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3-025-02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致力于突出对学生“美育”素质的培养。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培养与研究进行剖析,并提出高校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培养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關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美育培养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1]。目前,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着学生体质下滑、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忽视体育课等问题,而学校只重视追求学生体育能力达标率,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基地,高校体育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校体育中,推进美育教育成为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向。实际上,让学生在体育参与过程中欣赏、挖掘、体验、感受美,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体育参与度,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应以“身体美”“运动美”“音乐美”“团队美”等来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从而实现体育、美育、德育共赢。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体美
身体体形、体态塑造人的形体美。体育对身体美的塑造主要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高、体重、神经系统等获得良好发育,使之具备适应外界环境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在动作、形体和姿态上具有美的风度,以展现出活泼、大方、矫健的青春朝气[2]。骨骼的强健、肌肉的匀称、身高的挺拔、身材比例的协调无不体现一个人的形体美。经常运动的人不仅能改善肥胖、驼背、溜肩等不良姿势和身体形态,而且能增强人的肌肉力量、提高人的关节柔韧性、发展身体的灵敏性。
(二)运动美
运动美作为体育美的基本形式,是通过人体运动艺术感情的动态操作过程表现人的本质,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实践和创造健康的体格和人格[3]。学校体育在进行技术教学时,一方面要追求动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追求力量、肢体的协调和节奏,使学生在掌握正确的运动姿态和运动技巧的同时体验到肢体运动之美。在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团体操、广播体操、太极拳、武术等比赛中,学生通过个体肢体流畅协调的表现,团队整齐划一的配合展现出的运动美能给人以更强烈的美感体验。
在团队协作的运动中,战术美也是运动美与智慧的结合。所谓战术美,是指体育比赛中个体通过完成高效的技术动作以及个体间的协同配合实现比赛目标而表现出来的美[4]。它是教育者在对抗、竞争的教育环境下给予运动团队的引导和策略。通常,战术美会给予参与者和观看者以昂扬的斗志和顽强的精神,是精神力量的唤醒,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
(三)审美力
在美育发展中,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可以提升其形态美和情操美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也只有让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美的价值观,使其具备健康的欣赏美的能力,才能够增强学生对美的准确认知[5]。
学生审美力的提升需要通过长期的培养和熏陶。在日常体育活动和训练中让学生对体育美进行体验和感知,使其产生对形体美、运动美、精神美的全新感悟和认识。通过老师的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感知、体会、欣赏、创造体育美,升华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使其在运动中实现身体和精神的双升华,从而达到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的目的。
(四)品德美
美与品德是统一的。真、善、美融为一体有助于形成优秀的人格[6]。在体育实施过程中,无论课堂、比赛、训练中无不渗透着品德美。在训练中,不畏艰难、刻苦练习、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挖掘自身潜能、锤炼意志力;在集体项目中,学生之间团结合作、互助配合,展现出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比赛中,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勇敢自信、百折不挠等都是品德美的具体体现。我国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中提出:“运动是培养学生极好的场所,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竞争胜利的心理”[7]。由此可见,德、智、体、美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美育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也是美育教育的关键。加强教师师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自身知识和科研能力是提升他们美育教育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在大力推进美育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要想成为美育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就要深入了解体育与美育的关系,增加对美育的理解,并在教学中能有目的、有步骤、有策略地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学校可采取“走出去”和“走进来”的方式来培养教师。“走出去”,即鼓励教师多去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题学习;“走进来”,即高校间组织体育学科的美育研讨,针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交流。
(二)对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开发
在高校范围内形成美育大环境,为此,一方面可以开设体育美学、体育欣赏、体育舞蹈理论等课程,以开拓学生对于体育美育的视野;另一方面则可在传统项目的学习训练中利用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的特点由体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挖教材,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融入美育元素,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和启迪。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现如今,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的需求了。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和评价是新型的教学方式。微课、翻转课堂、运动APP等教学模式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中美育的教育途径。在预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软件来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暂停、慢速、回放等操作来进行动作分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学习。在练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录制视频来反复修正自己的动作精确性和美感。另外,通过视频,学生还可以观看比赛、表演,更好地感悟和理解运动之美,提升自身鉴赏美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示范榜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挖掘学生群体中的榜样。通过个体的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吸收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动作技能。在团队中,形成比、赶、超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在欣赏榜样示范的学习交流中要让学生发现运动的美,提高其审美力,最终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19-04-02.
[2]朱长喜,谭淑萍.体育与审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3]郁建亚,黄金鹏.当代体育美学研究对象内涵的再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03):40-42.
[4]赵洪波,刘泽磊,姜勇.学校体育美学表征及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02):25-29.
[5]姜琳.新时代高校体育美育发展路径的探索与研究[J].农家参谋,2020(20):179.
[6]王国超.高校篮球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0(17):127-128.
[7]刘武.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2(2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