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武 施彩琳
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否成功,取决于方法是否合适。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也要通过合适的途径、有效的方法才能实现。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掌握习作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找到了提升学生习作素养的三把秘钥,即多观察、多阅读、多练笔。学生通过多观察,可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特点,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通过多阅读,可以增强语感,熟悉行文基本规律;通过多练笔,可以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让习作变成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一、多观察
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源头活水,学生的习作只能是無病呻吟、装腔作势。由于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因此,他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许多写作素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有序地观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深刻的了解、感受之后,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生动感人。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呢?
1. 观察要有顺序。在观察事物时,学生往往只关注整体,不注重部分;只关注事物外在特点,不注重事物内在规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没有重点,没有条理。因此,在习作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弄清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例如,《观潮》一文,作者主要是采用时间顺序来观察钱塘江大潮,但在观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时,则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学完这一课,笔者要求学生观察校园后,仿写一篇习作。在学生观察校园时,笔者要求学生留心景物,抓住特点。由于有了范文引路,学生按“走进校门(写大榕树)——走过水泥路(写教学楼)——登上教学楼(写操场)”的写作顺序,把校园的景色写得既生动具体,又条理清楚。
2. 边观察边想象。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粗枝大叶,只看个大概,不能观察到事物的细节部分,也抓不住事物的重点。要想让学生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懂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观察。其次,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思考,并且展开合理的想象,由物及人,由人及事,由此及彼……让学生的思绪在想象中自由翱翔。这样,才能把原本枯燥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把简单的骨架变得血肉丰满。再次,可以鼓励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表达。如可以用上一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等,还可以用上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才能写出事物的色彩之美、形态之美,让事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笔者带着学生去观察学校操场上的一棵大榕树。在观察过程中,虽然学生都关注到了大榕树茂盛、高大、粗壮这些特点,但不具体。于是,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来具体描写榕树的茂盛、高大、粗壮。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笔者趁机又继续问道:“榕树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呢?”这下学生的思维就发散开了,他们展开想象,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教师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但具体生动,而且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二、多阅读
观察,为习作提供了源头活水,而阅读,能为习作的构思创作提供良好示范。要想让小学生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当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了丰富的语言积淀后,语感便自然形成了。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笔者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1. 针对性拓展阅读。笔者经常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推荐有针对性的课外读物,从而让课内阅读不断向课外延伸、拓展和深化。如:学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后,就引导学生看原著;学完《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之后,就鼓励学生读一读《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学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之后,就推荐学生看一看《呼兰河传》;学完朱自清、鲁迅等著名作家的文章后,就不失时机地与学生一起赏析他们的其他作品……名著的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学生读了原著之后,在选材、构思、语言上都会受到影响,都会有所收获。当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时,阅读就已经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 交流展示阅读成果。笔者常常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名人名言、优美段落等,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与收获。有一次习作,要求写读后感,笔者先让学生说说最近都看了什么书。很多学生都特别爱看杨红樱的书,如《男生日记》《女生日记》《笑猫日记》等,这些书中的内容都特别接近他们的生活。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开展阅读交流展示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一个父母离异的学生说道:“读了《男生日记》后,我知道了,原来父母离婚并不是他们不爱我,而是因为他们有不得已的原因。我要像书中的主人公吴缅一样,微笑地面对一切,开心地生活……”在交流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有了阅读感受,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了。
三、多练笔
在引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积极搭建习作平台,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1. 借助教材小练笔。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习作练习外,还有许多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如给课文填补空白、课后小练笔、“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习作资源,让学生进行练笔。如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课后的小练笔是仿写片段。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呈现课后小练笔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加点部分,了解这个片段是运用对比、列举的方式写出了恐龙这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明白加点部分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再让他们仿写片段,他们就得心应手了。
2. 创设生活情境开心练。为解决学生写作时常常缺乏素材的困境,教师可以事先引领学生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场景,加深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开心练笔。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口语交际活动、专题辩论会等。例如,有一次,笔者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笔者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然后让学生把辩论的过程写下来。因为亲身经历,学生写起来就有话可写。又如,有一次,笔者带学生外出参加实践活动,回来后,笔者指导学生把活动过程写下来。学生兴致勃勃,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写作,产生畏难情绪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多加鼓励。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积累;要鼓励学生多读书,把阅读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中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好习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了这几点,学生就会爱上习作,学生的习作素养也就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融西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