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学集林”系列《经义述闻二种》出版

2021-09-10 07:22赵楠
藏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训诂经学王氏

赵楠

《述闻》一书,形式为随经文所做的训诂和校勘札记,在校正经传文字与阐释文字假借诸方面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述闻》对古代经传的研究,无论是文字考订、词义训解,句意阐释都是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围绕着“以古音校古书”“以古音求古义”两方面展开的。

古音学知识是“校古书”“求古义”所必备的武器。六朝至唐对上古音系已经把握不清,临读《诗》《骚》尝怪其韵脚不协,时人常用的办法是以时语改读韵脚字,谓之叶韵。因而,当时的校勘也常常臆改古字以就时音,唐玄宗读《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因不知“义(義)”从“我”得声,以为“颇”“义”不押韵,遂下诏从《易》“无平不陂”改“颇”为“陂”,唐《开成石经》从之,即其明例。宋代是校雠学史上一大高峰,今所通用的“脱字当增”“衍字当削”“误字当刊”“倒字当乙”等校勘原则也是宋人所提出,以“识误”“举正”“辩证”“考异”为名的校勘成果也大量涌现于宋,但宋人仍然习惯用叶韵与通转来解释古音,于是变音相从,则字无定音,通转无节,则韵无定类,以此校读古书是完全不可能的。是以宋人校勘方面著名范例如改“侧定政宗”为“厕足致泉”,改“形夭無千歲”为“刑天舞干戚”,仍是受缚于文字形体,俗所谓“单靠一条腿走路”。而两宋多渊博好古之士,于理校中驰骋才学,一如李将军用兵无部伍行阵,不击刁斗自卫,人得自便,虽有大胜之利,亦有倾覆之险。明人之校勘训诂更无论矣。

与前人著作相比,《述闻》在训诂与校勘上最显著的贡献在于王氏父子在继承了陈第、顾炎武至江永、戴震打下的古音学基础的前提下,学如积薪后来居上,突破了戴震“训诂音声,相为表里”的成论,将前代训诂以形训为主、形训并重发展到以声训为主,并将古韵分部(王念孙二十一部)应用于训诂与校勘实践中。高邮王氏与后之学者相比,或不如俞樾章黄古雅,或不如罗王董郭博洽,而严谨缜密实为诸人所不及。王氏父子与《述闻》之伟大,绝不仅仅在于清代朴学意义上的“由小学入经学,经学可通;由经学入史学,史学可信”,而是在更深的层面:其一,自郑玄以来,历代经师训故但求随文而释,于义可安,也就算完成任务了,而王氏父子并不满足于为解经而解经,他们秉承“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理念,大量归纳遵循相同语法的例句,在具体的语境下以比类推证之法考察字词的运用,这不禁使人怀疑他们已经有了朦胧的语法意识。西方中世纪有所谓“科学是神学的婢女”之说,类似地,在中国古代,小学确是经学的婢女。从这个意义上,不妨说王氏父子的研究实践有着将小学从经学附属品身份中解放出来的启蒙意义;其二,王念孙倡“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之说,主张跳出文字形体的限制,从字音之间的关系来探寻词语之间的关联,这一认识及其主导下的学术实践,已与现代语言学观点非常接近。乾嘉时代的学者对汉语言文字有如此理性的认识,足以令现下某些将汉字神秘化特殊化以哗众取宠的国粹主义者汗颜无地了。

《述聞》一书是治经学者不可绕过的参考书,在中国语言学史和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的地位,而此书从成型到定本,共经过三次刊刻:初刻为嘉庆二年(1797)序刻不分卷本,二刻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十五卷本,三刻为道光七年(1827)刻三十二卷本。今之研读与引用《述闻》者悉用三十二卷本。然而就研究王氏父子学术以及《述闻》的写作过程而言,前两版更为重要:在单篇行文方面,不分卷本体例已定;在篇目次第方面,十五卷本规模已成,且由于三十二卷本刊成较晚,因此《述闻》对乾嘉时期学术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不分卷本和十五卷本的传播产生的。

此次“清学集林”编印委员会将《述闻》不分卷本与十五卷本合订,不分卷本据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年(1797)序刊本影印,十五卷本据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嘉庆二十二年(1817)江西刊本影印,京大本残损部分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不分卷本补足。编者又将十五卷本以前各本对勘,撰成《〈经义述闻〉十五卷本以前各本条目对照表》《国家图书馆藏〈经义述闻〉王氏批语辑录》,附录于后,意在向读者呈现《述闻》从父撰子述,积稿成书,分赠师友求教,而后渐次删正润饰,辗转增益,到汇总重刻的全过程。相信此次影印对研究者厘清《述闻》版本脉络,进一步了解王氏父子学术发展变化历程,乃至对研究清代学术史都是不无裨益的。

猜你喜欢
训诂经学王氏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算命
经学与当代中国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梦里梦外
古诗句词语释疑辨义两解