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教学的现实性探索

2021-09-10 20:06赵春音
南北桥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客教育创客

赵春音

【摘    要】本文探索了在通识教育如哲学导论等课程中,除了传统的哲学史等内容的教学之外,应着重于关注一些现实性问题,如“创客哲学”。在全球范围的创新浪潮中,创客运动和创客教育在一些国家风起云涌,二者有其深刻的哲学和教育学思想渊源。本文总结了蒂娜·齐莉格、约翰·杜威、皮亚杰、派珀特、蒙特梭利等人的哲学思想,揭示出在全球范围的创新浪潮中,创客运动和创客教育的哲学和教育学思想渊源。

【关键词】 创客  创客运动  创客教育  创客哲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5.194

关于通识教育的教学重点,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除了需要传授传统的知识体系之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应是重中之重。以笔者任教的哲学导论课程来说,除了传统的哲学史等内容的教学之外,有很多有趣的现实问题可以关注,比如“创客哲学”。

简单说,创客是一群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或者说,创客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发挥、开放交流、全民参与的社会文化,鼓励更多喜欢创造、探索、分享的民众,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修改、完善,进而营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创客也代表一种不走寻常路的人生态度,在创客眼里,“一切皆可创造”。创客还是一种动手操作、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做中学”是创客的核心理念,创造即学习。一件作品的创造往往需要跨越多个学科,综合应用多种知识和技能,不断探究、体验、实验和检验。创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通过实践应用将知识内化、巩固和提升。[1]

创客运动,是指创造某物的过程,正在成为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激励增长的一种运动。创客运动包括几个要素:1.创造者,在玩耍式的实验中创造;2.创客空间,是为创客们提供各种实践的空间;3.创造,主要是用技术来学和做的的活动,如做饭、缝纫、焊接、机器人学、画画、打印和建造等。创造活动经常包括编程和物理计算,用计算机创造出感知和控制物理世界的交互体验。4.共享,愿意将自己的创新理念或创新成果通过创客社区共享。[2]

一些国家如美、欧、中等都把创客运动作为鼓励生产、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途径,创客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一种崭新模式也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并逐步推行开来。创客教育根植于蒂娜·齐莉格、杜威、皮亚杰、派珀特、蒙特梭利等人的哲学和教育学思想中。本文在此详细梳理了创客教育的哲学渊源,以深入理解创客教育及其思想内涵。

一、蒂娜·齐莉格的创意哲学思想

蒂娜·齐莉格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的教授,教授有关创

意思维方面的课程,她曾出版《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一书,引起很大反响。在此书中,蒂娜·齐莉格简单明快地表明了她的思想:是否有创意思维不仅要看你是否有新颖想法,还要看你是否将想法落实。[3]利用一套合理的训练方法,配给一定的环境因素,想象力可提高,创新力必然增强。[4]

在蒂娜·齐莉格看来,创意引擎有六个要素,分别是:知识、想象力、态度、资源、环境、文化。其中前三个为内层要素,后三个为外层要素。[5]

以文化为例。在蒂娜·齐莉格看来,不一样的文化和思维总能擦出创意火花,创新很多时候是社交活动的产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观察他人、寻求建议或直接合作。沟通形式越多样化,也就越有可能实现创新。[6]这也就是各式各样的创客空间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性。在创客空间中,创客们不仅可以亲自实践,更可以多维度、深层次地交流,从而产生创意。

再以环境要素为例。齐莉格认为,保持对周围环境的高度敏感是很重要的。她还引用HandSpring公司的合作创始人杰夫·霍金在其《人工智能的未来》一书中所提到的“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来证明这一点。我们把环境与客体统称“模式”,模式识别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成功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最有力机制。如果没有模式识别,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认识每个对象、每个事物和问题,而且也无法用先前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但在遇到新事物或新环境时,如果我们完全依赖模式识别能力,大脑在模式识别作用下就会自动将以往认识一味附加到新事物或新环境中。因此,要避免模式识别的弊端,就必须对新事物或新环境保持足够的敏感,多观察、多注意。[7]当然,齐莉格也认为,细致的观察力虽不容易养成,但仍可通过不断练习而得到。[8]

至于如何通过环境来提升创意,齐莉格认为,可以通过营造有创意的环境来达成,例如,独特的办公室设计风格可激发创意,特别是各种细节,要把诸如墻壁颜色、背景音乐类型此类因素都考虑在内。此外,齐莉格还引用了其他学者如伊万·麦金托什提出的营造创意环境的七大要素,如私人空间、集体空间、自我表达空间、才艺展示空间、参与空间、资料空间、旁观者空间等[9],这些要素对于创客空间的设计来说都极其重要。

齐莉格还谈到了如何有效沟通激发团队创意思维的问题。要构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集体,团队的组合方式至关重要。首先要尽量避免队员都是同一类人,多选择工作风格迥异、对问题有独到见解的队员。其次,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的、游戏式的工作环境,鼓励积极的反馈行为。[10]创客也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如何交流合作,应营造怎样的氛围,对于创客实践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

齐莉格还指出,没有足够多的尝试,就不会有伟大的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尝试、不断筛选、不断淘汰,最终成功的过程。她还举了个例子,美国加州有一所学校叫“东敲西打学校”,是由电脑专家吉佛·图利创办,招收的学生从8岁到17岁不等,它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在“胡闹”或有些“危险”的尝试中学会如何建造东西。如学会玩火;拥有一把折叠小刀;解体电器等。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把脑海里的模型建造出来,不用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嘲笑,相反,越另类、越新颖的点子越受欢迎。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许多设计在脑海中时很漂亮,但建好后却变成另一模样,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努力使下次实验更为成功。[11]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尝试中,培养和发展了自己的认知能力。

类似地,美国的富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也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所有的课程都在实验室中进行,在获悉每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后,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亲自寻找材料、建造模型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这与创客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不仅教授概念,更是将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挑战和课题联系起来。

二、约翰·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 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提倡从儿童天性出发,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12]

(一)教育即“生活”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教材选择上,杜威认为应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引入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缥缈的。另外,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践中,他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目的。

(二)杜威哲学的精髓在于重视探究及实验

一方面,在19世纪的欧美社会,随着心理学、生理学、进化论、科学实验方法等的出现,强调发展变化和重视探究及实验成为西方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杜威教育思想正是这一时期科学探索精神广泛影响的产物。另一方面,19世纪后期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强调行动和鼓励探究,它反对只强调观念的孤立或独处状态,主张将观念与行动统一起来,并在二者的结合中把观念能否产生效果放在第一位。

杜威重视探究及实验与他对传统认识论进行分析与批判也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认识论是关于知识以及认知的理论。在杜威看来,认识论所关心的不只是知识问题,更重要的是认知问题。传统认识论在认知问题上是以“知识旁观者”的理论出现的。这种认识论主张,知识是对实在的“静态”把握或关注。这种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认知主体与被认知的对象是分离的,认知者如同“旁观者”或“局外人”一样,是以一种“静观”的状态来获取知识;二是认知被理解为一种认识“对象”呈现给认知者的事件,认知者在认识中是被动的。

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也就是说,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从此思想出发,杜威认为所有成功的探究都遵循一般模式,既可以是科学家的科研模式,也可以是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总之,杜威所主张的以“探究”为基础的认识论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认识论,突出了探究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

杜威这一思想也与他对传统教育“知行分离”现象的批判分不开。由于知识“旁观者理论”把认知主体和认知对象隔离,强调认知是一种认识“对象”呈现给认知者的事情,这样在教育上就逐步形成以知识为中心、学习是被动接受、知识与行为相分离等弊端。结果,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变成了书本上的东西,变成了远离儿童经验和不能对行为发生影响的东西。

杜威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该是合一的。从“知行合一”出发,杜威强调,学校应把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移到儿童的活动上来,让儿童运用他所学知识逐渐发展他的能力。杜威提出了知识与行为相结合以及个体在获取知识上的主动性问题,为鼓励儿童主动探究,并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提供了指导思想。杜威的“从做中学”以及重视探究实验等哲学精髓也就是创客哲学的精髓。

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派珀特的教育哲学思想

皮亚杰,[13]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发展理论创始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皮亚杰认为一切知识,从结构机制上分析,是主体认知结构的内化产生和外化应用的统一,而运算是组成认知结构的元素,各个运算联系在一起就组成了结构的整体。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作为知识形成基礎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和探讨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是关于人类知识问题的研究,着重探讨人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人类知识是如何增长的。发生认识论的特点便是以各种知识的最基本形式去发掘它们的根源,追溯它们从最初水平直到科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皮亚杰把心理学成果引入认识论,提出活动中介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认识活动中的双向建构论,揭示了认知形成中的辩证运动规律,借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调节阐明了认识无限发展的内在根据。可以看出,创客“从做中学”的理念也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背景的。

西蒙·派珀特[14]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联合负责人,著名的理论教育家,人工智能先驱,LOGO语言创始人,教育信息化奠基人,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近代人工智能领域先驱者之一。1958-1963年,派珀特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并与其一起工作,正是这段经历促使其思考如何利用数学去理解和解释学习者的学习和思维。

在个人计算机问世之前,派珀特就已预见孩子将在类似互联网环境下,使用计算机一样的设备来获取海量信息,从而辅助学习、提高创造力。派珀特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于1968年发明的LOGO编程语言,目的是教孩子如何使用计算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一直致力于通过LOGO语言帮助儿童成为他们自己“智力建设”建设者,相信计算机可以让孩子们主动构建知识。

派珀特不仅大力赞扬计算机增强学习的能力,还直言传统教育体制的种种缺陷。例如他批评“三个R模式”——reading, writing, arithmetic的过时。他发明了一种理论——“建构主义”,用来与“教学主义”对比,学生可以通过具体材料而不是抽象命题来学习知识。 在此基础上,派珀特又进一步提出了“构造论”,特别强调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可供分享的作品进行知识建构。这与杜威“做中学”的理念是一致的,也是创客教育重要的思想渊源。

四、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

除以上思想流派之外,创客哲学还可追溯至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15],其基本原则是“追随孩子”“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与一般教育不同,蒙特梭利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与学业无关。蒙氏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个人发展并培养与提升每个孩子对快乐与惊奇的感知能力。在蒙氏教育过程中,孩子应享受自己童年的快乐,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提前掌握多少学术上的知识。

由于蒙氏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是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因此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不会通过机械式记忆记住某些算式、每天默写单词这样的方式来提高知识密度,而是在蒙氏教育环境中自己探索、寻找答案,逐渐掌握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从而拓宽知识面。由于孩子被教导的是自由地探索和学习,所以他们的学习习惯、能力和自主性会非常强,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孩子們的优势会逐渐体现出来。

蒙氏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有准备的环境”,亦即儿童来到这里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有利于发展并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独立学习与探索的条件。孩子们在此环境中可以自由选择许多活动,以自己的步调练习。教室分为七个区域,分别是生活区、感官区、语言区、数学区、文化区、艺术区以及读书角。各个区域都准备了各类教具,供孩子们自由选择“工作”。蒙氏教育的理念及方式方法与创客教育颇有相通之处。

无论从个体发展、课程改革、教育改革还是国家人才战略角度,创客教育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创客教育不仅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因其跨学科教育的特点而与当前风靡的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教育紧密关联。或者说,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两种重要方式。[16]本文在此深入挖掘创客教育背后的哲学和教育学思想渊源,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其内涵、更深入地理解其真谛以及更好地将创客教育普及开来,以响应当前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十九大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践行。

参考文献

[1][16]杨现民,李翼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2]Yu-Chang Hsu. Sally Baldwin. Yu-Hui Ching,”Learning

through Making and Maker Education”[J].TechTrend,2017,vol 61:589-594.

[3][4][5][6][7][8][9][10][11](美)蒂娜·齐莉格著.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M].秦许可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11,6,10,23,56,59,83-85,138-139,149-150.

[12][13][14][15]参考百度中有关“杜威”“皮亚杰”“派珀特”“蒙特梭利”的内容[EB/OL].

猜你喜欢
创客教育创客
“小创客”有法宝
农村学校创客教育发展之路
创客教育中教师创新实践教学的应对和改进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一位创客的“1分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