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走》 : 认知场景变化中的身份找寻

2021-09-10 07:22薛茗
今古文创 2021年18期

【摘要】《别让我走》是移民作家石黑一雄的一部科幻题材小说,以克隆基因工程科技为背景,由克隆人作为叙述主体,在不同的身份认知场景中,对自身与正常人之间进行不同的身份找寻。其中,认知场景包括幼年时期体现权力规训体制的黑尔舍姆,器官捐献前短暂的居留地村舍,以及康复中心金斯菲尔德,身份找寻过程经历了模糊身份、寻找原型、谜底揭晓三个阶段。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反思了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去身化后意识与肉体的抽离等对人性构成的威胁,塑造正确的死亡意识观念。

【关键词】《别让我走》;认知场景;身份找寻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8-0016-02

20世纪以来,移民身份作家写作的现象及取得的专业性成果越来越引人注目,为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石黑一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崛以独特的叙事与写作风格成为著名的移民作家,与奈保尔、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但同时他也与典型移民作家的风格有所不同。美国移民研究专家阿·瑟曼曾在《从移民到文化移植》中指出了移民的四个类型:全民族性者、半民族性者、游离者与混血者。[1]石黑一雄于幼时移民到英国,接受英式教育,但又对日本原乡文化的难以割舍,因此其写作风格带有强烈的流散倾向,他不以任何国别和族裔为代表写作,而是希望成为“写作国际化小说的作家”。在《别让我走》这部科幻题材的长篇小说中,石黑一雄在高于人类历史文化之上,关注了全人类的心灵与境遇,揭示了人类面临的共同处境。

1997年,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成功克隆出绵羊“多莉”,引起了人们对基因克隆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克隆的关注,同时克隆人的伦理问题也引起广泛热议。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正是诞生于这一话题争论时期。《别让我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一群以为希望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延长寿命的人类捐献器官的克隆人,从“器官培养皿”直到“终结”在手术台上的后人类生活图景。《别让我走》以生物工程科技为背景,由克隆人凯西·H为叙述主体,讲述自己与好友汤米·D和露丝,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身份找寻意识逐渐强烈,并希望确立自己的身份。

一、身份模糊:权力规训体制下的黑尔舍姆

凯西的故事开始于1990年代的英格兰,彼时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安置克隆人的地方,凯西所在的黑尔舍姆是一所位于伦敦市郊的寄宿学校。在黑尔舍姆,只有学生与监护人,这些学生有着绝对统一的年龄,统一用名字加大写字母命名,没有姓氏,也没有兄弟姐妹。凯西、露丝与汤米在黑尔舍姆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光。不可否认的是表面上是寄宿学校的黑尔舍姆实则是一个权利体制社会,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惩罚,但却有着规训着学生身体与话语的纪律与教育。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规训(Discipline),用以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规范化”是这种技术的核心特征。[2]这种规训是从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黑尔舍姆就具备着严格的外部监视与内部的层级监视。

从外部环境来说,“黑尔舍姆位于一个四周都是高地的平整山谷中。”这使黑尔舍姆成为一个天然的受监视区。黑尔舍姆外部的监视权力是隐蔽的,小说里不曾提起这样的学校归什么机构管理,但他们的“供给、园丁或者工人”会不定时地由货车或者卡车送来。还有一位从外面来的画廊夫人,她会不定时地来挑选学生中优秀的艺术作品放进她的“画廊”。这里的学生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离开黑尔舍姆,再分散为几批送到别的地方。这一切都表明,黑尔舍姆这种克隆人的安置地实际上是在远离人类社会的郊区,已经作为“异质空间”而存在,并且受到隐蔽权力的管制与监视。

黑尔舍姆时期,凯西作为叙述者在找寻自己身份时是心理活动活跃而不外现的典型,她对自己的身份做出了“不同于正常人,至少和监护人是不同的”阐释判断。黑尔舍姆的权利体制下对学生们的身体及话语权进行的规训手段是行之有效的,学生们在这样的认知场景中,对于自己身份的找寻完全是出于好奇与偶然,即使有监护人愿意告知他们所有的信息,但没有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作为捐献器官的培养皿是有违道德伦理的,而是将其看作了自己的义务与责任,甚至认为器官捐献时就像自己的身体上安装一个拉链,拉开一个口子,把肝或者是肺之类的,拿出来就完成了。凯西在黑尔舍姆这个封闭环境下的规训权力体制时期,由最初模糊的知道自己与正常人的不同,到后期明确自己存在的功能性意义,确立了自己作为器官捐献者的身份。

二、寻找原型:村舍里短暂的自由时光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凯西、露丝与汤米离开了黑尔舍姆,去了村舍,等待捐献的开始。回忆的讲述者依然是凯西,但在村舍生活的时期,是露丝的反抗意识的觉醒。在村舍生活的阶段,正是克隆人年龄上的性成熟阶段。无论是在黑尔舍姆还是村舍,性爱都是受约束力最小的事情,但是在保证不生育的前提下。福柯在《性經验史》中指出,人们在过去的很长时间中“不是去想如何掩盖性,也不是普遍地在话语上小心翼翼,而是发明了多样化的机制来谈论性、迫使人们谈论性、诱导性自己谈论,来倾听、记录、改写和重新分配有关性的话语”[3]。在黑尔舍姆时,监护人会带着一具人体骨骼标本来描述做爱时的场景,不避讳地告诉学生“性”是什么,但从不会向他们描述两性关系,会将性与爱分开。在人类的思想中,爱情属于精神层面的情感表征,但克隆人应该只有类似动物的性冲动本能。人类剥夺了克隆人生育的权力,他们的生产只能由人类创造。

在村舍的认知环境中,“找寻原型”是克隆人们在这一时期找寻身份认同的途径。关于原型,克隆人们认为“可能的原型理论的基本概念: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某个时刻按一个正常人复制过来的,那么对我们每一位来说,就一定会有一个原型在世上某个地方过着他或她的生活。” [4]他们对原型的态度基本分为两种,一部分人认为“当你找到了你的原型,你就能一瞥自己的未来”;另一部分人认为,“原型是一个不相干的事物,是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一个技术上的必要成分”。

凯西一直在不同的认知场景中进行着身份找寻,她接受他人对自己定义的身份,但露丝一直具备着反抗意识。在黑尔舍姆时,她以自我为中心,利用话语划分圈子,使自己与众不同,在同样的身份中,使自己得到监护人的偏爱。到了更自由的村舍,开始极力抛去以往黑尔舍姆的记忆,融入新的群体中,模仿他人或是其他媒介传达的行为。寻找原型是露丝在黑尔舍姆以外进行的身份找寻,但结果以失败告终。

三、谜底揭晓:等待捐献后的终结

最后一个认知场景发生于汤米做完第三次捐献所在的金斯菲尔德疗养院。离开村舍后,凯西、露丝和汤米都成了看护员,露丝与汤米只做了一段时间便开始了捐献,但凯西却做了长达十一年,并且已经拥有了自主选择看护某位捐献者的权力。

凯西选择看护露丝,此时露丝已经完成了两次捐献,身体极度虚弱,在疗养院的露丝喜欢看落日,落日的意象带有死亡意识,露丝已经确立了身份,完成了身份的找寻,接受着捐献。三人再次相聚是在由于关于康复中心之间流传的“一条搁浅在泥沼里的船”。露丝极力想去看,而那条船所在的地方恰巧经过汤米所在的金斯菲尔德康复中心。后来,金斯菲尔德成了凯西和汤米熟悉并且珍惜的地方。

“说到底,为什么会有黑尔舍姆?”黑尔舍姆诞生于一场反对捐献计划的运动中,“我们拿走你们的美术作品,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们能够展示你们的灵魂。或者确切地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证明你们也是有灵魂的。”黑尔舍姆的监护人是为了证明“如果学生养育在人道和有教养的环境中,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和任何正常的人类一样敏感和聪明的人。”[5]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克隆人,仅仅是为了满足医疗科学的需要而存在。”可证明克隆人有灵魂则使人类产生了忧虑。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福山认为“除非终结科学,否则历史不会终结。”[6]现代科技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它有可能改变人性,于是不再有黑尔舍姆这样培养克隆人使其人化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的基地。“新世界迅速来临,更科学,更有效,对于以往的疾病有了更多的治疗方式,却又是一个非常无情和残忍的世界。”

在最终的认知场景中,汤米和凯西得到了事情的真相,也真正完成了身份的找寻,确立了身份。在上文提到看护员时,许多克隆人选择自暴自弃地等待着捐献的到来,但除此之外,有两种情形存在,凯西可以忍受做看护员,并且做得够好,时间够久;还有就是汤米,认为看护是在浪费时间,而主动开始捐献。这也是汤米猜测到画作是反映自我的原因。而汤米在得知最终的真相后,痛苦的哀鸣时说道:“丢脸啊”,实则是因为他认为他们在极力证明双方是相爱的,而想要得到缓捐,以获得三年的自主支配时间的做法就如同人类为了延长寿命而创造出供器官捐献的克隆人一样。

石黑一雄在《别让我走》中未描述克隆人与人类的正面冲突,实则却描写了现代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反思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性构成的威胁,人类担忧克隆人在经过培养和教育后人化,而克隆人的器官进入人类体内,则会将人类置于后人类的历史阶段。有机体与技术结合的后人类预示着传统人类的身体正被技术和信息逐渐的“去身化”,人类逐渐抽离肉身而成为信息的集合体。克隆人与人类都需要完成生命历程,确定的身份下,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死亡,应该接受而不是利用非正常手段延迟死亡。

参考文献:

[1]卢瑟.利德基《美国特性探索》[M].龙治芳,唐建文等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79.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浦立昕.驯服的身体,臣服的主体——评《千万别丢下我》[J].当代外国文学,2011,(1).

[4][5]石黑一雄.别让我走[M].朱去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法兰西斯·福山.后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M].杜默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2.

作者简介:

薛茗,女,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影产业、影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