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雄》的人物形象翻译对比分析

2021-09-10 07:22刘爽
今古文创 2021年16期

刘爽

【摘要】 小说中,人物起着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品主题的作用,因此人物形象的翻译至关重要,《当代英雄》中不仅塑造了典型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还刻画了众多千差万别的人物形象,译者能否等效再现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会影响读者能否更好地了解人物,深入作品主题。

【关键词】 形象翻译;等效论;《当代英雄》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103-02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典型人物是文学作品的重中之重,在译本中形象的翻译对于读者整体理解一部作品同样具有重要性。《当代英雄》既塑造了独特的第二代多余人形象——毕巧林,还刻画了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次要人物,如单纯的贝拉、正直的老上尉等。因此想要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和情节、理解主題和思想,译者应该注重人物称谓、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的等效翻译。

等效翻译理论由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金隄于1989年在其出版的《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被命名为“等效论”,是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该理论注重译文对原文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追求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效果。

一、人物称谓词的翻译

称谓词即称呼语,从称谓词可以看出人物间的亲疏远近及地位关系。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彼此间的称呼都是作者精心揣摩后的杰作[2],其中蕴含着有关人物性格、身份等重要信息,暗示了作者对人物的爱憎褒贬,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是刻画人物、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关注人物称谓词可以很好地把握人物间的关系。称谓词的翻译对比可以更为清晰地呈现不同译本对人物形象传达的准确度和理解的深入度。

例1:Ужасный бестии эти азиаты![3]

翟译:简直是怕人的恶棍呢,这些亚细亚人![4]

冯译:这些亚洲人都是些坏透了的骗子手![5]

此处是马克西姆对拉车人的称谓,表明他对偷奸耍滑之人的厌恶,塑造了马克西姆爱憎分明,秉性刚直的性格特点。

词典中азиат释为“亚洲人”和转义“落后粗野的人、不文明的人”。两种翻译中,翟译更符合人物身份特点,亚细亚洲是亚洲的全称,全称比简称更有严肃感,带有贬义色彩的“亚细亚人”和增译的语气词“简直是呢”更鲜明地传达了马克西姆的粗野和愤怒,再现秉直的马克西姆形象;在语言形式上,翟译还采用语句拆分法,但仍与原文保持相同词序,既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对等,又十分巧妙地译出了原作的语言风格。

例2:- Послушай, моя пери …… - Послушай, милая, добрая Бэла![6]

翟译:“听我说,我的好菩萨”……“听我讲,亲爱的,慈悲的贝拉呀!”[7]

冯译:“你听我说,我的宝贝”……“你听我说,亲爱的好贝拉!”[8]

该处是毕巧林对贝拉的称呼,不仅暗示了贝拉的单纯,更多地展现了毕巧林虚伪谄媚的一面。

Пери有两个含义,一指(波斯神话中长翅膀的、美丽的)救难仙女;二指迷人的美女。此处两种译本均采取意译方法还原毕巧林虚伪谄媚的形象。相比较而言,翟译更好,因为“菩萨”这一带有佛教色彩的译法既对应了Пери一词的宗教含义,又更好地传达出说话者的目的和祈求,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人物称谓词的翻译可以影响人物形象的再现效果。在对比中可以发现翟译在称谓词的翻译上思考的更多,人物形象还原的更好。

二、人物体貌特征描写的翻译

人物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姿态等,体貌特征描写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以及人物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通过比较人物体貌特征的翻译可以看出不同译本对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传达的准确度和传神度以及对比出不同译本的翻译风格。

例3:Печорин в задумчивости не сводил с нее глаз, и она частенько исподлобья на него посматривала[9]

翟译:皮却林出了神,一直没把两眼从她身上移开,她也时不时地偷偷端详他。”[10]

冯译:彼乔林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看得出了神,而她也频频深情地瞧着他。”[11]

该句为毕巧林和贝拉的神态描写,暗示出毕巧林萌生情愫并为后文贝拉的悲惨故事做铺垫。

相比较而言,冯译突破了原文形式,多采用目的语读者习惯的四字词语,“目不转睛”“频频深情”来再现毕巧林的花心形象,而翟译遵循原文形式,采用字字对译的方式还原人物形象。但在译文的准确度上,翟译更好,因为исподлобья指皱着眉头,蹙额地看,转义为不信任或不友好地看,因此冯译的“深情瞧”与原文含义不对等。

例4: я бы на его месте умер с горя…Он поднял  голову и засмеялся… У меня мороз пробежал по коже от этого смеха…[12]

翟译:假使我处在他的境地,我一定难过死啦……他却抬头笑起来……由于这笑,一阵寒噤流过我的皮肤……[13]

冯译:我要处在他的地位,准会痛不欲生……而他却抬起头来,笑了……他的笑声使我周身发凉……[14]

此处描写的是贝拉死后毕巧林的面无表情和无端冷笑,以及老上尉的愤懑和寒心。

两译本在选词上都力求翻译的准确和传神,умер с горя冯译为“痛不欲生”比翟译的“我一定难过死了”的表达更加形象和传神,成语选择也符合读者语言习惯,且冯译增译转折词“而……笑了”起到了强调作用,可以给读者营造共情感受。“У меня мороз пробежал по коже от этого смеха”翟译没有做过多处理,采用直译方法,мороз译为寒噤,也很传神;但冯译选用 “周身发凉”,更佳体现了语言功能的对等。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翟译追求译文的准确对等,冯译更注重语言表达的凝练优美。

三、人物独白的翻译

独白即人物用第一人称阐述心里话。它是塑造人物性格,披露特定场合人物特定心态的一种手法。《当代英雄》是一部心理小说,整个作品充满了人物的独白,因此关注人物独白可以让读者走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直接体察其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独白翻译的对比可以呈现出两译本对人物内心世界、人物情感拿捏的准确度和细腻度。

例5:Я был скромен - меня обвиняли в лукавстве: я стал скрытен. Я глубоко чувствовал добро и зло; никто меня не ласкал, все оскорбляли: я стал злопамятен; я был угрюм, - другие дети веселы и болтливы; я чувствовал себя выше их, - меня ставили ниже. Я сделался завистлив. Я был готов любить весь мир, - меня никто не понял: и я выучился ненавидеть.[15]

翟译:我温驯有礼——人们却指责我阴险狡诈;我于是深沉起来。我深刻体验到善与恶;但没有一个人爱抚我,所有人都侮辱我:我于是心怀恶意;我那时是忧郁的——别的孩子都快乐而且饶舌;我觉得我比他们高明——人们却说我不如人。我于是嫉妒。我准备去爱全世界——但没有一个人了解我:我于是学会了憎恨。[16]

冯译:我天生胸怀坦荡,可是有人指责我狡猾,这样我就变得内向了。我本来善恶分明,但没有人来爱护我,相反,大家都来侮辱我:我就变得容易记仇了。我从小郁郁寡欢,人家的孩子都快快活活,说说笑笑,我觉得自己比他们高尚,人家却把我看得比他们低劣,我就变得容易嫉妒了;我天生有一颗爱心,可是没有人理解我,我也就学会了恨。[17]

此段是毕巧林的独白,是他对自己命运的一种真情感慨。

在语句形式上,冯译采用整齐匀称的排比句式,“我天生……我就……”“我本来……我就……”“我天生……我也就……”对应原文的排比句式“Я был……я стал”,使译文音律铿锵有力,节奏感更强。毕巧林作为堕落的贵族知识分子,他的教育水平会影响他的语言水平,因此句式整齐,逻辑完整的话语更符合他的身份,翟译虽然也想用三个“我于是”使句子整齐,但不如冯译语势强烈。

四、结语

从整体上看,两位译者在《当代英雄》的翻译过程中都做到了忠实原作,还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相比较而言,翟译遵循原作的句法特色,尽可能不遗漏原文中的每一个词,保证文本传达的准确性,重语言本身即语言形式的对等。冯译本敢于打破原文的句式,会根据语境进行词语的删减处理[18]。用词优美,多选用符合读者习惯的四字成语,重视语言效果的对等。

参考文献:

[1]张伟伟.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和金隄等效翻译理论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6,(15):108-109.

[2]杜开怀.小说人物命名初探——以帕尔默文化語言学意象理论为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2(01):28-31.

[3][6][9][12][15] 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 [M]. M.,Эксмо, 2018 .

[4][7][10][13][16](俄)莱蒙托夫.当代英雄[M].翟松年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5][8][11][14][17](俄)莱蒙托夫.当代英雄[M].冯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8]孙英杰.《当代英雄》两汉译本比较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0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