后,人工统计汇总;发展到后来,利用在线文档,各分院按指定时间节点填写数据,实现了比早期電话、QQ联系更快的汇总;而在引入迎新系统后,管理后台可直接查看实时报到数据,且可进行可视化展示。另一方面,迎新系统减少了人力物力,简化了学生报到流程,且更贴合现在95后、00后学生的心态和性格特点。

3.学工管理科学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部门均有自己的管理系统,与学生相关的可能有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一卡通系统、图书馆系统等等,系统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如果能充分挖掘关联数据,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例如通过学生的选课数据、出勤数据、图书借阅数据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就餐情况、网络痕迹、门禁记录可以刻画出学生的日常生活形象。南京理工大学采用不定期分析学生饭卡刷卡信息的方法,进行精准扶贫,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填表申请、调研审批方式,而且能够动态掌握学生经济情况的变化。虽然数据的真实性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但这是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的一次创新应用,值得借鉴。

三、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1.加大硬件投入,实现人机互动

从硬件方面来说,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已经起步,但是应用程度还较低,仍然存在不少环节需要大量人力去操作执行。因此,未来的学生工作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集中人力财力,研发契合学校情况、具有特色的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要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安全等相关信息进行滚动调查梳理;要大力发展以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实现人机互动。

2.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管理理念创新

从管理者角度来说,多数学生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专业化大数据人才的缺乏,使得信息化推广放缓,数据挖掘分析乏力。高校应当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工作推进机制的创新;推行网上办公,加强数据分析,优化工作流程,强化部门责任和担当,实现学生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新提升。

参考文献:

[1]黄骊.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探讨[J].智库时代,2018(30):267-268.

[2]王馨慧.大数据技术在高等院校学生扶贫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20(02):57-58.

作者简介:刘懿(1989-),女,汉族,江苏泰州人,讲师,硕士,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