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贝琦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非发酵菌分离情况及其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将2020.1-2020.12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检查标本主要三种非发酵菌其临床分离情况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痰标本中主要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等3种非发酵菌,呈多重耐药趋势。结论 非发酵菌因其特殊的耐药机制,使感染患者的耐药性情况日益严重,临床应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药物敏感性;临床分离;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
【中图分类号】R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5-035-02
非发酵菌在临床中是指一大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胞的革兰阴性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1]。目前,在临床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存在一定上升迹象,及时掌握非发酵菌分布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以及了解患者药敏情况,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缩短治疗时间与住院时间,便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旨在对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患者分离情况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收集我院2020.1-2020.12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纤支镜或痰液分泌物标本,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过程”判断痰标准符合情况,培养分离可接受痰标本和合格痰标本的致病菌。
1.2方法
均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细菌鉴定板卡以及干粉添加剂与培养基。使用ATCC27853铜绿假单胞菌、ATCC25922大肠埃希菌作为室内质量控制,所有菌株均来自于临床卫生检验中心。同样使用上述公司生产的细菌半自动检定仪对细菌进行鉴定以及根据CLSI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2结果
2.1非发酵菌分离情况
在2020.1-2020.12间共接收合格痰标本与纤支镜分泌物标本共2534份,分离出1161株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45.82%。其中革兰阳性细菌250株(21.53%),革兰阴性细菌911株(78.47%)。在革兰阴性细菌中有490株(占53.79%)非发酵菌,其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275株(56.12%),鲍曼不动杆菌125株(25.5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6株(9.39%),其他非发酵菌株44株(8.98%)。
2.2药物敏感性
三种非发酵菌常用药物敏感性试验情况见表1。
3讨论
非发酵菌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不发酵葡萄糖,在OF培养基中表现为氧化型或产碱型、氧化酶阳性(除不动杆菌属和窄食单胞菌外)、生长要求低、动力阳性(除不动杆菌属和莫拉菌属外)、无芽孢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土壤和空气中,有的是人体皮肤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组成成分,一般是条件致病菌。由于非发酵菌生长营养要求低,在水及潮湿环境中极易生长,并对抗生素和消毒剂有天然耐药质粒。此外,侵入性医学治疗、抗生素、化疗的广泛使用等非发酵菌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人类非发酵菌感染中,假单胞菌占70%~80%,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此外,不动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也是常见的病原菌[3]。
从表1可统计出,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为61.45%,对碳青霉烯类、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定、阿米卡星等比较敏感,对多粘菌素E罕见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达74% 以上,对第三、四代头孢及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达72% 以上,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达72% 以上,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达76% 以上,对多粘菌素E罕见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各为63.04%、52.17%,对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及左氧氟沙星比较敏感。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主要产生以下耐药机制:①产β-内酰胺酶,两者均可产生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可能选择出去抑制高产AmpC酶的突变株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此外,该两种菌尚可产生多种其他β-内酰胺酶以及丝氨酸或金属碳青霉烯酶(IMP、VIM酶)等。②细菌外膜蛋白改变使抗生素进入细菌体内的量减少。③氨基糖苷类化酶导致此两种细菌对多种氨基苷类抗生素耐药。④喹诺类耐药,两种细菌均可发生拓扑异构酶ⅡgyrA或拓扑异构酶Ⅳ的parC突变,导致对喹诺酮类耐药。⑤外排泵,位于细菌细胞膜上的外排泵可将β-内酰类、喹诺酮类,有时甚至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排出,导致细菌耐药。由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膜低渗透性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并产生一种可引起亚胺培南耐药、染色体介导的B类β-内酰胺酶(Bush3),即一种含锌离子金属β-内酰胺酶。该细菌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耐药[4]。
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其特殊的耐药机制及膜孔蛋白的突变,所有抗菌藥物在延长治疗期间可致该菌发展为耐药,初代敏感菌株在开始治疗后3~4天内可发展为耐药株[5],测试重复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具有重要意义,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已经超过20%,临床治疗目前提倡联合用药。鲍曼不动杆菌作为ICU院内感染和定植的主要菌,其多重耐药性亦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在ICU、烧伤、急诊监护室及呼吸内科等病房的危重病人不断出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使得治疗变得非常棘手,多粘菌素成为目前泛耐菌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中的非发酵菌感染标本,微生物实验室确定菌种后,应及时与临床沟通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用药依据,合理选择用药,延缓细菌耐药,为患者争取有利的治疗时机。同时,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发现细菌耐药机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追踪监测,为临床经验治疗调整用药,针对细菌耐药表型进行目标性药物治疗,定期修订临床抗菌谱内容,为医院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6]。根据不同的药物敏感性及MIC值来联合药物治疗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辜依海,张微,侯轩,等.2010-2019年某三级甲等医院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20,31(23):2889-2894.
[2]孙艳婷,吴大玮,王晓斐, 等.新建医院ICU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变迁[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8(2):64-71.
[3]丛玉隆,尹一兵,陈瑜.《检验医学高级教程》[M].第一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6.891
[4]张秀珍,朱徳妹.《临床微生物检验问与答》[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92
[5]倪语星,尚红.《临床微生物学检与检验》[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5
[6]张秀珍,朱徳妹.《临床微生物检验问与答》[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