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与疫情下“一带一路”建设探析

2021-09-10 07:22陈昭翼
西部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疫情

摘要:资本主义长波萧条与新冠疫情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与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结构性危机,中美矛盾日益激化,世界经济衰退与政治动荡,对于构建“一带一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推进“一带一路”的对策:(一)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数字经济;(二)实施欧亚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三)美元式微之机加快推进沿线国家人民币国际化;(四)打造“健康丝路”,推动医疗生物技术大国转型;(五)以抗疫实践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一带一路;疫情;资本主义长波萧条;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048-03

引言

2020年伊始,在资本主义长波萧条阶段和全球疫情双重夹击之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疫情加剧“逆全球化”浪潮,中国应积极思考如何化危为机,变害为利,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原有欧亚非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在全球疫情中坚定推进开放型的经济全球化道路,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度过疫情难关奉献出中国力量。

一、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一)资本主义长波萧条阶段的世界经济格局变迁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固定资产投资出现饱和趋势,资本积累利润率不断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为解决资本积累驱动力问题,金融化就成为垄断资本寻求对抗经济停滞的重要手段,一轮又一轮的资产泡沫为剩余价值实现提供了长期的解决方案。2001年新经济泡沫破灭,迫使美联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形成了一个更大规模的住房抵押贷款泡沫。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再次破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美欧国家经济推入长期衰退、停滞。2010年以来,由于国际资源市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导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每年的增速也在下滑。在全球化去留的重要时刻,中国继续以“一带一路”建设夯实全球化基础,激发全球化动力,重塑全球化结构,指引全球化方向。

(二)美欧右翼民粹主义兴起和爆发中美贸易战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层面积累和激化,引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经济危机、合法化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而遭遇重重挑战。作为对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的极右回应,美国特朗普威权民粹主义,英国的脱欧,整个欧洲包括意大利、波兰、荷兰、丹麦、德国、法国、比利时、匈牙利、奥地利和希腊等国家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掀起“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浪潮[1]。特别是特朗普右翼民粹主义政权违反国际规则,担心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追赶可能挑战美国的领先地位,故竭力限制高新技术行业对中国的出口。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从全球产业价值链底端向顶端快速地攀升,引发美国极大的忧患意识。美国通过控制全球价值链,企图抽掉攀升的梯子、堵塞攀升的通道,阻止中国成为未来的现代化制造业强国[2]。

(三)新冠病毒重击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急遽变化

在疫情和油价暴跌,美股熔断的多重冲击之下,美国资本市场激烈动荡诱发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风险增大。大宗商品价格与油价下跌冲击产油国,全球经济增长率和全球贸易会明显下降。主要经济体产能不足,并影响到全球供应链,疫情国家供给体系面临崩溃危险,企业资金链断裂以及盈利下滑使得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可能成为全球产业和投资布局调整的承接方[3]。

二、疫情下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上而言,在当前资本主义第五波长波①萧条阶段,世界经济长期疲软、发展鸿沟持续扩大,国际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成为钳制各国发展和人民幸福的藩篱。“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际新思维,致力于让不同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群体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红利。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出现,国际社会将加深对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新型全球化的理解,从而使“一带一路”新的全球化合作模式得到广泛拥护和国际认同。在全球疫情蔓延中,中国成为率先终结本土疫情的“绿洲”而首先恢复生产,结束产能不足状态,及时对接国际市场医疗、药品与生活用品相关需求将有力推动出口。

从挑战上来说,在当前资本主义第五波长波萧条阶段,世界经济长期疲软,特朗普执政后企图扭转美国衰落的经济霸权,对外采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积极发动对华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霸权国家依然保持冷战思维模式,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妄图遏制中国在国际的影响。疫情重创美欧经济,将导致其“逆全球化”倾向加剧。同时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危机事件,诸如金融风险以及政权危险等。西方国家有可能对外转嫁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使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的波及。西方国家同时为抗疫不力的恶果找替罪羊,指责中国是疫情的导火索,将欧美群众对疫情的不满向中国身上引导。同时通过打压世界卫生组织,削弱中国在国际卫生领域的影响,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挑战。由于疫情,“一带一路”基础建设无法开工,中国与沿线各国的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也趋于停滞。大量企業的停工、破产,我国在海外融资的企业利益将会受到直接的冲击。

三、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推进“一带一路”的对策

(一)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数字经济

针对美国阻碍中国高科技制造业发展的打压行为,中国必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变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顶端的格局。随着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中国需要建成一整套不受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支配的全产业链体系,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高铁航空等高科技行业的研发投入,打造世界级的创新、创业、创投国际平台,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才能为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强大的产业链和物质技术基础[4]。不断推动科技,产品,企业,市场,业态,管理等领域的创新,重点攻关核心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模式,营造科技生态,推动技术性大学建设,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培养高技术、复合型的人才,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产业质量与效益。疫情的发生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在线办公、远程会议、远程教育等数字经济转型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催生了新的发展机会。中国电子通信相关企业可对接沿线国家的需求,在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5G等领域进行技术合作,使中国技术打开国际市场。同时,中国在疫情防控中所运用的疫情地图、人群追踪等数字化技术,都可以为国际抗疫提供新解决方案。网络游戏、直播、教育、办公等新业态在中国发展起来后,带动了我国“宅经济”的成熟,由此展开的技术输出,可以为沿线国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实施欧亚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沿线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直接受到冲击。中国可以凭借其强大、完善的工业体系为后盾,将中国发展动力传导到沿线国家,即中国为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注入资金流,通过与沿线发展中国家联通基础设施网络,整合区域乃至全球经济资源,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共享全球化成果和红利,从而推动沿线发展中国家走上共同富裕的新型全球化和现代化道路。中国与沿线各国应共同推进国际绿色通道建设,采用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运输方式,以便中国抗疫物资销往海外市场,构建“健康丝路”[5]。只要把沿线国家医疗民生、轨道交通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搭建起来,就能激活疫情冲击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刺激沿线国家的新需求和新消费动能,拉动各国经济复苏。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增强信息互换;在促进共同防疫,信息共享的过程中,通信网络等建设也得到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中国也可以运用物联网,人机交互等技术,凸显中国在设计、建造、流通过程中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使基础设施建设效率高,性价比合理,因此也会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而通过互联互通,使基础设施的标准统一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三)美元式微之机加快推进沿线国家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在沿线国家流通与使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带动大量的融资以及产业合作。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并恢复社会经济生活,这使人民币汇率走势逐渐回稳。韩国、日本、中东和欧洲相继爆发疫情,美国逐渐成为疫情重灾区,美元随之出现大幅下跌,美元传统的避险货币地位受到严峻考验。在全球外汇市场,人民币突然之间成为SDR②五大货币中最具有优势的货币,这样人民币国际化就在新起点上迈出了一大步,也是人民币深耕全球金融市场的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对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有巨大的需求,为人民币对外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印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工作通知》,对受疫情影响的项目和企业给予金融支持。透过对相关沿线国家用人民币投资的方式为其金融系统注入货币流动性。进口时支付货币也应为我国货币,沿线国家获得我国货币后更有助于带动中国出口产业发展。对于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国家,在帮助其建设医疗设施,提供医疗物资的同时,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并且可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提升货币流动性。通过跨境电商等业务使海外人民币可以回流国内,增加外国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一些受疫情冲击的债务国无法偿还美元债务时,中国可以替其偿还,同时以其国内资源为抵押,使人民币开拓该国市场。同时,推动国内金融市场自由化,使外资得以找到避风港,拉动国内的投资,在世界经济疲软的情况下起到“起搏器”作用。

(四)打造“健康丝路”,推动医疗生物技术大国转型

在遭受疫情沉重打击后,全球产业链将发生结构性嬗变。面对世界市场的供给受挫,我国相关产能恢复后应及时对接国际市场医疗需求。中国可利用成熟的抗疫经验与防疫技术,以抗疫合作拓宽“一带一路”。面对疫情,没有国家可以獨善其身,只有以国际组织为依托,做到务实合作,信息与技术共享,共建“健康丝路”,才可以打赢共同的敌人。中国应充分考虑沿线国家医疗基础设施及产业需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合作,通过国内企业多余产能增强沿线国家医疗水平,在互利合作中推动中国向医疗生物技术大国转型。如新冠肺炎以来中国向各国捐赠与出售N95口罩与检测试剂,向各国的卫生机构进行捐款等。同时,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通过新业态畅通各区域与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疫情契机,建设区域性公共卫生与救援中心、传染病预防队、防控队等。在进行国际援助的同时,通过国际科研合作反哺中国科技创新。如在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医疗智库建设等领域与外国展开合作,助推中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同时,可以在“健康丝路”中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如兴建一些中医药机构,在海外合作进行一些中医技术的研发,在海外学校中推广中医课程,同时组织一些宣传中国艺术的社会团体、文化活动等,为海外华人以及外国同胞提供就业平台与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6]。

(五)以抗疫实践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

“一带一路”倡议虽带来了正面影响,但不少人担忧“一带一路”倡议会对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乃至全球的经济秩序产生挑战,排挤其他国家的既有地缘政治经济权力空间,由此产生了“中国威胁论”“过剩产能输出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③等负面言论,从而降低了沿线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与认同。因此,我们还需要抓紧“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构建。特别要对中欧班列车在疫情期间打通欧亚通道,畅通粮食、原材料和医疗救护物品通道做好外交宣传,充分展现出中国助力沿线各国抗击疫情的国际人道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理念,可以稳定舆情,最大程度上消除谣言,借此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7]。

在推动话语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各国在政治与文化上的差异,防止别国对中国态度转变,并产生心理反感。在疫情中推动对外宣传的话语表达创新,用新的抗疫口号、外交话语、中国特色抗疫方式推动宣传形式与内容创新。搭建国内外的抗疫宣传平台,改变海外西方媒体一家独大,主导舆论场的局面,通过更新抗疫动态,宣传抗疫实效,引导国际舆论,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认同度。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海外援助,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决策,尤其是疫情相关事务的讨论,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学习中国抗疫模式,实现对疫情的有效治理,在无形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注 释:

①第五波长波:经济波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周期约为50年的经济长波是世界经济领域里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专家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

②SDR:即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最早发行于1970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目前SDR储备货币有五种,分别是美元、欧元、英镑、人民币、日元。

③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故名马歇尔计划。主要内容是:美国拨款援助欧洲国家,以复兴战后经济;受援国必须满足美国提出的一些条件。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穗明.西方右翼民粹主义政治思潮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7(7).

[2]戴翔,张二震,王原雪.特朗普贸易战的基本逻辑、本质及其应对[J].南京社会科学,2018(4).

[3]王一鸣.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冲击——前景和政策展望[J].全球化,2020(3).

[4]张彦.美国贸易霸凌主义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与应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6).

[5]梅新育.抗疫合作充实“一带一路”[EB/OL].2020-09-19.

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20/0326/2405764.shtml.

[6]何茂春,郑维伟.“一带一路”构想从模糊走向清晰——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理论内涵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7]黄义灵,汪信砚.“一带一路”的文化互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江汉论坛,2017(12).

作者简介:陈昭翼(1997—),男,汉族,浙江丽水人,单位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