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生态、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巨变。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的生存挑战,更是事关意识形态安全、把握舆论话语权的重要责任。地方广电媒体如何在这样大的变革中积极应对、主动求变,是每一个媒体人需要深入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融合发展;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21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249-02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事关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话语权的掌握,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历史性战略部署[1]。2018年5月,笔者所在的韶关广播电视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媒体融合的要求和部署,在全省率先打破了广播、电视两大传统媒体的生产壁垒,成立了全媒体节目中心,开始了以“人员深度融合、生产流程重塑、宣传管理统一、精品融合突破”为目标的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问题导向为抓手,推进内容生产组织架构的重建
媒体融合发展是中央意识形态和新闻舆论工作对各级媒体提出的政治任务,也是韶关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破局的现实路径。其核心就是抓住平台资源整合、内容生产融合。从广播电视台的层面,将新闻节目生产从原有的广播、电视新闻部门剥离出来,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将原有的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生产,频道频率管理,广播、电视节目引进等工作职能,从广播、电视节目部门和总编室剥离出来,成立全媒体节目中心;从全台范围内抽调人员,组建新媒体发展中心。这一系列调整打破了广播电视台原有新闻宣传、内容生产30多年固有的组织系统,构建了扁平化的三大内容生产部门,整合、重组采编播摄等生产要素,初步实现了传统内容生产部门之间、传统内容和新媒体之间、内容和经营部门之间的融合。从全媒体节目中心层面,通过节目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再造,打破了原有广播、电视各自独立的运作系统,实现了人员统一调配、内容统一策划、节目分头生产、最终统筹分发,使融合工作既产生物理反应,更产生化学反应。
二、以技能提升为抓手,推进生产秩序的重建
全媒体节目中心以广播、电视原有的管理人员,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广播编辑、电视编导的技能提升为抓手,推进生产秩序的重建。
首先,着力打破原有的广播、电视分割的条块,严格要求管理层值班监制、总监实行双岗审稿、交叉值班。用三个月的时间,使原本从属于两个传统媒体的管理人员快速适应了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基本规律,掌握了全媒体管理的基本技能,为融合下的安全播出打下了基础。
其次,打破原有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分工界限,使适合出镜或配音的广播主持人主持电视节目甚至掌握电视编导的业务技能、参与电视节目制作,使适合广播节目或广播主持的电视主持人独立担纲、负责广播节目的主持和节目制作,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混合使用。
再次,对广播栏目组原有采编播人员进行电视采编及新媒体业务技能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电视采编和新媒体的业务技能。
最后,利用台里新建的全媒体演播厅,组织规模较大的全媒体直播培训,从思想上、技能上实现广播主持人、电视主持人、栏目采编人员的技能提升和全员转型。
此外,还利用广播主持人策划能力较强的特点,使他们与电视编导结对组合,对一些短平快的广播节目进行电视化改造。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与实践,实现了原有广播、电视管理人员统一值班,广播、电视主持人混合使用,组合广播、电视主持人和采编人员,形成了统一策划、分头生产、多头分发的工作格局,打造了一批广播可听、电视可看、手机可推送的新形态节目,一步步实现了对生产流程的再造和生产秩序的重建。
三、以融合栏目、项目为抓手,推进传播秩序的重建
除了对原有管理人员、主持人及采编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打造新型态节目之外,中心还以栏目和项目为抓手,推进传播秩序的重建。
中心原有的广播品牌栏目《民生热线》是一个以接听群众热线、相关单位和部门上线解决民生问题的广播直播栏目。中心成立之后,台里投资兴建了一个小型全媒体演播厅,迅速组织《民生热线》栏目组利用全媒体演播厅进行直播演练、制定全新的直播工作流程,2019年3月,首次實现了该广播栏目的全媒体直播,直播过程可听、可看、可推送、可互动,极大地优化了传播效果。
2019年,韶关广播电视台接到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的工作任务,为监督全市重点工作推进及落实完成,打造了韶关首个全媒体季播项目《市民问政》。和原有的《民生关注》栏目的全媒体升级改造不同,这是中心成立以来、也是韶关广播电视台成立以来的首个融合类大型全媒体节目。首先,打破台内各中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条块,从全台范围内抽调节目、技术、经营、新媒体和后勤保障人员,成立了跨部门的“市民问政”项目工作组,用不到40天的时间完成了立项、策划、节目流程设计、录制场地改造、节目团队组建等复杂烦琐的前期工作。其次,在节目团队成立之后,通过视频教学、模拟直播、组织演练等方式,从一开始就以全媒体直播的要求打造复合型直播主持人、编导、摄像、技术和后期团队。最后,经过反复训练和技能磨合,从无到有,制定出了详细的《市民问政》全媒体直录播方案及工作手册,并由市委宣传部统筹协调了市属其他新媒体、韶关日报社所属新媒体同步推送。节目播出第一年,6期节目的广播首播平均收听率约为2.96,电视首播平均收视率为1.62~1.96,收听率居本地所有频率第一位、收视率居落地频道前五名。新媒体端口点击量超过15万,大大优化了传播效果,推进了传播秩序的重建。
四、以融合精品创作为抓手,推进价值秩序的重建
韶关广播电视台在精品创作工作中创新发力,实现同一宣传主题统一策划,不同平台生产不同内容产品,连续4年“一菜多做、一鱼多吃”。
在不违背各自平台特点和传播规律的前提下,韶关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人力共用的优势,做到了“一套人马统筹策划和实施采访,广播电视分别撰稿和录制,分发播出统一安排”,使人力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媒体特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持。
2018年,韶关本土工矿题材按融合创新思路实现了“一鱼四吃”并全部获奖:纪录片《共和国的选择》获省广播影视奖电视专题二等奖,广播专题节目《共和国的选择之三个人的三张图纸》获省广播影视奖播音主持作品二等奖,新媒体作品《韶关工矿精神系列海报》H5获省广播影视奖新媒体创意互动作品三等奖,新媒体栏目《口述历史:韶关工矿记忆》获省广播影视奖新媒体品牌栏目三等奖。
2019年,韶关本土红色题材也按融合创新思路实现了“一鱼多吃”并获奖:纪录片《初心》获省广播影视奖电视社教节目二等奖,广播作品《红色粤北》获省广播影视奖广播社教节目三等奖,以该纪录片为蓝本的新媒体作品《一个交通站就是一个江湖》获省广播影视奖网络专题节目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全媒体节目中心强化互联网思维,按照媒体融合发展要求,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统筹整合广播、电视、网站、两微一端等媒介资源,优化策、采、编、审、发等全流程生产要素,突出移动优先策略,努力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目标,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向产品转变、观众听众向用户转变。中心还综合吸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评价办法,总结出了“专业性(10%)+引导力(20%)+传播力(30%)+影响力(40%)”新考评体系的实践经验,探索建立适应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内容生产质量,推进价值秩序的重建。
五、以全媒体直播为抓手,提升传播效能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要善于不断应用新技术,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利用手机、互联网等新型传播平台来提升传播能力[2]。
全媒体节目中心成立以来,负责过两场大型户外活动的全媒体直播,分别是2019年韶关徒步活动全媒体直播、2019年韶关龙舟赛全媒体直播。以2019年徒步活动直播为例,设置了演播厅和活动沿线两个直播现场,设置机位12个、启用3台航拍机,由两级切换设备完成现场切换。为完成这场直播,韶关广播电视台统一策划、整体培训、集团作战、分工协作,包括导演、切换、摄像、后台短视频剪辑人员、新媒体推送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单场直播工作人员超过50人,活动全天共投入人力近百人次。
从直播效果来看,电视端口当天直播收视比前一个月的平均收视翻了2倍,市场份额也翻了近2倍。在韶关65个落地频道,从排名第9上升到排名第6。徒步活动在韶关广电全媒体矩阵、央视+、新华社现场云等平台同步直播。各平台点播量超120万+,其中韶关广电星直播49万,网易韶关40.3万,央视+、新华社现场云共40万。活动官方抖音号“风度先生”推送抖音视频近40条。从这场直播活动可以看出,极具地方特色、贴近地气的大型活动依然是当地老百姓关注、参与的焦点。从传播途径来看,电视大屏、手机网络、广播音频等多渠道、多平台的融合传播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能,更体现了一个地方主流媒体的综合实力和融合发展水平。从未来发展来看,制度保障、机制创新、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是实现后续深度融合的基础与保障。
六、结语
媒体融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没有成例可循,没有老路可走,需要每一个媒体人勇于面对挑战,自我转型提升。以问题导向、技能提升、栏目融合、精品创作、全媒体直播为抓手,推进组织架构、生产、传播、价值秩序的重建及传播效能的提升,只是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在创新技术手段、提高传播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速平台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继续发力,为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路徑。
参考文献:
[1] 杨晓倩.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J].岭南传媒探索,2020(3):15-16.
[2] 廖杰.抓大放小,推动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J].岭南传媒探索,2019(3):20-21.
作者简介:王晓东(1970—),男,甘肃兰州人,大专,编辑,研究方向: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