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复仇者哈姆雷特

2021-09-10 07:22曹锦秀
今古文创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复仇悲剧性哈姆雷特

【摘要】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近年来,哈姆雷特的悲剧性受到学者广泛关注。通过对比哈姆雷特的个人复仇负擔与险恶外部环境、缜密复仇计划与复仇行动延宕、悲剧复仇结局等方面,探讨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悲剧性表现,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哈姆雷特悲剧复仇者形象的理解。

【关键词】 哈姆雷特;悲剧性;复仇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19-03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讲述了丹麦国王被人谋杀之后,王子哈姆雷特受父亲鬼魂委托,精心策划复仇方案并为父报仇的故事。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哈姆雷特》的研究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特点,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看法不一。就整个复仇过程来说,哈姆雷特面对险恶外部环境独自承担起复仇重担,策划周密的复仇方案却一再延宕复仇行动,最终报了杀父之仇却落得悲惨结局。在复仇过程这一特定情境下,通过分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性表现来探究其悲剧复仇者形象,加深读者对哈姆雷特形象的理解。

一、个人复仇负担与险恶外部环境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从德国维滕贝格求学归来,通过父王鬼魂得知其被叔父克劳狄斯谋杀,面对叔父篡权夺位,母亲与叔父的乱伦婚姻,官员的趋炎附势等等不利局势,哈姆雷特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决心凭借一己之力报杀父之仇,并独自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然而克劳狄斯三番五次派人试探哈姆雷特的真实意图,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哈姆雷特难以抗敌。哈姆雷特的势单力薄与克劳狄斯强大势力的鲜明对比也暗示了哈姆雷特悲剧复仇结局的必然性。

(一)个人复仇负担

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出现在意大利,随后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掀起了欧洲文艺复兴浪潮。“经过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黑暗之后, 欧洲人渴望挣脱宗教带给人的精神枷锁,渴望复苏人本来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文主义精神,批判宗教神权,设法摆脱中世纪神学思想束缚。人文主义者崇尚理性,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尊严,高度重视人的价值。

哈姆雷特为人善良正直,德行庄重,文武双全。“哈姆雷特对父王怀有崇拜式情感。在老国王的庇护下,作为王位当然继承人的哈姆雷特,虽然生在宫廷,却游学于外,接受着新式教育,怀有新思想,是大家所瞩望的青年模范”。尽管从小沉浸在丹麦封建制度中,受到封建思想、文化和习俗的影响,但是在德国维滕贝格学习期间,哈姆雷特受到先进思想教育的熏陶,对封建王朝的制度、文化等方面持有客观、理性的态度。此外,哈姆雷特身为丹麦王子却没有等级观念,将大臣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视为朋友,其互相尊重、平等的观念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从德国维滕贝格回国奔丧,在父王去世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母亲就和叔父举办了婚礼,哈姆雷特对于这种乱伦婚姻十分愤慨。因为,哈姆雷特认为,在王后的年纪,理智的判断本应该战胜冲动的热情,母亲迅速改嫁无疑使哈姆雷特丧失了对女性的信任,“脆弱”也成了女性的代名词。因此,当老国王的鬼魂在午夜出现,并向哈姆雷特揭露克劳狄斯蓄意谋杀、篡权夺位的阴谋时,哈姆雷特对丹麦王国这个“荒芜不治的花园”感到极度失望和厌倦,他不愿相信任何人,毅然独自承担起复仇的重担。

在哈姆雷特心目中,新国王克劳狄斯不但在思想、智慧和才华等方面无法与父王相比,而且他为了王位不择手段、谋杀老国王以及乱伦行为给整个社会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作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不仅是对父亲鬼魂的承诺,更是勇敢地承担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一种“重整乾坤的重任”。

(二)险恶外部环境

在16世纪末期与17世纪初期,社会上宗教思想盛行,基督教倡导禁欲主义,强调上帝的绝对权威,主张人人都应该遵守《圣经》教条,宗教神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政治制度方面,残酷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但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无法与之抗衡。

从维滕贝格回国后,哈姆雷特意识到了丹麦社会的腐朽与落后。得知父王被谋杀的消息,哈姆雷特的性格发生了巨变,整天郁郁寡欢、心事重重。而叔父克劳狄斯屡次派人试探哈姆雷特的内心想法,昔日朋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转而为克劳狄斯效劳,母亲和恋人奥菲利娅也成为其帮手,哈姆雷特处境堪忧。此外,克劳狄斯拒绝哈姆雷特回维滕贝格继续求学,而是留他“在朝廷上领袖群臣、做我们最亲近的国亲和王子”。由此可见,克劳狄斯首先将哈姆雷特视为臣子、国亲,二者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其次才将他看作王子,是丹麦王国的王位继承人。克劳狄斯夺走了本是哈姆雷特的王位,又将其视为臣子,颠倒了二人的君臣关系。另外,克劳狄斯对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两人的态度也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他批准雷欧提斯回法国的请求,却坚持把哈姆雷特留在朝廷;另一方面,当克劳狄斯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哈姆雷特威胁时,立刻派人将他送到英格兰并请求英王将其处死。克劳狄斯对哈姆雷特前后“一留一送”的态度也体现了其诡计多端、奸诈狡猾的特征。留,是为了将哈姆雷特束缚在自己身边,更好地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送,则是保全王位、免除后患的阴谋诡计。

父亲去世、母亲迅速改嫁、叔父篡权夺位、朝臣趋炎附势,周围的一系列变故给哈姆雷特带来了巨大冲击。险恶的社会环境也使得哈姆雷特提高警惕,重新审视人性与整个社会。“面对宫廷里四处都是奸王的耳目,哈姆雷特只能依靠装疯来掩饰复仇的真实意图”。他不禁发出了“丹麦是一所牢狱”的控诉。

二、思想缜密与复仇延宕

哈姆雷特心思缜密,为复仇制定了周密计划,然而,由于生性多疑、犹豫不决、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神学思想的冲突等种种原因,他一再延宕复仇行动,多次失去复仇良机,致使为父报仇的计划无法实施。

(一)思想缜密

从鬼魂那里得知父亲暴死真相之后,哈姆雷特安排一系列详细的复仇计划。他要求霍拉旭和马西勒斯按剑宣誓保守鬼魂出现的秘密;面对他人的试探,假装疯癫掩以饰内心真实想法;为克劳狄斯准备一场戏中戏,和霍拉旭共同观察他的反应。面对杀父仇人,哈姆雷特头脑理智,考虑周全,不会轻举妄动。“他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勇于探索,善于分析,用装疯的方式寻求真相,用‘生存还是毁灭’去思考, 这些都是他人文主义精神典型的写照,也就是他悲剧意义的真实体现”。在奉命去往英格兰的途中,哈姆雷特意外发现了克劳狄斯国书的秘密,凭借自己缜密的心思与机智的头脑,他仿造国书,巧妙地躲过了一劫,得以保全性命。同样是为父报仇,雷欧提斯脾气暴躁,行为鲁莽,理智被情感冲昏了头脑,他带领一队人员戎装闯入宫殿。雷欧提斯复仇心切而被克劳狄斯利用,利剑涂毒,最终害人害己,丢掉了性命。

(二)复仇延宕

虽然哈姆雷特制定了周密的复仇计划,但是生性多疑、优柔寡断的性格缺点以及人文主义与基督教文化的思想冲突等因素影响了其复仇行动。

首先,性格多疑。在经历了父亲暴亡、叔父克劳狄斯篡夺王位、母亲迅速成婚等一系列变故后,哈姆雷特遭受了重大的心理打击,从前对人性和理性的信心被悲观思想所取代。“社会现实的残酷变异和个人理想的毁灭最终形成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作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受到民众爱戴,他本可以借助自己的权力,接受他人的帮助,共同完成复仇计划。然而,哈姆雷特生性多疑,从不轻信他人,只想凭借一己之力为父报仇,没有发挥好自己的权力优势。

其次,优柔寡断。剧中多处独白反映了哈姆雷特对自身性格弱点的苦恼,对人性的质询,以及对来世的探索。“哈姆雷特的忧郁也许影射了伊丽莎白时代从1580年到1615年间的病态社会风气, 但他的忧郁不是追随潮流,无病呻吟。他被推进了无底的苦难深渊,接受复仇任务后心情更加忧郁了”。一方面,哈姆雷特的矛盾在于他的性格的忧郁和软弱。另一方面,他对生命的沉思和犹豫不决致使复仇行动一再推迟。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踌躇不定,迟迟没有采取行动,“复仇行动的延宕以及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思想命题的提出,都表现了文艺复兴后期接受过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后却又遭受理想幻灭陷入精神困惑中的人文主义者的精神状态”。

最后,人文主义思想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在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思想强调禁欲主义,对人们实施精神控制,严重限制了人们的思想。然而,哈姆雷特在维滕贝格求学时接受先进思想文化氛围的熏陶,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两种思想意识的冲突与碰撞,在哈姆雷特的思想与行动上体现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的烙印。他本来可以趁克劳狄斯祈祷的时候杀死他以报父仇,但是考虑到克劳狄斯正“洗涤他的灵魂”,死后便会进入天国,哈姆雷特停下了复仇行动,偏要等待一个更加“残酷的机会”,使他的“灵魂永堕地狱”。哈姆雷特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和对来世的思考延缓了复仇行动。“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往往置身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形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悲剧性格,从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宗教思想盛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构成了哈姆雷特的性格矛盾,从而导致了复仇延宕。

三、悲剧复仇结局

哈姆雷特复仇结局十分悲惨,虽然杀死了叔父克劳狄斯,报了杀父之仇,自己也付出了生命代价。此外,周围的人也受到了牵连,恋人奥菲利娅、昔日朋友和母亲相继去世,哈姆雷特也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以及整个丹麦王国。

(一)失去爱情、友情和亲情

失去爱情。一开始,哈姆雷特高度赞扬人性的光辉,将人类视为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精华和万物灵长。受到母亲改嫁的影响,哈姆雷特对人性的认识变得偏执。他谴责女性的脆弱,对母亲的失望也延伸到对恋人奥菲利娅的不信任。他对奥菲利娅的态度模棱两可,一方面,哈姆雷特深深地迷恋奥菲利娅;另一方面,他又否认对她的爱。当奥菲莉娅被派去试探他时,哈姆雷特残忍扼杀了她对爱情的幻想和信念。另外,由于行动鲁莽,哈姆雷特误杀了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尼厄斯。爱情的背弃与父亲去世的双重打击彻底击垮了奥菲利娅的精神信念,她变得神志不清,最终溺水身亡。与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坚贞不移的爱情相比,哈姆雷特和奥菲莉娅之间的爱情显得极为脆弱、不堪一击。放弃爱情,哈姆雷特最终也被爱情抛弃。

失去友情。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虽然是哈姆雷特旧友,但由于二人供职于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朝廷,受制于封建王权,他们趋炎附势,阿谀逢迎。两人背叛友情,成为克劳狄斯的追随者,并设法刺探哈姆雷特的秘密。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里,二人就像吸收国王克劳狄斯恩惠的海绵,面对利益和权力的诱惑,友谊的脆弱性也暴露了出来,他们最终沦落为封建王朝争权逐利的牺牲品。

失去亲情。在哈姆雷特安排的戏剧中,可以看出老国王生前与王后感情深厚,但是老国王新丧不久,王后就受到情欲支配而改嫁叔父,“钻进了乱伦的衾被”。俗话说血浓于水,但母亲却成为克劳狄斯用来试探哈姆雷特的一颗棋子,不再值得信任。哈姆雷特身为王子,却处在克劳狄斯耳目的包围之中。最后母亲因误饮毒酒,不幸身亡,哈姆雷特也失去了亲情。

(二)失去生命、国家和王位

值得注意的是,《哈姆雷特》一开始就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光辉。父亲被谋杀之前,哈姆雷特眼里的世界充满了真善美,这也映射了其心地善良与纯真的性格特征。相比之下,克劳狄斯则工于心计、老谋深算,为了夺取王位,他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兄长;为了保住王位,他又处心积虑要杀掉侄儿哈姆雷特。在与雷欧提斯比剑时,虽然哈姆雷特最终报了杀父之仇,却被毒剑刺中,付出了生命代价,不仅没有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整个王国也被他人接管。在这次复仇行动中,哈姆雷特的善良也使他陷入克勞狄斯的阴谋之中。

在这场与封建王权的殊死搏斗中,很多人受到金钱与权势的诱惑,趋炎附势,最终结局悲惨。这是个错综复杂的时代,“社会文化秩序的紊乱,新旧文化的合流,新文化挣脱旧文化制约的痛苦、旧文化自身蜕变的呻吟,这一切折射在人的心理的深层次上,共同构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的内在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利益争夺和复仇之战中,哈姆雷特失去了所有,亦没有人能够得到满意的结局。

四、结语

通过对比哈姆雷特的个人复仇负担与险恶外部环境、缜密计划与复仇延宕、悲剧复仇结局等方面,着重探讨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悲剧性表现。面对父王遭人谋杀、母亲迅速改嫁、叔父篡权夺位、朝臣阿谀奉承等不利外部环境,哈姆雷特独自承担起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的责任;他制定严密的复仇计划,假装疯癫逃避质询,策划戏中戏以探虚实,但是由于多疑、优柔寡断等原因一再推迟复仇行动;最终哈姆雷特不仅失去了爱情、友情和亲情,而且丢掉了王位、生命,整个国家都落入他人之手,结局十分悲惨。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二人力量的悬殊也预示了哈姆雷特复仇悲剧的必然性。通过关注复仇过程这一特定背景下哈姆雷特的悲剧性表现,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哈姆雷特悲剧复仇者形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宁.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及其意义[J].小说评论,2013,(S1):115-117.

[2]蓝仁哲.解构:再现哈姆雷特王子的众生相[J].国外文学,2003,(01):55-61.

[3]孙振虎.哈姆雷特:有勇有谋,审慎而残酷[J].艺术百家,2016,32(S1):261-263.

[4]唐珞.《哈姆雷特》悲剧原因浅析[J].戏剧文学,2015,(03):95-98.

[5](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哈姆雷特:英汉对照[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8.

[6]犹家仲.《哈姆莱特》悲剧必然性探析[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1-8.

[7]曾钫,刘泽群.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J].作家,2010,(24):83-84.

[8]张能泉,潘利锋.从权力话语视角重释哈姆雷特形象[J].四川戏剧,2009,(01):56-57.

[9]周砚芳.试论哈姆雷特情感的多重性意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1):33-37.

作者简介:

曹锦秀,女,汉族,河南商丘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复仇悲剧性哈姆雷特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欧歌赛乌克兰“复仇”俄罗斯
哈姆雷特(中)
李娜无缘“复仇”小克
哈姆雷特疯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