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交融程度日渐加深,而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需要有一个坚实稳固的基础,去帮助不同文化之间的触碰和了解。翻译则是电影出口的基石之一,一部经历有着优秀翻译的中国电影,能更好地帮助中国文化与世界对接,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以《刺杀小说家》字幕翻译为例,分析字幕翻译对电影输出的重要性。
关键词:目的论;字幕翻译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几年来,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中外文化的交流程度也更加深入。电影,作为承载并表现情感、文化与艺术的一种形式,在娱乐人们眼球和精神的同时,也已经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不同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甚至是产生摩擦和碰撞的最佳途径之一。国外影片大量引进,中国电影也大量输出,而在中国电影的输出过程中,有一个不可忽视且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翻译。高质量、高标准的翻译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能让观众通过母语去理解电影中源语言背后的故事,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迷惑甚至是误解。这样的电影翻译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本文较新的电影《刺杀小说家》的字幕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来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到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为了对字幕翻译进行科学分析,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作为指导理论。希望通过本文,广大读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文电影字幕翻译对中外文化交流有何影响。
二、目的论阐述
诺德对意图和功能作出了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也就是从源语言使用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也就是目标语言使用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文化背景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弗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以源语言为基础的、有目的的行为,人际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也就是译文所面对的接受者。翻译接收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所以译者应当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然后再针对受众情况做出合适的翻译。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目的论对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目的论能让字幕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最好的发挥,在有着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更精确地传递重要信息。
三、电影字幕翻译特点
电影翻译不像文学翻译,它转瞬即逝,不能反复品味。而电影翻译要的就是字幕出现的一瞬间带给观众的感受,越自然、越生活化、越口语化就越好,因为这样的电影字幕翻译更有利于受众理解。
四、目的论在《刺杀小说家》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1.电影简介
讲述了一名父亲为找到失踪的女儿,接下刺杀小说家的任务。而小说家笔下的奇幻世界,也正悄悄影响着现实世界中众人的命运的故事。
2.目的论视角下《刺杀小说家》翻译策略研究
2.1从目的原则分析翻译策略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也就是说,翻译应该在受众的情境和文化背景中,适当调整翻译方式,按受众能接受的方式完成翻译,做到尊重影片内容,电影翻译与影片风格一致。例如:
例1:刺杀小说家
译文:A Writer’s Odyssey
分析: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海外上映,那么给中国电影翻译的片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尽量能够传递原来电影要素,传递故事、风格等出多方面意味。第二,翻译的片名应该具有独特性,与常规的名字有所不同。考慮到文化背景,让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能够更好地接受。
《刺杀小说家》的曾用名是Assassin in Red, 后来才改成A Writer’s Odyssey。原本的Assassin in Red(红衣刺客)作为片名也合适,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独特性,难以吸引大众的眼球,无法刺激观众的想象力,不能在广阔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而A Writer’s Odyssey(一个作家的历程),巧妙地引起了观众的兴趣。Odyssey是原荷马史诗的一个故事<奥德赛>,这个是主角在历经各种艰险,死里逃生,最后顺利归来的故事,现被引申为漫长而充满风险的历程。该情节也与本片的主旨相符,少年空文因被赤发鬼追杀,决定奋起反击,最后顺利归来。就如奥德赛在归乡途中需要克服的种种妖孽神灵带来的诱惑,空文也需要以一己之力战胜所谓人的命运,踏上「凡人弑神」之路。
关宁在故事的尾声也成为了一名小说家,去替路空文完成小说。回顾关宁的经历,他六年来经历了各种挫折,甚至一度听从李沐的命令,试图杀人去换取女儿的消息,但到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女儿小橘子,这段历程也不失为他的奥德赛。
例2:奉赤发上人的旨意,取你们姐弟项上人头。
译文:By order of Lord Redmane, your heads are to be removed.
分析:电影中小说世界里的反派——赤发鬼是一个15米高、4只手臂挥舞、有着一头红发的怪物。它如大佛般伫立,突然破壁而出,兼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性美感与邪恶怪怖,颇具视觉冲击。字幕对赤发鬼的翻译是Redmane,其中mane指的是动物脖颈上的鬃毛。这个翻译暗指“赤发鬼”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它早已不是人,而是一个有着野兽般的野蛮与残忍,惨无人性的怪物。翻译“奉赤发上人的旨意”用的Lord一词,展示了赤发鬼在小说世界中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它是这个世界的神,也暗示了主角要杀了赤发鬼报仇的行为等同于弑神。
例3:腌臜泼皮。
译文:Cockroaches.
分析:这是少年空文的铠甲——黑甲,在以自己绝对碾压的实力面对暴民时说出的话,挑衅味十足。“腌臜泼皮”指龌龊、肮脏、污秽的事物。意译成英文后,Cockroach一词也没有失去源语言中隐藏的对敌的轻蔑与极度自信的高傲。Cockroach是蟑螂的意思,译者借蟑螂喻人,充分表达了黑甲的傲慢与对弱者的不屑一顾,暗示碾死这群暴民对黑甲来说就像踩死蟑螂一般简单,给予了观众更丰富的体验感。
例4:可惜人死不能复生。
译文:Sadly mortals cannot escape death.
分析:这句话出自赤发鬼之口。Mortal指的是与神灵相对的凡人,也就是小说世界中的少年空文与他的父亲久天。这句话的翻译表达了赤发鬼已经把自己当成神去看待,对凡人——尤其是少年空文与久天,充满了高人一等的感觉,然而讽刺的是普通民众只是称呼它为充满了贬义的Redmane,并不对它尊称为Lord。
例5:凡人无望的念想啊!
译文:How vain the hopes of mortals!
分析:这句对白是赤发鬼对被他吃掉的小橘子说的话。Vain愿意“徒劳的”。小橘子至死不渝地相信她的爸爸会来救她,而译者使用的Vain一词充分表达了赤发鬼对小橘子的愿望的蔑视,暗含高高在上、怜悯的态度,以及对随意主宰他人性命的快感。
2.2从连贯性原则分析翻译策略
目的论中的第三大原则——忠实性原则,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受众理解并在目标语言的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在这部电影中,有两处翻译很好地体现了连贯性原则:
例6:株连九族。
译文:His whole clan was wiped out.
分析:“株连九族”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重的词,它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但是外国观众不能理解这个词的内涵,何为株连,何为九族?Whole clan则意译出了中国古代的“九族”,也就是全家人。Wipe out意译出了株连九族的后果,也就是被彻底消灭。如此一来,被译为全家人都被彻底消灭,外国观众就能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株连九族”这个词了。
例7:斩马腿。
译文:Chop off his feet.
分析:斩马腿与中国古代武术相关,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译者运用归化策略,将这个词意译为外国观众可以看懂并理解的Chop off——用利器砍断。这个翻译还去掉了源句中的比喻手法,直接把这句话根本的意思表达出来,避免了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困惑。
2.3从忠实性原则分析翻译策略
目的论中的第三大原则——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下是体现忠实性原则的几个例子:
例8:冒火的加特林你见過吗?
译文:Say hello to my big pal, you ape!
分析:这句话出自红甲武士之口。在与赤发鬼决战的尾声,红甲武士关宁携加特林从天而降加入战场。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充分考虑到外国观众的表达与接受习惯,采用归化的策略来翻译“冒火的加特林”。译者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这句话暗含的嚣张与挑衅的态度表达出来,使受众充分理解这句话的语境。
例9:我就问你服不服?
译文:Who’s the boss now?
分析:电影中,红甲武士关宁用加特林暴打赤发鬼,一时占了上风,心中充满了得意。Boss指的是“做主的人,掌控局势的人”。译者运用归化的翻译方式,用boss一词诠释出红甲武士关宁此时脱离控制、找回女儿的兴奋心情和亢奋的状态。
五、结语
在这个世界经济一体化,带动文化进一步融合的时代,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承载者,逐渐在文化交流方面脱颖而出。为了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电影翻译的重要地位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主要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分析《刺杀小说家》的翻译情况。这部电影的翻译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采用归化、意译的翻译方法,去避免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困惑和冲突,力求为外国观众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敏怡.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英译汉翻译研究——以《狮子王2019》为例[A].英语广场.2021(14)
作者简介:卢昱君(1999.11—),女,汉族,山东潍坊,本科生,广西师范大学,541006,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