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音乐创作的本土化审美

2021-09-10 07:22乔露
今古文创 2021年15期
关键词:本土审美音乐

【摘要】作为地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方言以其亲和力、喜剧性、真实性、概括性等特点呈现出语言文化独有的魅力,而方言音乐的创作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以和谐的韵律进行精炼性的表达,在口口相传中实现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对陕西方言音乐创作的“本土化”与“现代性”进行探究,从审美体验与文化传承的角度为陕西本土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陕西方言;音乐;本土;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80-02

孔子《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强调了“音乐”对人的道德感化和人格塑造作用。音乐作为一种传统的艺術形式,承载了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传承,以纽带的形式在文化发展与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和语言自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走入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音乐作为声音艺术,以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及声复调等等,从而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方言作为语言艺术,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在瞬间拉近距离,以独有的方言特征感受的情感的真挚与亲切。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东北方言辽阔豪爽,北京腔调韵味悠长,广东方言婉转多变,那么在国际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面对新媒体时代的青年群体,陕西音乐如何创新音乐形式,丰富音乐内容,以本土化的审美讲好陕西故事是陕西文化传播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陕西方言音乐的创作趋向

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更是一种情感语言,在其审美活动过程中呈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对当代青年精神引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音乐的地域特色异常浓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方言音乐自形成之日起就深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承担起了方言传承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尽管陕西方言的出现不是当下时代的特有现象,但较之传统陕西方言音乐的“粗”而言,现代版陕西方言歌曲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与文化情怀。

(一)从方言独领到杂语并置

一直以来,陕西方言音乐的创作从未停止过,但陕西方言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其音乐创作风格的浑厚与豪放,而这种浑厚与豪放与当下青年群体的审美观并不相符,所以长久以来,陕西方言音乐的创作都以一种沉默的态度存在着,故其受众极具局限性。正是风格的单一与陈旧,使得陕西方言音乐无法通过当下青年群体的接受与传唱实现文化的“走出去”战略。无论是从文化的传承策略还是当下青年的审美观来看,方言音乐的创作无疑需要多元化的追求,才能真正为方言与音乐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但由于方言的城市“陌生化”与时代“距离感”,使得方言歌曲的传唱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区域中,无法穿透城市与乡村的壁垒而真正实现其“繁荣”。

基于这一问题,陕西方言音乐的代表黑撒乐队曾在探究语音语调和谐自然的基础上,以陕西方言为主体,融入了标普通话、网络用语和英语等,形成了方言为主体、杂语并置的创作模式,紧跟其后的大量方言音乐创作者也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引领了新生代陕西方言音乐创作者的创作方向,将浓浓的都市时尚感与生活气息沁润其中。

(二)从初始的“土味”走向时尚之美

陕西方言在音乐创作中比较早地运用到了民歌中,这也是方言在音乐创作中的较早运用。民歌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传唱的歌曲,其创作内容主要来源于老百姓的生产劳作、日常生活,展现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民情民风,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民歌的创作风格奔放张扬,感情热烈,以其真语言、真性情、真生活一度受到热捧。随着新生代的崛起,这种原生态的“土味”由于无法跨越的审美距离感,在大众群体中只能成为一种视听享受,并无力传唱,由此民歌也开始探寻创新的路径。而当下的陕西方言音乐创作以特色的方言词融合普通话、网络语、英语等,在陕西本土受众与非本土受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实现了情感与文化的共鸣,完成了地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既满足了当代青年群体的感官享受,又实现了精神消费,最终践行了陕西文化的“走出去”战略。

(三)从抒发情怀到文化反思与认同

陕西方言音乐在早期创作上主要致力于青春主题的描绘,有对青春生活的迷茫、沮丧与无奈,也有青春的倔强与不屈,将青春、理想和现实聚焦,比如黑撒的《和现实结婚》《我的黄金时代》等,侧重于情怀的表达,这一主题的受众极具限制性,更多地呈现出模糊性,是一种宏观的情感表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的关注点与以往的青年呈现出较大差异,他们更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强调自身的情感体验,于是方言创作开始更多的表现陕西地域文化、历史遗迹和情感回望,如程渤智的《西安人的歌》《我的家乡在陕西》等。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凸显了陕西的地域色彩和文化特征,同时也大量展现了陕西人豪爽、热情与质朴的性格特征。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侵袭之际,程渤智的《加油武汉》,更是写出了陕西人骨子里的质朴与大爱,也使陕西方言以一种独特的美呈现于受众面前。从情怀的抒发到文化认同,是音乐创作者与当下青年的精神追求,也是青年文化担当与文化自信的体现。

二、陕西方言音乐创作的文化解读

(一)凸现语言特色,丰富陕西文化

在《民俗调查与语言研究》中,刘勋宁教授指出“研究地方文化,包括研究地方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对语言资料的依赖程度都要更甚于主体文化”。方言是中国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直接体现,也是地域文化的具体呈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普通话的大力普及,方言似乎越来越少地呈现在人们的社会交际中,以一种越来越微弱的力量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作用。事实上,普通话的普及与方言的使用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促进的关系,通过合理的语境设置和多媒体传播的建设,方言的本土化特点必然推动地域文化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陕西方言原生态的“土”,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当下青年的审美追求,他们需要既具审美情趣同时兼顾都市时尚文化气息的载体进行情感的宣泄与文化的传承。

陕西方言中的四个声调,都与普通话声调有着非常明显的对应关系。陕西方言将普通话中的阴平读作轻声,上声的读作去声,去声的读作阴平,只有阳平依旧读作阳平。由此可见,陕西方言中没有上声的发音,所以发音时不需要拐弯,讲起来自然畅快洒脱,十分痛快。另外陕西方言在发音时有较强的长音表现,所以会有拖长音的现象,听起来比较流畅,故而在音乐创作中能够形成较强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正是这样的地域语言特征,使陕西文化呈现出奇光异彩。

(二)以文化人,传承历史文脉

《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正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擅长于借助多样化的声音抒发情感,陶冶情操,同时,通过心灵对流动音响的审美感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言作为语言艺术,体现了陕西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与处事方式,承载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若能将其以音乐的形式进行传承,不但提升了陕西方言的审美价值,也扩大了陕西文化的传播受众。

“情动于中,故形于聲,声成文谓之音。”陕西的秦砖汉瓦背后都承载着一个个迥异的历史故事,陕西的吃喝玩乐尽显别样的民风民俗,陕西的座座城、条条河都诉说着顽强不息的生命力,陕西的男女老少都有着或同或异的人生经历,但一定相同的是陕西人对每一寸故土的热爱与怀念,而陕西方言音乐的创作恰恰与其审美需求达成一致,歌以咏志,一方面完成了对陕西历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展现了陕西厚重底蕴中的人文情怀。

(三)以生活体验“共情”,柔性构建陕西故事

在传统视野中,陕西方言常与歌谣、谚语、说唱等民俗艺术呈现,讲述的是身边物、身边人、身边事,其真实性与生活性赋予音乐创作以灵魂。构建陕西故事,重点在“共情”,说教式的文化灌输对他们毫无吸引力和扩张力,他们追求独、新、奇的一切文化形态,注重彰显“自我”,对言语交际与文化传播的多元化期待明显提高,更喜欢更接地气的文化艺术。同时,生活与精神压力的剧增,他们需要一种“语言的狂欢”释放压力,而方言以绝对的真实生活语境将本土受众交际中的陌生化打破,以乡音、乡情构成共鸣。再者,方言音乐的新形态创作,一改“信天游”时代陕西方言的“土味”,呈现出时尚的美感,完全满足了媒体时代大众的审美期待,使本土之外的大众在“新、奇、美”的感官感受中认同陕西文化。

三、结论

陕西方言以其亲和力、喜剧性、真实性、概括性等特点呈现出语言文化独有的魅力,以历史的雄浑、生活的真实丰富了陕西文化。如何将如此深刻的语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呢?创新是关键。陕西方言音乐审美的多样化创新将地域特色的方言与全民的音乐审美体验相结合,缩小了文化传播中的心理距离,实现了语言的本土化审美。

参考文献:

[1]娄勤俭: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陕西故事[J].西部大开发,2017,(08).

[2]张萌.走出民族音乐的方言区——访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杨靖[J].人民音乐,2014,(03).

[3]李涛.陕西方言研究论文索引[J].青年文学家,2010, (18).

[4]周璇.方言说唱歌曲与音乐审美刍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5,35(06).

[5]李茜.关于陕西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J].智库时代,2020,(12).

作者简介:

乔露,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本土审美音乐
中国建筑的本土文化突围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音乐
“本土”背后的故事
异域中的“本土”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