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不对称下慈善公益组织管理

2021-09-10 07:22陈艳芳
客联 2021年5期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管理

陈艳芳

摘 要:慈善公益组织管理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后屡次成为众矢之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慈善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捐赠人、慈善组织、被捐赠人之间的双重信息不对称,本文提出建立专门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平台、推行慈善公益组织竞争淘汰机制,建立慈善组织监督评价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慈善公益组织;管理

一、引言

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发生时,在捐助救灾过程中,暴露出慈善组织诸多问题,如工作懈怠积极性不高、救灾物资配送效率低下、挪用捐赠物资资金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心。民众不愿意捐款的原因是担心捐赠物资不能送到真正需要帮助困难群众手中。慈善公益组织在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不高,越来越多的人对慈善组织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这既不利于慈善公益事业的推广发展,同时也波及到真正为社会服务的公益组织,也不能真正帮助水深火热的灾民们。汶川地震和2019年疫情被曝光惡劣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谴责和批评。如何加强公益组织平台管理,如何充分利用救灾资金,如何从内部形成激励考核机制,从外部形成监督管理机制,让公益组织真正成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爱心组织需要不断的探索。本文分析捐赠物资被挪用、不能有效到达灾民手中、捐赠物资管理效率低下想象表面背后最本质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希望能为公益组织的良性发展建言献策。慈善组织未合理调配捐赠物资大致有如下两大原因,慈善组织内部源于委托代理机制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和慈善组织外部缺乏竞争机制。

二、信息不对称下慈善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慈善组织管理问题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捐赠人和慈善组织以及慈善组织与被捐赠人之间存在双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慈善组织为了自己利益损害他人利益,如私吞、挪用、贪污资金、偷懒,当慈善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时,慈善组织工作人员更容易出现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干多干少没区别,没有相应的惩罚奖励措施,工作人员领着国家工资,工资高低更捐赠物资管理没有深层联系。所以导致管理运营效率低下,不妥善保管好物资,未将捐赠物资捐赠给灾区人民,存在诸多管理漏洞。捐赠人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他们无法近距离辨别慈善组织管理是否有效,也无法到达第一现场监督慈善组织,他们也不知道困难群众真实状况,他们的真正需求。慈善组织与被捐赠人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被捐赠人信息是否真实,被捐赠人需要哪些帮助,是否将紧缺物资真正送到最需要帮助的民众手中。慈善组织发放分配物资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按照亲疏关系远近或依附于权势官僚。反观中国慈善组织的绩效状况,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慈善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组织同人员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不高等,导致我国慈善组织的绩效水平普遍不高,投入产出比偏低。当前慈善领域人员的能力素质和经验上的匮乏不能完全适应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框架下,慈善机构和慈善活动需要接受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政府行政管理色彩浓厚,使得慈善组织难以独立自主的处理内部事务,只能通过依附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获得自身的发展。

三、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

解决信息不对称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慈善公司组织管理信息透明度。建立专门的慈善公司组织信息披露平台,如公开披露捐赠收入、捐赠支出明细、慈善组织费用开支明细,不管公益组织规模大小,不管慈善捐赠金额多少实行月报、季报、年报披露,一律从严披露信息,并定期抽查信息真实性,慈善组织费用开支明细。建立慈善组织信息披露考评机制,将信息披露真实性纳入慈善公益组织考评系统中,责任追究到部门和个人。一旦私自挪用资金等同于贪污。对公益组织及个人披露虚假信息者,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并公布于众,并与房贷、车贷等征信系统相连接,使其声誉受损,提高犯错成本。

推行慈善公益组织竞争淘汰机制,不管是政府性质、社会性质还是民间性质公益组织,相互竞争,优胜略汰。对于有征信污点、管理漏洞、效率低下的慈善组织公布于众,公益组织的公信力由民众投票。完善慈善组织管理法律规章制度,从是否违反法律制度、运营管理是否有效率、捐赠是否公平公正这些项目进行量化评分,并接受公众监督、举报、审计,淘汰不作为乱作为公益组织,鼓励支持真正想做好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

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制定慈善组织平台治理、日常运营法律规章制度,细化奖励、惩罚、激励细则,接受政府审计部门、民众、捐赠人、被捐赠人监督,并实习网络媒体监督、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监督,同时接受民众的举报,捐赠人可随时查询捐赠物资去向。对慈善组织费用开支和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明细进行披露,工资收入按照基本工资

慈善公益组织捐赠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完善慈善公益组织相关法律、制度、组织架构、流程管理,统一标准。对所有的慈善公益组织在专门网站上进行信息披露,并进行信用排名,捐赠者和被捐赠者都要可随时查看到财务报告,关注慈善组织发展。被捐赠者之间形成竞争机制,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捐赠物资用途。慈善公益组织之间形成竞争机制,相互竞争、相互督促,相互监督,可相互举报。解决信息不对称:捐赠者(劣币驱逐良币)、公益中介组织(资金物资是否及时有效移交给被捐赠人,中间是否有贪污腐败、资金截留浪费)、被捐赠者(信息的真实性、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公益组织主动披露信息获取捐赠;出现信息中介方(买卖方);信息担保方(公益平台)。公益组织分配给被捐赠者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是否可以量化,捐赠行为是否存在按亲属远近关系进行分配,如何对其检查监督,是否已分配给最需要帮助人员,责任分配到个人,到底由谁来监督,如何进行监督,违法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相关的惩罚措施是否明确。调查中国慈善组织隶属机构、资金来源,民间慈善组织、政府管理慈善组织资金来源、信息披露、人员组织架构、如何考核监督、谁来监督审计,惩罚措施。

本文认为慈善组织应从信息真实性、诚信、运行效率、主体资质、社会服务态度、公益组织专业程度等六方面加强建设,这几个方面既包括公益组织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也包括服务的专业化、合法化程度。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全面准确及时性,披露的内容包括机构内部的人员选拔考核激励机制、慈善组织的运营信息和费用开支、慈善款项的来源、金额大小、善款的具体使用状况、捐赠的标准和分配依据,信息真实完整才能赢得民众的信赖;二是慈善组织对受助者的捐赠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对捐赠资金是否有效使用;三是同行之间既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又需要相互监督、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竞争是慈善组织不断完善的动力。运作效率和效果体现慈善组织是否能有效配置资源,是否能在救灾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及时运送到受助者手中。慈善组织对内需在组织机制、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等每一个环节上加强。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长期不断的系统化累积过程,但是任何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都可能直接使其陷入困境。“郭美美事件”等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对整个中国慈善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可度出现了危机。慈善组织不能违背公益的宗旨,慈善组织和工作人员要有可量化可执行的考核制度,防范于未然,只有法律制度流程完善了,才能填补管理上的漏洞。不是每次查出重大问题,才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塑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2(9): 63-69

猜你喜欢
信息不对称管理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投机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