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花鼓灯的风格特征分析

2021-09-10 15:24周兴晨
今古文创 2021年29期
关键词:信阳

【摘要】 豫南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上游的一种舞蹈形式,发源于河南省最南端的信阳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造就了豫南花鼓灯南北交融,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特征。历史上的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影响了它道具的使用和表演形式的独特。这种独特,不仅仅表现在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上的独特,还有它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的独特。

【关键词】 豫南花鼓灯;信阳;淮河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97-02

豫南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上游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形式,发源于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在地理上正处于南北交会的地带,因此也就形成了该地区人民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上南北交融的特点,在文化艺术活动上,自然不可避免地展现出这一独特的风格特色。豫南花鼓灯也在自身的音乐及表演形式上表现出内在独特的人文基因和文化特质。本文不仅从地域上研究豫南花鼓灯的风格特征,并从豫南花鼓灯的音乐和表演形式上分析其独特的风格韵味。

一、豫南花鼓灯的地域风格特征

(一)地理方位

豫南花鼓灯起源于河南省最南部的信阳,在地理上位于中国淮河——秦岭南北分界线上,地跨淮河两岸。淮南的秀丽山水影响它形成了婉约、柔美、娇俏的风格,而淮北的辽阔平原造就了它大气、豪放的特征。如打舞扇加行进右转身的舞蹈动作,上身扇花上下翻飞,丝巾随扇花舞动,腰部、头部随扇花轻微摆动,具有典型的南方舞蹈精巧、细腻、俏丽的特点,而下身的行进右转身,步伐大而简洁干净,表现出一种北方舞蹈泼辣、麻利的特点。

信阳的气候四季分明,这里既有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大麦和玉米,也有南方的水稻和棉花。北方农作的习惯在豫南花鼓灯舞蹈艺术表现中有如端推扇,由用簸箕或筛子筛麦子的农业劳动,而南方的稻田中的插秧以及在湿泥巴中行走的习惯表现在舞蹈中,有了一顺边的动作语言如高吊扇,还有步伐中的点颤步以及拔泥步等独特舞步。适中的海拔使得这里生产出了著名的毛尖茶,采茶舞也应运而生。多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多样的舞蹈形式,如采茶舞、花挑舞、花伞舞、花扇舞等。采茶舞,一顺边的特点鲜明,有着高原山地地形舞蹈的特点;花挑舞主要在于挑子的上下翻飞,技艺性强,动作干净利落,北方特点鲜明;花伞舞,柔美俏丽、婉转多姿,步伐轻巧敏捷,南方风味浓厚;花扇舞,上身有南方的灵巧,步伐有北方的大气,有些动作又带有山地地形的一顺边特點,豫南特色最为浓厚。

(二)文化传统

信阳历史文化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仅融合有飘逸浪漫的荆楚文化,还有厚重儒雅的中原文化。

荆楚文化主要指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的蛮夷文化。在信阳民间进行的花鼓灯表演中,出现了使用如鞸鼓的小鼓为道具的形式,唱、帮、打三位一体的打击乐也显现了楚国文化的影响。商城又名为雩娄,雩娄是祈求天地神灵的祭祀场所,岔伞舞据说便是祭祀时所使用的舞蹈,祭祀活动一般在夜晚进行,因此岔伞的中心是一盏灯。在今日商城岔伞的表演中,仍有夜半场表演的形式。

中原文化指的是以今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游文化区域由“地灯”发展而来的花鼓灯表演形式可以窥见汉代“角抵”“百戏”的痕迹。至今在民间如固始县花鼓灯表演中,还有刷街演出的形式。

二、豫南花鼓灯的音乐风格特征

豫南花鼓灯艺术作为一种歌舞艺术,而非纯舞蹈艺术自然离不开音乐。在豫南花鼓灯的表演中,虽然舞蹈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其动作的发展、造型的展现、剧情的表演,则全是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表现的。因此,要研究豫南花鼓灯艺术的风格特点,音乐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

豫南花鼓灯音乐的发声音调,总的来看属南北交融的中部地区,发音层次较为多变,声调不一,具有强烈的差异性。在民间舞蹈豫南花鼓灯形式中的打击乐和民间小调,因为各处各地发音声调的不同,强调的调式主音也不尽相同,形成了音乐不同的风格特点。有轻巧欢快的,有抒情优美的,还有诙谐幽默的。总的来说,不论各县各区,都是既有南方回旋婉转的语调,又有北方刚劲的跳脱,且大体来讲以柔为主,柔中带刚。

豫南花鼓灯的音乐常常是“唱、帮、打”三者紧密的打击乐,有《犀牛望月》《三清锣鼓》《细长锤》等传统的曲牌。这些曲牌有固定的舞蹈动作和固定的唱腔,唱词一般为长短句八句。但由于演出场地、演出目的、演出对象的不同,句式自由增减,再加上每位演员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惯,又使得演唱效果夸张多变、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三、豫南花鼓灯的表演风格特征

(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豫南花鼓灯中人物主要有花鼓娘子、花鼓腿子和老杆儿。舞蹈表演的主要角色是一男一女,男角叫花鼓腿子、花鼓架子;女角叫花鼓娘子、腊花等。花鼓腿子带有明显的贬义,而花鼓娘子这一称谓,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尊重甚至崇拜。豫南花鼓灯中通过男性角色的卑微低贱来衬托女性角色的端庄高贵,充满了对女性的尊敬之情。在风格特点上,则体现为:昂头旦角,低头丑角。

舞蹈中花鼓娘子以打舞扇贯穿以各类扇花,营造出一种彩蝶飞舞,花团锦簇的美,表现出女子的柔美俏丽,而以大步伐的动律配合端推扇、抱月扇、扛扇等,又表现出女子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花鼓腿子的基本站姿如同毛猴,耸肩、曲臂、提肘、提腕、屈腿,加上大多的低空动作和卑躬屈膝的姿态,看起来诙谐幽默。

(二)多样的道具运用

豫南花鼓灯的道具运用,在其名字上便点出了,“花”“鼓”“灯”三样,同时还有扇子、丝巾、花挑子等。

花,指腊花头顶的一朵大花,有对美好女性的象征,也蕴含着信阳地区人民对于花的崇拜和信仰。

鼓是指花鼓腿子的道具。花鼓腿子最早时都身挎一红色绘有黄色龙纹图案的小腰鼓,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和花鼓灯舞蹈艺术肢体语言发展的需要,不便于肢体舞动的花鼓逐渐被鼓槌或花棍所代表。但也有部分地区如固始县至今仍保留着身挎花鼓进行舞蹈的传统, 并保留了许多玩花鼓动作技巧,如:行路鼓、打鼓滚身等。还会加上一些武术上的蛮子、鲤鱼打挺等技巧动作。不仅表现了花鼓腿子的诙谐幽默,还有刚健挺拔的男子气概。

灯是融合了灯和伞的道具,在豫南花鼓灯中也叫作“伞”,由于“伞”与“散”同音,而民间是十分忌讳“散”的,因此便又称之“火淋子”“火轮子”等。“灯”在豫南花鼓灯中有变换队形,指挥调度的作用,是权利的象征。

扇子和丝巾是汉族秧歌中女子最常用的道具,不仅在豫南花鼓灯中是这样,在云南花灯、海阳秧歌等汉族民间舞中都是如此。在豫南花鼓灯中,腊花对扇子和丝巾的使用极为丰富。较为简单的有端推扇、抱月扇、扛扇等,还有比较复杂的如打舞扇、雪花盖顶、扑蝴蝶等。打舞扇时,配合丝巾的使用,以及脚上的碎步、颤步、行进右转身等步伐,尤如上下纷飞的彩蝶,绚丽夺目、美丽动人。

花挑子是豫南花鼓灯中比较独特的道具。花挑子就是一根扁担,两头挂有两个装满鲜花的竹篮,头顶有遮阳用的花篷,花篷后面有一片彩色的飘纱。舞动时,需要将挑子扛在肩上,这本身就限制了动作的产生。但是智慧的舞挑艺人们却在身体受限的情况下,创造出了炫目的舞挑动作。如扛挑、涮挑、转挑、颤挑、踢四门等。舞动时,挑子上下翻转、行进滚动,形成一种花团锦簇之感。配合扇子、丝巾的舞动,春意盎然、生機勃勃。

(三)有序的演出程式

豫南花鼓灯舞蹈艺术按地区和表演形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始花鼓灯、潢川火绫子和商城岔伞,三者的演出程式各具特色。

固始花鼓灯的表演形式结构基本为三段式,大场-小场-大场。首先大场由灯心先出场,随后将腊花和鼓角引上场,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进行队形的变换和花鼓灯舞蹈动作的展现。随后进入以说唱逗岔为主的小场部分,在这部分,有灯心诙谐幽默的逗岔, 也有鼓角炫酷的玩鼓技巧,演出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有时可以演上三天三夜。当第二段进行完后, 接着就到了第二个大场的部分, 这段基本是第一段舞蹈的变化再现, 常常用热烈的舞蹈动作将观众的情绪再次推向高潮, 并在对观众表示谢意和祝福。

潢川火淋子的传统表演形式, 有三种。第一种有五个段落:首先,两个老竿儿先上场“踢四门”, 并领四梳四挎出场。然后, 全体演员拜四门, 摆画面、跑场子、变队形, 并围老杆绕成一大圈。接着, 大老竿儿逗趣打岔, 众人合唱或一应一答。紧接着,“拜小四门” , 即一对一对轮流对唱。最后, 大老竿儿唱谢主家和观众。

商城岔伞的舞蹈表演形式分大场、小场两种。大场为三段式结构。第一段, 由老竿儿引蜡花和花鼓腿子出场,以踢四门、拜四方、乌龙摆尾等近二十种舞台调度形成。第二段, 由老竿儿即兴编词用地方俗语配合锣鼓开始打岔,内容多为吉祥话,说的诙谐有趣,并会于观众进行互动。第三段是由花鼓娘子和花鼓腿子进行简单剧情的歌舞表演, 并由老竿儿收场。小场舞蹈语汇多样丰富,表现力强,一般都放在第二段中进行表演。

豫南花鼓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舞蹈风格,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不仅仅需要舞蹈、音乐方向的工作者,还需要宣传、组织等各个方面的文艺工作者的倾力付出和无私奉献,共同保护和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汪法萍.信阳民间舞蹈的象征性[J].舞蹈理论,2018,(7):120.

[2]于立刚.河南信阳民歌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分析[J].沈阳音乐学院报,2011,(4):133.

[3]金鹭.地方音乐资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以固始花挑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4):158-160.

[4]陈依雯.豫南歌舞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浅谈豫南民间舞蹈“三花”之固始花挑[J].戏剧之家,2015,(8):14-15.

[5]赵向欣.豫南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与代表性动作[J].信阳师范学院报,2008,(2):90-93.

[6]张清改.浅谈信阳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基本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2011,(6):32-35.

[7]赵向欣.淮上豫南花鼓灯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8]孙磊.豫南花鼓灯音乐的形成及发展[J].美与时代,2008,(2):94-97.

[9]刘世嵘.豫南民间花鼓灯艺术特点探析[J].四川戏剧,2009,(2):81-83.

作者简介:

周兴晨,女,汉族,河南漯河人,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猜你喜欢
信阳
李念念作品精选
胡斌作品精选
静谧山间
信阳地区的水稻病虫害防治
略论信阳毛尖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法律问题
郭瑞民:到信阳 看信阳 帮信阳
Evaluate the Extent to Which Our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Way We See and Interpret the World
信阳红:红茶新贵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