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渗透思政元素的方法及原则

2021-09-10 07:22杨树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原则方法

摘要: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中应开展课程思政。在渗透思政元素时,要充分结合教材的要点、时政要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典型案例等。在渗透思政内容时要顺势而为,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案例的典型性等原则。

关键词:新闻实务课程;课程思政;方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037-02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闻实务课程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重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等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要素,如新闻的党性原则、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媒体的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1]。如何将相关思政知识渗透到课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完美结合,成为新闻学专业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渗透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新闻实务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更多倾向于实践操作,这是由课程的实践属性决定的,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一整套流程和方法,这些体系和方法都是有效、有用的。对于教师来说,根据课程章节合理穿插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需要,是培养党和国家的新闻工作者的需要。

我国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和道德素质上的要求:政治素质上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道德素质上要求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坚守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这些要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据。专任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掌握好授课方法,在专业实务课程中选择适当的时机渗透思政元素,以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二、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渗透思政元素的主要方法

课程思政指的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的目的[2]。传统的新闻实务课程教学通常侧重于专业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在有意识地渗透思政元素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平常的实务教学中就成为相关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结合教材要点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等实务课程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所重叠和交叉。比如在新闻采访学课程中有记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有正义感、勇于探究事实真相等内容;在新闻写作课程中,有真实、客观、准确和全面地报道事实的相关要求;在新闻编辑的把关问题上,要严把政治关和事实关的要求;在新闻评论写作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调说理时有理有据,论点要有建设性。这些既是典型的课程思政元素,也是课程本身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及时与思想政治元素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讲授,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课程相关内容本身就是思政元素,有助于新闻实务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占据有利条件,顺理成章地开展思政教育,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和优势,那么新闻实务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就比其他课程更便捷、更具优势,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效果也会更好。当然,前提是专任教师要对课程或教材的思政要点如数家珍,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可以随时穿插相关要点开展思政教育。

(二)结合时政要闻

时政要闻对于新闻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金山”,对其加以充分利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党和政府的重要举措,了解国际局势,另一方面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合格新闻工作者的需要。

时政要闻每天都在发生,新闻学专业教师要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及其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内容适时运用材料、穿插思政内容,力争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提出湖南要打造“三高”(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三个高地)和建设“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的重要指示。针对这一重要时政新闻,笔者在2020年9月下旬的一次新闻评论课上,以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有关内容。新闻评论课堂紧密结合时政要闻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评论素材,另一方面在课堂中渗透了思政元素,从而顺利实现思政元素对课堂的渗透。

(三)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事关国计民生。当代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应有之义,更何况新闻学专业培养的是党和国家的新闻工作者,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以后更好地履行记者职责,防止误读政策。由于记者工作内容涉及的范围极广,所以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结合党在多方面各领域的大政方针开展思政教育。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大挑战,对一些基本的方针政策都要非常熟悉。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一种丰富和拓展。经验表明,偶尔在课堂中适当添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体回归课堂,有助于调节課堂氛围,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当然这需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和技巧才能奏效,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总结。

(四)结合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是常用且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程相关内容。具体的典型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内容,记起来也更深刻。对新闻实务课程思政来说,对案例的选择主要遵循3个原则。

首先,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具备大多数材料的基本属性。在新闻采访课程教学中,可以列举古今中外的名记者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如邵飘萍、法拉奇等,以具体的某次采访作为案例,讲解他们的采访方法和独到的提问技巧。典型主要是指正面的、优秀的典型,这些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

其次,要有正能量。表达爱国情感、人性善良、专业品质、坚毅性格的案例都可以使用。如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时,闾丘露薇排除万难,深入战争一线,发回了大量珍贵的新闻报道,是当时唯一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华人记者。闾丘露薇的勇毅与智慧是记者们学习的榜样。

最后,要与课程内容相关。与课程内容相关是为了使思政元素渗透课程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强行在课堂中插入不相关的思政元素,学生可能会产生反感情绪,但是结合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则可以使思政教育顺势润入学生心中,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讲述记者素养的内容时,可以讲述范长江20世纪30年代的西北之行及他的《中国的西北角》,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和困苦,体会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渗透思政元素的原则

在新闻实务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要遵循一些原则,或者说注意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完美结合,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一)宜自然,忌生硬

自然是指教师在渗透思政元素时要顺势而为,而不是强行、生硬地将其强加给学生。这里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前面提到的教材本身有思政相关内容,这种情况相对容易渗透思政元素,因为讲教材或课程的内容也就是渗透思政的内容,学生通常不会感到生硬或突兀。二是课程内容中有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涉及思政内容的,此时教师可以顺着人物或事件适当展开,融入思政要素,这种知识拓展式的方法通常收效较好。

(二)宜简洁,忌冗长

在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时要注意把握好时长,尽可能避免整堂课都花在思政教育上,那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导致教学效果欠佳,而且专业内容教学也难以完成。因此,教师在渗透思政元素时要注意语言简洁,不宜浓墨重彩,避免在思政教育上花费的时间过长,从而妨碍正常专业内容的传授。

(三)宜典型,忌滥用

课程思政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选择典型的人物或事例来为思政教育服务,不能随意和想当然,更不能滥用一些案例,否则非但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误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避免在课堂上临时抱佛脚、胡乱找案例来凑数。这是从案例的角度讲典型性。另外,在思政内容要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思政元素的典型性,要求其尽可能和课程内容相关,这样可以避免生硬地灌输思政内容。

四、结语

新闻实务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时事要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等渗透思政元素,真正把新闻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成实践能力高超、道德品性高尚的新闻工作者。

參考文献:

[1] 周珂.基于新闻学专业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11):37.

[2] 黄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研究[J].才智,2019(2):190-191.

作者简介:杨树(1975—),男,湖南隆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原则方法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