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埃及和北非的建筑成就研究

2021-09-10 07:22王云清
今古文创 2021年17期

【摘要】 公元533至540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527-565年在位)通过一系列收复失地的战争,将北非地区重回帝国疆土。针对北方国土外族入侵、帝国人力物力大幅减少的严峻形势,查士丁尼及时调整了埃及和北非地区的建筑政策。埃及和北非地区的建筑重点是对帝国首都有重要意义的地中海沿岸港口城市,直达帝国统治中心的海上重要商业运输线及其沿途诸多站点;大量减少一般民用建筑投资;突出军事防御,扩大有利于巩固国防的军事设施建设规模;不再新建教堂,只在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关口大量维修带有军事堡垒性质的宗教建筑。雄才大略的查士丁尼一世实施新的建筑政策后,北非地区建筑活动较大程度地配合了帝国统治,有效维护了帝国对埃及和北非地區的治理。

【关键词】 查士丁尼一世;埃及和北非;新收复地区建筑成就

【中图分类号】K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4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建筑与国家:公元六世纪拜占庭帝国社会研究》(编号:2013PYSS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由于拜占庭帝国连年征战,帝国人力、物力的锐减,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断骚扰,帝国面临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复杂局面。查士丁尼一世根据拜占庭帝国的统治需要,依据当地情况变化,将帝国原有领土埃及和新收复的北非地区的建筑政策及时进行了调整。就建筑活动而言,除了修复已经损坏的埃及重要港口城市,以确保帝国粮仓埃及对帝国首都的粮道供应之外,减少了大规模民用建筑投资,增加有利于巩固国防的军事设施建设。

一、在帝国原有领土埃及的建筑成就

(一)治理亚历山大城

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从南向北纵贯亚历山大城,流入该城之前,在查流斯城形成一个大的转弯,环绕着该城。为了方便交通和商业需要,查流斯城民众挖了一条极深的运河连通尼罗河[1]。不过因这条运河运输能力有限,大型船只航行困难,埃及人又在盛产谷物且河汊纵横查理乌斯城,用当地人称为大艾乐玛特的小驳船[2],将一部分粮食就近运到查流斯城,另一部分粮食则直接运至亚历山大港费恩莱货运码头粮食货运仓库,以备随时装船。为防止当地民众频发暴乱损毁粮仓,毁坏运粮通道,查士丁尼下令在该粮仓码头修建了一个十分坚固的环形防护设施,防止粮食被毁,以确保对帝国首都的粮食供应[3]。

(二)尼罗河流域的建筑成就

尼罗河作为埃及经济大动脉,具有重要的交通和灌溉价值,河谷两岸和下游三角洲地区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在整个拜占庭帝国时期,尼罗河流域对帝国经济价值意义重大,也对维护埃及稳定,保障粮食运输安全意义非凡。一言概之,尼罗河自古以来就是埃及的生命线,有得尼罗河者得埃及的说法。

据普罗柯比《建筑》记载,当时人们对尼罗河普遍认可的划界方法,认为尼罗河把北非区域一分为二,也是欧亚两大洲的分界线,即从河流右岸到法基斯河,直至黑海东岸的广袤地区,再一直延伸到法基斯河和拓乃斯河,这是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把两大洲分开。古时人们受当时地理条件限制,现在人们对这种分界方法并不认同。普罗柯比在《战记》诸卷对爱琴海描述中,对欧亚两大洲的分界做过较多的探讨[4]。按照当时人们说法,尼罗河左岸至大西洋沿岸的广大地区划分为非洲区域,利比亚海湾又将非洲的地中海沿岸地区一分为二。从亚历山大至昔兰尼城之间,有两座小城,即潘塔波里斯和塔博西利斯,后一座城市离亚历山大城大概有一天的脚程,该城建有埃及之神奥西利斯的陵墓。查士丁尼在塔博西利斯城新建和维修了众多的军事建筑,巩固了该城的军事地位,防止了敌人的频繁骚扰;还修建了众多官署衙门,浴室,教堂等一大批公共设施,有力地维护了对当地的统治。

二、在新收复北非地区的建筑成就

(一)在利比亚南部沙漠地区修建的城市、教堂和要塞

利比亚位于北非的中间地带,北部濒临地中海,港口城市众多,是利比亚的富庶地区,南部则被大片沙漠所覆盖,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战略价值,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军事防御设施早已破烂不堪,形同虚设,军备松弛,驻军人数不足,摩尔人骚扰越发猖獗,多地狼烟四起,民心不稳,治理混乱,不能有效保护该地居民安全。因此查士丁尼在当地新建了两座要塞,要塞的掩体十分坚固,护城墙宽厚高大,十分坚固威武,还兴建了大量宽敞亮堂的营房,并派驻了充足的军队驻守。这两座要塞一座叫作帕拉托尼乌木,另一座命名为盘塔波里斯,离亚历山大城大约两天的脚程。这位皇帝还下令大规模维修波尼斯城的城防工事,扩建了早已破烂不堪的城垣,修建的十分坚固宏伟;还在该城新建了多处公共浴室、引水渠等大量的民用建筑。

利比亚的脱勒美斯曾经是一座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的城市,后来由于严重缺水,导致民众生存艰难,被迫离乡背井到外地谋生,造成大量人口外流,城市凋零,昔日的繁盛不再。于是查士丁尼花巨资修建了一条引水管道,把远处一汪泉水引进城里,还改进城里供水系统,确保全体居民喝上清澈卫生的泉水。源源不断清水流进城里浸润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使城市又焕发了生机,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由于人口激增,商业繁荣,帝国在该城的税收激增。

博赖乌穆是位于潘塔波里斯最西部的一座城市。该城建在山口地带,地势险要,周围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极具军事价值。查士丁尼给这座城市新建了高大厚实的城墙,维修了已破烂不堪的防御工事。

(二)利比亚达莱浦提斯城的建筑成就

达莱浦提斯原本是一座面积巨大,人口众多的城市,是利比亚重要的商业集散地,每年给当地政府带来大量税收。由于风沙侵蚀,大多城区逐渐湮没在黄沙之下;还由于城市防守脆弱,盗匪四起,导致人口锐减,商业颓废,往日的繁华不再,至查士丁尼统治初期,该城已缩减成了一个小市镇。查士丁尼派人重新设计城市规划,将现存的城区新建了高大的防护墙,并建筑了军事防御设施,尽管新城比老城面积大为缩小,但更加紧凑和有利于防守,兼具抗击风沙和军事要塞的双重功能。这位皇帝在此除了新建四座教堂以外,还奉献了一座以圣母玛利亚命名得非常豪华的圣殿,以作为该城基督教礼拜中心。查士丁尼还在此城兴建了公共浴室、引水渠和集贸市场等民用设施[7]。

(三)利比亚迦太基城和浦罗辛速拉里斯城的建筑成就

首先,查士丁尼在迦太基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活动。迦太基城自古就是北非地区、地中海南岸著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众多,商业繁盛,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萨利科人和汪达尔人占领利比亚时候,这些蛮族人在军事防御建筑方面毫无建树,将迦太基城原有的城防设施拆除殆尽。尤其到了汪达尔人统治时期,他们认为拜占庭人没有能力收復迦太基,更不重视城防建设,长年在地中海烧杀抢掠,然后将战利品带回迦太基享受;并且迦太基人认为建筑城墙妨碍人们的自由出入,敌人又可能利用这些城防进攻他们。

其次,查士丁尼还在迦太基一座废城遗址上重建了一座城市,取名查士丁尼之城,修建了坚固的城防设施,还挖了护城河;还在城内新建了一座圣母基督教堂,在城外建造了普力玛圣徒教堂;还在海事讲坛两侧建造了高大宏伟的柱廊和宽敞明亮的公共浴室;还在紧挨着曼德拉西乌斯海港的旁边,建造一座以皇后赛奥多拉命名的一座修道院,并且给修道院建造了极其坚固的防御设施,使这个修道院成为一座重要的军事要塞,以拱卫这座重要城市。

另外,他还在北非的安得拉密图司城修建了十分完整的防御设施,包括坚固的护城墙,宽阔的箭楼和护体等防御设施和大量的驻军设施;还在克浦法达城,努米底亚,撒丁尼亚城,贾迪拉,一直到北非大西洋沿岸帝国辽阔的北非疆土上,查士丁尼均修建了大量的各类军事防御设施和民用设施,还建造了一定数量的基督教堂。这样,从维护帝国统治需要,在北非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查士丁尼时代建筑,深深留下了这位热衷建筑皇帝统治的痕迹。

三、依据帝国治理需要,制定了较为合理建筑政策

从帝国安全和社会治理角度考虑,安排帝国的建筑活动。帝国原有领土埃及和新收复北非地区的各种宗教建筑,绝大多数是在宗教掩护下的一座座军事要塞,城墙宏伟,箭楼高耸,驻军设施齐全。当然城堡内大量的民用设施也齐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堂和信众的安全,危急时刻成为信众贵重财物的存放地和临时避难所,对于信徒心灵慰藉和生命安全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这种建筑布局,符合拜占庭边疆治理政策,这也是查士丁尼在政敌不断攻击,财政收入锐减的形势下,敢于放开手脚在新收复地区大量投资建筑活动的重要原因。因为要稳定和有效治理新收复地区,生存总是第一位的,信仰要服从军事存在,心灵归服必须依庞大军事存在为前提。但是这位热衷建筑的基督教皇帝,还是想在新收复地区用正统基督教义改造他们的信仰,达到灵魂和国土皆归服帝国的目的。

总之,查士丁尼政府根据边防和新收复国土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合理建筑政策,有效配合了帝国对这些地区的治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边疆安宁和帝国繁荣。同时,也成为查士丁尼王朝繁荣稳定和军事征服的纪念碑。

参考文献:

[1]J.Teall. The Grain Suppl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300-1025[J]. Dumbarton Oaks Paper 13,1959:87-139.

[2]F.Oertel. Die Liturgie[M]. Leipzig,1917:130.

[3]Edward R. Hardy. The Egyptian Policy of Justinian[J]. Dumbarton Oaks Papers, Vol. 22,1968:36.

[4]Procopius. History of the War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VIII.VI.

作者简介:

王云清,男,山东临沂人,长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