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玲
【背景】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难点是声音会引起鼓膜振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和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传播,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前两节课内容单纯属于物理科学领域,而本课的内容则属于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巧妙结合。以前很多教师教学这一内容时都过多的依赖多媒体,制作了很多精美的课件,但这样做的教学效果真的达到预期了吗?是真的上了一堂带有儿童味的科学课吗?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安排了一些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以模拟为主,一是模拟探究对比活动“增大耳廓”,二是模拟探究活动“鼓膜的振动作用”。这些活动形式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新颖,对教师来说要善于引导,在关键点上设疑、解惑。
【活动一】
商定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活动:讨论。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其实可以分成两段,一段是从声源出发,声波到达耳朵之前;一段是从声波进入耳朵开始到被大脑识别。这前一段,好像我们能说清楚了,关键是这后一段,有点说不清。
师:你们觉得,研究这一段难在哪里?
生:看不到。
师:对人、动物和植物来说,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耳朵每个部分的独特的形状、独特的结构,和它起的作用有关。
师:有没有什么启发?
生:从形状入手,研究作用。
師:对,我们可以从形状和结构入手,来探究它们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将采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
活动:体验活动。
1.师:声波进入耳朵,第一关是哪里?
生:耳廓。
师:从耳廓的形状上看,你能不能猜猜看它在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师:没有耳廓,声波能不能进入外耳道?
生:能。
师:有了耳廓呢?
生:更多地收集声波。
师:[出示图片:耳廓狐]猜猜耳廓狐的耳廓为什么长这么大?
生:收集更多的声波。
师:[出示:喇叭状的“助听器”]我们没有耳廓狐的大耳廓,可我们有灵巧的双手,可以做一个“大耳廓型助听器”。体验一下,如果耳廓变大了,会怎样?我们一起听手机里的一段音乐,先正常听,再用助听器听,再正常听,再用助听器听。反复对比,细细体会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师生共同进行体验活动)
3.师:说说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你能描述一下耳廓的作用吗?
生:……
[板书:收集声波]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制作模拟耳廓,进行对比探究,研究耳廓的作用)【片段二】
活动:显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1.师:从耳廓进入,经过外耳道,声波一路畅通无阻。可是[指出图上鼓膜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
生:被鼓膜挡住。
师:鼓膜,是一层薄薄的、很有弹性的膜。你猜猜看,声波的振动被鼓膜阻挡,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声波能让鼓膜产生振动。
师:是这样吗?你相信吗?有没有兴趣研究一下?
生:有。
师:首先,我们需要声源,老师准备了打击乐器小镲,会用吗?
生:会用。(请一位学生演示敲击小镲)
师:看到声波了吗?在哪儿?
师:接下来我们还需要鼓膜,谁借我们一个鼓膜?
生:……(表示不可能)
师:那怎么办?
生:(引导)用一样东西来模拟鼓膜。
师:[出示实验器材:纸杯,杯口上覆盖保鲜膜,上面撒了点细沙]我们可以用一层绷紧的保鲜膜来模拟鼓膜。[演示:撒一些沙子]为什么要撒点沙子呢?
生:保鲜膜是透明的,即便它振动了,我们也看不到。
师:[出示记录单]这是个模拟实验,保鲜膜模拟鼓膜。先观察沙子、保鲜膜的状态;然后,不接触保鲜膜,在它的上方敲击小镲产生声波,仔细观察沙子的状态,再推测保鲜膜的状态,想想看,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2.(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与学生讨论。实验完成,器材收进抽屉,准备大组交流。)
3.师:结合记录单,交流一下刚刚看到什么现象和你们的解释。
生:保鲜膜振动了,保鲜膜的振动是由声波的振动引起的。
4.师:[出示一个鼓,鼓面上撒着一些沙子,敲击鼓面] 鼓面振动了,保鲜膜也振动,如果对比它们振动的原因,会有什么发现?鼓面是——;保鲜膜是——
生:鼓槌敲击引起的;声波振动引起的。
师:这正是鼓膜振动的原因。
[板书:产生振动]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实验假设、验证和操作,让学生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来验证“声音会引起鼓膜的振动”的猜想)
【反思】
我在上这节课之前查阅了很多资料,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是制作了很漂亮的课件,让学生从课件的动画中去感受耳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看完这些教案后我就在想对于这样一个介绍人体器官的生命科学领域的课题,人眼又没有办法直接看到,如果光用课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吗?有没有什么又形象简单但又确实可以使学生真正能学到一些知识并能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呢?所以在设计时我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题的特殊性,设计了两个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探究模拟活动。不仅省去了制作课件的时间,又能让每个学生都通过活动对耳廓和鼓膜的作用有了切身的体会,从而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了轻松有趣的课堂环境,使他们感受在课堂上不是在学知识,而完全是一种有趣的探究过程,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科学的这种探究过程中来,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发挥想象、在探究中自己动口说、动脑思、动手做。整节课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是引路人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究,获得学习的乐趣,师生间、学生间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中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科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使我们的课堂体现了一种简洁的美,让科学和我们的生活更“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