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G背景下,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被视作媒体融合变革的重要支撑。大数据、媒体融合的概念提出以来,各家媒体在这条道路上进行了生动的实践,并在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达成了共识:大数据有助于捕捉挖掘新闻事实,提升新闻报道的厚度,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然而,大数据对处于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地方媒体而言,因形成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用户互动反馈不足以及技术力量存在短板等,不具有普适性。泰安日报社近些年在媒体建设、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地方媒体应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产生价值为导向,抓好自己的“小数据”,保持内容定力,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潮流中向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方向走得更远。
关键词:地方媒体;媒体融合;大数据;“小数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255-02
一、引言
地方媒体如何在来源和互动模式单一的情况下,提炼数据的价值?其一,加速当前数据融合;其二,按照业务需要逐步引入更多行业、更多部门、更多来源。地方媒体一方面要把握住自己“小而美”的新闻生产特征,另一方面要通过内部融合及建设本地化服务平台等积极应对,从而为自己的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创造有利条件。
二、媒体建设大数据的多种选择
数据的来源和用途多,是大数据多样性(Variety)最重要的一面。每一种数据都是片面的、是局限的,但数据相互关联,在对同一个问题的分析中可以形成互补。融合多种源头的数据,分析原始数据的关联性,探寻隐藏其中的规律,可以将事物的全貌更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窥见其本质。因此,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在于数据来源的多样和多量[1]。
随着数字文明的发展,信息时代媒体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带来的挑战?2019年5月,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表示,融合发展是最好的应对选择。
从各地探索媒体融合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利用大数据搭建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取证,可以起到净化、过滤不实内容的效果。要将聚合、协作融入媒体平台建设的全过程,结合互联网技术,将业态进一步扩展至本地化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搭建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泰安的媒体曾借助“政务服务热线一号通”平台的建设,进行过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2018年,泰安政务服务热线按照“一体化、双融合、智能化、大数据”的建设目标进行改造。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按直接合并、双号并行、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四种方式,实现了号码、业务、系统的融合对接。热线整合综合管理系统、报表系统和大数据统计舆情分析系统等系统,实现了“一号通”。在实际工作中,“一号通”平台的构建,实现了信息在部门内和部门间的利用,数据的共享和公开,又实现了数据的再次加工、开发和利用,使民生数据产生了新的数据源,数据循环更新、持续更迭,从而形成一种良性机制。
三、建设地方媒体“小数据”的可行性
若想用大数据获得信息,除了要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即树立大数据思维外,还需要有大数据本身,这需要雄厚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2]。这些条件自带的高门槛,让许多地方媒体望尘莫及。大数据虽然很火,但以应用为导向,“小数据”目前仍然是主流。对苦于流量如何变现、如何做出符合媒体发展实际的产品的地方媒体来说,以人为本的“小数据”更契合媒体融合的方向。
本文提到的“小数据(small data)”,与广泛意义上的大数据相对,能够被现在的主流软件工具采集,可以通过数据的存储以及合理的处理,产生数据集合。
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要做到融合和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我们身边更容易得到也更容易被理解的数据进行整合,更容易直接产生可执行的动作,从而带来有形价值。对地方媒体的“小数据”而言,只要具备一定的时间积累,有较为丰富的细节记录,让纵横交错的数据信息形成对同一个对象的有效描述,就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言,数据的多源头问题解决了,再加上合理的整合分析,就可能产生大价值。
建设地方媒体“小数据”,要从媒体自身掌握的数据出发,其多为用户较为稳定的信息(如性别、年龄、常住地等),如果想要获取用户的行为特征(如近期活跃场景、线上行为特征等),则必须与用户产生互动,并有途径对这些行为信息进行收集,而新媒体正好能够与用户产生互动,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2019年,泰安日报社“中央厨房”指挥中心正式上线,“中央厨房”将媒体整合于一套生产系统中,从选题选稿、策划报道到采写编发,实现了全流程数据化,能基本满足媒体各业务部门的具体需求,构建起了以数据为支撑的“策、采、编、发、评”全流程运营模式。基础大数据、新闻素材线索功能的嵌入,大大提升了新闻采写和编发的效率;新闻传播分析则让媒体对热点的把握、用户偏好、新媒体传播时段规律等一目了然。数据分析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的成功,验证了数据作为媒体深度融合驱动力的发展方向。
地方媒体“小数据”的建设还应向两个方向发力:一是考虑如何把自己的用户、粉丝转变为会员;二是建设内部资料管理系统,实现自有资源集约化。
四、融入大数据,把握“小数据”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数据或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媒体的核心功能,还是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作品的思想与深度是大众接受的基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国内网民规模达到9.4亿,手机网民比例连续两年超过99%;与网络新闻的网民使用率持续下降的趋势相对应的是短视频用户的持续增长。报告显示,网络新闻受短视频应用冲击明显,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7.25亿,较2020年3月减少565万,占网民整体的77.1%;网络新闻的网民使用率从2017年底开始持续下降,与短视频发展时间线基本一致,目前网络新闻视频化明显[3]。互聯网在打破区域壁垒的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的保护,增强了地方传统媒体的焦虑感。
地方媒体深耕本地内容,无论是具有方言特色、地方历史文化特点的栏目、新闻表现形式,还是督办居民热线反映问题的“民生”“问政”等专栏,都充满着地方生活气息。但在全网的数据洪流中,地方媒体如何把持住自己“小而美”的特点,拿出不可替代的产品,实现自身流量的变现呢?如果没能持续生产真正辐射全国的内容,又能在理论中存在、现实中脱节的数据流中辐射多大范围的“全网用户”呢?
对传统媒体来说,借助移动傳播重塑作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时间紧迫。泰安日报社“中央厨房”指挥中心上线后,媒体融合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从内容生产开始进行分众化制作,以自身专业素质,讲好每个故事,让新闻立体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泰安日报社不满足于“改进”,而是以断臂的勇气进行“重构”。通过报纸、网站、短视频平台、“两微一端”等渠道分发新闻产品,以更好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移动化的传播趋势,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在打造媒体矩阵的同时,成功对接多个国家级新媒体平台,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智慧化的宣介平台。不仅如此,还要在制度考核上加重移动端考核的分量,所有新闻发布的第一时间,必须出现在移动端,否则考核不计分;而移动端的考核,从数据的量化来说也更加便捷,目前这部分的考核比值已经占内部总考核的60%以上。如下图所示,在流程重塑、制度及考核的推动下,2019年全年,泰山晚报抖音号阅读量超过1.1亿。其中,《“双11”第一批网购货物,从高铁泰安站搭乘复兴号起运!》《肩挑700多斤气象设备,16名泰山挑山工护送货物上山!》的阅读量分别达到1123万和1022万,成为年度新闻报道的现象级作品。由此也可以看出,品质化内容仍然是地方媒体握紧“小数据”、融入大数据的关键。
五、结语
从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可以看出,内容生产质量仍然是媒体不衰的主题,“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也是数据时代地方媒体需要坚持的自信。地方媒体的“小数据”,本质上仍然体现了“内容为王”。好的内容是刚需,媒体融合绝不是将新闻生产推向以流量为主导的手段,投入度、纵深度、社会影响力等传统标准下的评判对新闻生产考核仍然有效。只有在大数据的洪流中,把握好、运用好自身的“小数据”,保持内容定力,才能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潮流中,向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方向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张玉宏.大数据,小数据,哪道才是你的菜?[EB/ OL]. CSDN技术头条,https://cloud.tencent.com/ developer/article/1041585,2018-02-09.
[2] 王瑛.浅谈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38(05):39,41.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06):19.
作者简介:梁艳(1983—),女,山东泰安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