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哲学思考

2021-09-10 07:22汪泽洪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和谐发展问题导向

汪泽洪

摘  要:纵观历史,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术兴起才出现的新概念,“智慧”一直都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和永恒主题,是哲学中“智慧”的继承与发展。智慧教育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思想;以人为本的唯物论思想;和谐发展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对于推动当前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哲学底蕴上去分析与思考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智慧教育;问题导向;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5-0-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出现,智慧教育一词出现在学者专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1]。智慧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因为智慧就是未来的资本。

纵观历史,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术兴起才出现的新概念,“智慧”一直都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和永恒的主题。在古希腊文中,哲学原来由“爱”( PHILEO)和“智慧”(SOPHIA)两个字所组成,意即“爱智慧”。在汉语中,“哲”的字义也是“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可见,智慧教育中的“智慧”是哲学中所说“智慧”的继承与发展,蕴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只是今天的智慧注入了新的元素,即时代因子科技,目的是想更好地拓展学生知识、增强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的品质和智慧。

二、智慧教育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思想

怀特海是智慧教育的倡导者,他认为从古人对智慧的追求到今天人们对纯书本知识的向往,这是教育出现了问题。他认为智慧不应该仅是追求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追求,包括如何处理知识以及如何选择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杜威认为智慧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果人们“运用的方法能够解决他们所研究的题材中发生的问题时,便获得了知识。”可见,知识是人们用以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纯粹的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师热衷于传授书本知识,由于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和节奏日益增快,发展要求有更高能力与智慧的人才,也需要更高标准的教育[2]。当学校一味追求教知识时,教育就会出现问题,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为了帮助教育走出困境,培养既有国家社会发展智慧,又有个人发展智慧的人才,智慧教育出现,并将成为取缔纯知识性教育的方法,也势必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就是坚持世界观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存在本身就是问题,世界原本就是一个问题世界。以问题为导向去看待这个世界,并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推动发展的动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精神产婆术”就是以問题为导向来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答方式引出真理。马克思认为,历史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不断提出新问题来解答旧问题。可见,问题是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重要方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问题具有普遍性,承认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是重知识轻智慧、知识更新过快、创新型与智慧型人才短缺、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教与用脱节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进行重构与创新。智慧是通过对问题进行认识分析、交流讨论后,形成对策以解决现实问题。智慧教育是在认识与分析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方法,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正确方向。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认识论

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认识产生的前提,也是认识发生的一种方法。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3]。”可见,问题的提出体现发问者的意图或者目标,这也是“在问题之所问中还有问之何所问”[3]。问题是一种寻求,一种探索,是认识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问题具有针对性、方向性,能客观的认识问题,并提出问题,认识才会明确和深刻。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总是与问题相互依存。

因此,可以说认识来源于实践中的问题[4]。应试教育,教知识、求高分、追求升学率,学生高分低能、心理扭曲、行为怪异等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智慧教育是对问题认识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认识的飞跃。教育问题呼喊着人们在实践认识中抛弃过时的教育理念,探索和建立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新认识。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5]。所以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从问题开始。

(三)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矛盾论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人们,坚持矛盾论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问题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并发展变化着。当前教育面临一系列矛盾,如教书与育人、知识与智慧、技能与道德、虚拟与现实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智能时代,不是教育引导社会,而是社会在引导教育,人们热衷于物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轻视精神、智慧与道德方面的提升,教育出现滞后现象。并且在信息时代,传统行业措手不及,新兴行业淘汰整合,人才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的智慧,教师是学生智慧发展的引导者,要把发展学生个性作为中心任务,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学目标。智慧教育是对教育反思的结果,反思必然带来批判,而批判的过程就是发现矛盾、思考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世界因为矛盾的产生、变化与解决而不断演化和进步,并推动着理论创新,新的理论因具有解决矛盾的能力而被认同。教育也因教育问题的产生、认识和解决而被推动着改革与发展,最终达到教育的生态平衡。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为了解决时代问题而作的,而智慧教育也是为解决时代教育问题而提出的,又因为具有解决时代教育问题的能力而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同[2]。

(四)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践论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实践又是以问题为前提的,所以实践论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实践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以实践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6]”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本源上来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智慧教育是在总结反思教育发展实践,并在教育发展实践中开拓前行的。一直以来教育都在追赶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这看起来好像没有问题。但实践证明:教育如果被社会引导,无法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教育就会滞后,学生就会出现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可见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也是在实践中解决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来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前奏和路径[4]。同理,问题也是智慧教育出场的原因。

三、智慧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唯物论思想

智慧教育理念提出后,教育者改变了一些教育教学的模式。但是对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或理论层面。一线教师的实践结果普遍较差,主要是他们对智慧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深刻,简单认为智慧教育的物化是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没有理解透智慧的本真。智慧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智慧的生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包含了唯物的世界观、历史观及价值观。

(一)以人为本的唯物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物质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现实的人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性有智慧的人,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也就肯定了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马克思更多关注的是生活在自然界、物质世界中的人、人的活动及其现实生存状态,他认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才是出发点。人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同时也认识和改变着自身,使人类与自然能和谐相处,整个物质世界及人就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当作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因为实践总是人的实践。当马克思要求从实践方面来认识和了解世界时,就包含了以人为主体来解释和说明世界的思想。智慧教育是人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提出的理念,是被实践证明今天的教育所需,人的发展所需,同时也希望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可见,在人与物的实践关系中真正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也就确定了唯物的世界观。

(二)以人为本的唯物历史观

我国以人为本的历史观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管子·霸言》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离开了人和人的實践就无法谈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无法谈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8]。科技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的智慧化,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新要求,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智慧[2]。社会需要有知识、会思考、能创新、懂技术、高情操的智慧型人才。一直以来的追高分、看学历、重知识的教育理念明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倡导智慧教育、培养智慧人才是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解决人的问题应该先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在许多情况下他还是这个变革的前提。[7]”马克思说:“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8]。可见,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当旧的理念、制度与秩序不能推动社会历史持续进步时,人会在实践中建立或选择能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新理念与新秩序。智慧教育是教育本真的回归,也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三)以人为本的唯物价值观

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就强调人的价值。《孝经》记述孔子之言:“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提出:“人人皆有贵于己者。”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9]”这是对人价值的肯定。智慧教育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在新时代的价值论底蕴,教师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获得的不只有知识,还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尊重个体的个性特征及生命价值。智慧教育强调实现学生知识与生命双重生长,这是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智慧教育一方面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能动地认识并改造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体现人在改变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得遵循规律,做到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

四、智慧教育体现了和谐发展的辩证法思想

智慧教育是为了人,又要依靠人。人既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又是教育发展的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人一方面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会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另一方面人又是被动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依赖自然与社会。智慧教育是对当前教育发展模式的替代与改变,是主体人想改变限制自身发展的模式。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彼此之间对知识的见解,启发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当学生离开学校时,要成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有知识的专家。

(一)和谐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0]”而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只有在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不再是一种外在奴役而是一种自我需求与享受时实现,这是从人本身出发,强调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是人真正的解放,是把人的世界与人的关系还给了人本身。智慧教育是着眼学生的自我完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正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智慧教育尊重人的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实践中要真正地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和谐发展是矛盾规律的体现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在这两种属性的相互作用下存在、运行及发展。教育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但他们之间是有冲突、有对立和斗争的,而人可以通过改变教育理念达到人与教育和谐相处的目的,这叫和而不同。和谐发展观并不是否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而是在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思想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育理念,实现相对和谐。同时,新的教育理念又受新的时代主题的影响,具有时代特征,这样教育与人在实践中推动着各自的发展与创新。智慧教育是教育中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而做出的选择,这是人自由自觉本性的体现,而这种自由自觉的本性又在实践中因为智慧教育得到更好发展。因此,智慧教育其实也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7]”

(三)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协调发展

和谐发展首先体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就能协调好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知识轻智慧的教育无法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只有重智慧的教育,才可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教育才会真正开放、有活力。可教育的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制度等。智慧教育就是要强调教育及其环境的协调,目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使人与生存环境在相互调适的动态运行中不断进行“物质”“能量”的转换与交流,从而维持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11]。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知识更替,当人认识到不能再与生存环境简单盲目地进行物质交换和利用控制时,就会选择最适合自身和社会需要的实践与发展。智慧教育是人站在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思考,是强调人的发展可持续性。人和谐发展是智慧教育实施的最终目标,同时智慧教育可重构人、教育、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护教育的生态平衡,达到和谐的生存状态,让人们获得生命原本的幸福与安宁。

五、结语

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问题、教育问题、有关人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频频暴露出来,就像狄更斯说的一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科技的创新推动着生产力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提升人类的幸福与和谐,反而在某些方面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不安与惊慌。因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有能力、能创新、会学习的人,这一需求与教育存在矛盾。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强调的是教知识、考高分、拿学历,这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发展太快,教育跟不上,学生的知识滞后,学习能力不强,学校学的东西走上社会后无用,于是教与用脱节。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与体现人类智慧的时代,智慧教育是对教育、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充分认识后提出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是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与运用。

參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导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要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与发展体验[J].上海教育,2018(19):23.

[2]姚进.思想政治课智慧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3]黄英杰,崔延强.自我唤醒与教育救赎——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12(1):49-54.

[4]尹汉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J].哲学研究,2012(10):3-10.

[5]曹丹凤.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探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7):349.

[6]赵琦.马克思和老子人本思想比较研究[J].智富时代,2018(9):160.

[7]靳方华.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8]姜国峰.人之生命的实践生成论觉解[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9]左亚文.人本之“人”与人本之“本”——“人本之谜”的政治学和哲学反思[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0(01):290-301.

[10]贾凡.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与当代生存美学的发展进路[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1]杨信礼.发展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1999.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和谐发展问题导向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