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
清早,我被手机铃声叫醒。“小安的妈妈不愿意参加‘十大好父母’评选活动,主要是不想再抛头露面,只想安安稳稳、平平淡淡地做个普通人。”看到年级主任发来的信息,我颇感意外,只好回复“可以理解”。虽说这是一件小事,却让我想到了当下的家校合作。
小安的妈妈是一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参加了抗击疫情的工作。学校曾安排人员上门慰问,并对她的感人事迹做了宣传报道。临近岁末,学校开展“十大好父母”评选活动,因为她有典型事例,便成了合适的人选。然而,我们心中的“合适”却不是她心中的“合适”,她的主动放弃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尊重家长的选择,才有真正的家校合作。
家长和学生一样,也是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我们发现有学生的读书作业没有签字,是否想到他的家长可能加班到深夜才回家?当我们责怪有学生不讲卫生、邋里邋遢,是否想到他的家长也许忙于应酬,只好让孩子独自做饭、独自睡觉?当我们抱怨某个家长没有在群里及时回复信息,是否想到他或许正在手术室里为了抢救病人连续工作数小时?当我们怒斥无视规定提前到校的学生,是否想到他的家长可能因为要卖菜不得不提前把孩子送到校门口……我们的家长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他们也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家庭教育是他们的责任,却不是他们的全部。只有安居乐业之后,才可能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他们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也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当物质生活匮乏时,他们可以选择用自己的奋斗经历给孩子做最好的教材,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自理、自律、自强;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他们可以选择带孩子走进音乐厅、美术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乃至外出旅游,来拓宽视野,认识世界。他们可以选择轰轰烈烈的人生,也可以选择平平凡凡的一生;可以选择台前,也可以选择幕后。
在自上而下重视家校合作的今天,为什么“一头热”和“一头冷”的现象时有发生?老师一声喊到底,所有家长都步调一致,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家校合作。極少数家长因疲于应付,怨声载道,甚至以“退群”宣泄对老师的不满情绪,这也不是真正的家校合作。如何让家校合作这棵老树发出新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家校合作需要分清场合,摆正位置。在学校,老师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家庭,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边界,二者不仅在教育的时间、空间与施教者等方面不同,在教育功能上也不尽相同。如果逾越了家校的边界,就会使家校合作的方式变形,必然让家长生厌。互相保留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平等相处,才能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久而久之,家校合作产生良性循环,就可以帮助我们在学校里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快地成就学生。
其次,家校合作需要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将心比心,很多事情就能释怀。例如“后疫情时代”,各种调查表、健康码纷至沓来,到了家长手中就成了规定做法。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理解老师,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认真填报,和其他家长同心协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发现学生有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如果家长实在没有精力合作、没有能力合作,老师不能放着学生不管,调转枪口去责备家长、培训家长、折腾家长,要顾及家长愿不愿意、有没有时间。
最后,家校合作需要同心同向,携手共进。家长是学校教育最可靠的同盟军。双方同心同向,形成共同体,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全部力量,才是最佳选择。老师少发号施令,多一些主动关心,多一些持续跟进;家长少责备抱怨,多一些主动询问,多一些积极互动。学生出现问题,老师与家长坐下来好好沟通,客观分析原因,共同解决。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了解家长的心态变化,在激励、唤醒、鼓舞家长的同时,不吹捧谁,也不棒杀谁,不把家长分成三六九等,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每个家长面前。既然是合作者,如果家长配合得不好,也很正常,老师就以平常心对待;如果配合默契,老师就感恩在心。
家校合作虽积弊已久,但我们要始终相信,现在的“80后”“90后”家长肯定比他们的父辈更有教育智慧。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家校合作才会开花结果,“学生不苦、老师不累、家长不慌、学校不躁、社会不怨”的幸福愿景才能早日实现。
想到这里,下一期家校共育培训活动的主题已定——尊重在前,合作在后。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